鸡蛋是百姓“菜篮子”里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之一,它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鸡蛋当做滋补佳品。 40年前,鸡蛋却是百姓“菜篮子”里的”稀客”。那时候,百姓“菜篮子”里的鸡蛋很少,平时的餐桌上更是很少吃到。那么,过去什么时候才能“享用”鸡蛋呢?端午节能吃上鸡蛋。小时候,每逢端午节这天,母亲就把煮好的鸡蛋放在我们兄妹的枕头旁,分来的几个鸡蛋我们都舍不得吃,用它在炕上滚来滚去做游戏,一直到鸡蛋壳碎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把它享用完,此时,仍余味未尽;兄妹中有人病了,母亲就做鸡蛋汤给他们喝,病的人没胃口吃,没病的人馋得直流口水;家里有客人来了,母亲会煎荷包蛋招待客人,小孩子只能闻闻那荷包蛋散发出的扑鼻香味;再是女人生孩子,小孩子过生日都能吃上鸡蛋。所以,小时候总羡慕那些常能吃上鸡蛋的人。有时也看到母亲去探望病人,求人办事,才拿出攒了好久的鸡蛋。除此,大部分鸡蛋是换钱贴补家用的。记得在冯家完小读书的一个星期天,我向母亲要钱买纸钉本子,等了大半天,母亲也没给钱,而是凑齐了一把鸡蛋(一把是10个鸡蛋,其中有两个是鸡刚下的)让我赶集去卖,临走前,母亲叮嘱我卖一块一角钱,碰巧的是我把鸡蛋卖给了班主任,回家后,母亲说:“傻小子,你可真抠门,卖给老师一块钱就行了”,听了母亲的话,我恍然大悟,可后悔已经晚了。在那个年代里,一群鸡就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油盐酱醋、灯油火耗,就是小孩子上学念书的课本。那时母亲所卖的鸡蛋,全是她一天又一天,一个又一个地慢慢积攒起来的。每天从生产队下工回来,母亲就直奔鸡窝而去,查看母鸡的“劳动成果”,一次次,母亲把鸡窝里掏出的鸡蛋放进一口盛着谷粒儿的坛子里埋住。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平常吃鸡蛋为什么这样难,百姓为什么这么稀罕它。 40年后,鸡蛋成了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说它“常客”,就是百姓“菜篮子”里的鸡蛋多了,在餐桌上经常有鸡蛋可吃。特别是威海建市、乳山撤县设市以来,农村的养鸡事业发展迅猛,鸡蛋更多了,价格也更便宜了。可在乡下老家的那座小院里,仍然听到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嗒”的欢叫声,这时,母亲会一只手握住几分温热的鸡蛋,另一只手抓出一大把玉米,及时“犒劳”那些下蛋的母鸡们。现在母亲是用收获来的鸡蛋毫不怜惜地煮着、炒着、煎着,和父亲一起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这个时期,鸡蛋在百姓的餐桌上唱了主角。老伴对吃鸡蛋颇有研究,经常在厨房中尝试用鸡蛋做菜,什么大葱煎蛋、苦瓜炒蛋、鸡蛋炒韭菜等都是她的拿手好菜,我最欣赏的是她制作的五彩蛋,真可谓色香味俱全。老伴还常用鸡蛋做馒头,她说,这样就可以留住鸡蛋中的蛋白质。我夸她是会吃鸡蛋的“专家”,她说,就是鸡蛋多了才想出这么多的花花点呀。鸡蛋确实是多了!你瞧,超市里的鸡蛋食品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城里的街边小店里,卖蛋饼、蛋黄派的多的是,就连乡下也有蛋糕、鸡蛋大饼加工点。有一次,我们特意到乡下去烙喜饼。老板是个“50”后,交谈中知道,制作正宗的胶东喜饼关键是和面不能用水,而是全用鸡蛋,这样做出来的大饼才能酥软可口,耐储存。说到鸡蛋,他也打开了话匣子:“年轻时我就愿意吃鸡蛋,曾经在丈母娘家一顿就吃了8个荷包蛋,丈母娘背地里还说我是个‘大穷撑’。可那时想吃又没那么多,现在有鸡蛋了,多吃对身体还不利,孩子让我每天只吃一个,说什么吃鸡蛋也要吃出健康来。”为了饮食合理,老伴也坚持每天给五岁的小外孙吃一个鸡蛋,早餐时,老伴常将煮熟的鸡蛋剥开,放到他的口中,外孙常极不情愿地嚼几下,有时干脆闭嘴,摇头拒绝吃鸡蛋,常引得老伴的感叹:“现在生活好了,孩子吃饭却挑拣了,像咱们小时候,常年难得吃个鸡蛋,弄个鸡蛋玩上几天都舍不得吃!”女儿说:“那时候不是缺嘛,都三十多年了,哪能和现在比?” 近1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功能鸡蛋”又成了百姓“菜篮子”里的“贵客”。随着养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批含锌、硒、钙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功能鸡蛋”问世,和普通鸡蛋相比,它的营养成分高了,价格贵了,在鸡的饲养方面更注意环保了,是哺育期妇女、婴幼儿喂养、病人康复的极佳食品。记得是女儿坐月子的时候,老伴想买些“功能鸡蛋”。这天傍晚,我们来到超市的鸡蛋专柜前,什么草鸡蛋、跑山乌鸡蛋、乡村土鸡蛋、富硒鲜鸡蛋……名目繁多的鸡蛋令我们眼花缭乱,各种鸡蛋包装精美,有用竹篮和网兜盛的、有用塑料盒和纸箱装的。许多鸡蛋还标明“绿色”、“无公害”、“含硒”等字样。老伴小声对我说:“鸡蛋贵就有贵的样子,名堂还真不少呢!”面对这些品牌鸡蛋,我们确实也犯了难,真不知让哪位“贵客”来到我们的“菜篮子”里,犹豫多时,我们才选中了一种“跑山乌鸡蛋”。近些年,农村土鸡蛋也成了百姓“菜篮子”里的“香饽饽”,因为土鸡蛋纯属那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一直是百姓喜爱的鸡蛋品种之一。这不,在城镇大集上又出现了少数挎着篮子卖土鸡蛋的老年人,他们卖的是鸡蛋,收获的是兴趣和快乐。乡下的老母亲也是饲养土鸡的“专业户”,尽管年纪大了,对养鸡信念坚定不移,每年春天,母亲就用老母鸡孵小鸡了,院子里,常见一只老母鸡率领着一群小鸡仔,“叽叽叽”地乱叫,为小院凭添几许活泼的生机,稍微大一点,这群鸡就来到了屋后的山上觅食,到庄稼成熟的时候,才把它们圈在一个废弃的猪圈里。她告诉我说:“现在鸡的品种好,饲料也充足,养鸡少,下蛋多,鸡蛋再多也用不着赶集换钱了,政府发的养老费就够我花的了。”所以,母亲家的鸡蛋大多数到了子孙的“菜篮子”里,在乡下,老辈给小辈的“菜篮子”里送鸡蛋的事不在少数。40年前用鸡蛋换取柴、米、油、盐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 鸡蛋是个宝,百姓离不了。人们期盼更多的“保健蛋、智力蛋、美容蛋、长寿蛋”问世,让“菜篮子”里的“贵客”更多,让百姓餐桌更丰盛,生活更美好。
作者:姜秀芳 乳山市下初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