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寿光80年代的机构改革

2018-11-27 15:20|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87| 评论: 0|原作者: 王树彬|来自: 山东老干部

摘要: 我是1981年调到寿光的。1984年,我被安排到县人事局任局长、党组书记,人事改革重任就落到了我们局肩上。这次机构改革先期工作就是核员定编,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牵涉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去 ...

王树彬,1933年10月出生在寿光市侯镇王家巷村。1952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推行机构改革

我是1981年调到寿光的。1984年,我被安排到县人事局任局长、党组书记,人事改革重任就落到了我们局肩上。这次机构改革先期工作就是核员定编,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牵涉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去留安排、职位变动。就寿光县来说,机构减少将近一半,人员减少300多名。

从改革一开始,一些部门领导就对此缺乏足够认识,他们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争机构、争编制,每个部门都强调本部门工作重要,直接跑到人事局讨价还价,要求保留职位,要求增编。特别是定编定员方案出台后,上门要编制的干部络绎不绝。有的部门为了保留或增加编制,跑到潍坊,甚至到省里找业务上级讲情。其实,我们不是单纯的减掉编制,而是按照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来安排岗位人数。比如,当时的羊口镇,编制只有20人,但是根据规定,按照非农业人口计算,编制应该是29人,我们去羊口调查情况属实然后去请示省人事局,最后协调把他们的编制改到了规定的29人。

创出机关岗位责任制

工作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会议泛滥成灾,公文堆积如山,工作手忙脚乱,认真干实事的人少了,推诿扯皮的多了。群众对这种机关作风颇有微词,当时社会上对机关作风流行一句顺口溜就是: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样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机关工作效率,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

为此,我们在改革机构、精简人员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县机关推行“机关岗位责任制”。没有先例,靠的都是摸索和实践。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当时省人事局张继良局长和焦连合处长的帮助和指导,受到了县委书记李汉三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在核编定员的基础上,按照职、权、责统一的原则,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对行政机关的每个单位和岗位,在行政管理中承担的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作的程序、标准和时限,应有的权限和应付的责任等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考核奖惩制度的建立

为了保证岗位责任制落实,我们还建立了严格考核奖惩制度。通过摸索,我们实行职责计奖制,即百分考核制。每个干部职、权、责明确,将工作好坏与奖惩直接挂钩,按照工作成绩、出勤、纪律三方面对工作人员实行考核。规定工作成绩占70分,出勤占20分,纪律占10分。一月一考核,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根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规定,该记功的记功,该升级的升级。对于失职渎职、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进行处罚。

这种从上到下对行政机关各工作岗位和个人职、权、责所做的精心设计和考核措施,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可喜局面,对机关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寿光的行政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岗位责任制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了上级表扬和奖励,也引起了其他地区的重视和关注。1985年4月,省委在潍坊召开了岗位责任制经验交流大会。《大众日报》等先后报道了我们的做法。



作者:王树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