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布票

2018-11-22 17:34| 发布者: 兖矿集团离退科| 查看: 489| 评论: 0|原作者: 兖矿集团离退科

摘要: 中午吃饭,与家人说起现在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的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的“我亲历的改革”征文活动。当问起父母对这些年来对生活发生的变化和感受时,两位老人立刻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小时候,那会儿农村里 ...

中午吃饭,与家人说起现在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的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的“我亲历的改革”征文活动。当问起父母对这些年来对生活发生的变化和感受时,两位老人立刻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小时候,那会儿农村里都很穷,小男孩一般五六岁了都还光着屁股,小女孩要遮羞,也仅仅是一个短褂、一件短裤。而且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弟弟妹妹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穿坏了,缝缝补补,接着再穿,那时候还流行一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父亲首先把话题定格在了“衣食住行”的穿着上。

“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新衣服穿三年,再穿三年旧的,哪里坏了,打个补丁再穿三年。”母亲接过话茬说,“那时候的衣服没有几个不带补丁的。穿的布都很薄了,还不舍得扔,还要再‘打袼褙’,就是把不能穿的衣服铺平打上糨糊,晒干了,用作纳鞋底的材料。”

“建国初期那会儿,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为了尽量保证粮食供应,就在节约棉布上动脑筋,当时连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大家都来节约棉布》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节约棉布,可见当时穿衣确实是困难。”为了不至于和老人谈话的时候,无所适从,我提前在百度里了解了一些关于建国初期那阵的事情,并趁机用上了。

“是啊,由于生活困难和缺乏衣料,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开动脑筋。”父亲一面回忆一面说,“那时候流行‘翻旧改新’和‘一衣多用’。翻旧改新就是把穿旧的衣服拆开,把原来的里作面,原来的面做里,这样衣服就显得新了。人们还争相传播翻改旧衣的经验,翻旧改新一度成为时尚。”

“我给你说说‘一衣多用’吧”,母亲抢过话茬,“冬天穿的棉袄,到了春秋季节就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天冷了,再装上棉花。做衣服大一点、肥一点不要紧,就是不能小。这样,大孩子能当短衣服穿,小孩子能当长衣服穿。”说起那时候的艰苦,母亲脸上闪过的却是劳动人民的聪慧和自豪。

“当时买布好像都是定量供应的吧?”借着现代网络工具对当时艰苦生活的一点了解,我继续问到。

“是啊,那个时候,买布要用布票,买什么都是要凭票的,布票是按人头一年发一次。”父亲边夹菜边说。

“那多长时间能有一套新衣服呢?”我接着问。

“你算算吧,一年发一次,早的时候一人一次发二尺三的布,后来发三尺三,做一件衣服大约要六尺,家里人多的,几个人的布票凑到一起才可以做一身。”父亲给我出了个简单的数学题。

“我那是初中的时候,用了三个人的布票做了一件花裤子,做了一双新布鞋,当时高兴的穿着新裤子新鞋围着村子转了好几圈。”说起幸福的往事,母亲的眉宇间流露着一丝感慨的喜悦。

“当时都有什么布啊?”妻子听着从前的事情也充满好奇的问。

“冬天的卡、夏天的确良,当时买布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颜色大都是灰、黑、蓝。那个时候,想买好布也很难买到,小地方根本就没有,想买只能托人从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捎。”

这时,父亲吃完饭到里屋转了一圈,不多时,拿出一个鼓鼓的黄皮信封走到我们身边。他从信封里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放到我们面前。我仔细看了一下,全部是父亲收藏的粮票、布票,有一市寸、二市寸和五市尺、十市尺的布票,还有五市斤、十市斤的全国的、山东省的粮票,粮票上印着粮食局的公章,布票上印着工商的章。父亲一张张的翻看,一个个的讲述,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那个没票买不到东西的年代。翻看完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把它们重新放回信封里,并感慨的说,“用票的年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看看你们程程(我刚刚一岁的儿子),刚出生就有穿不完的衣服,有的衣服还没穿就小了,当时想都不敢想啊。”

吃完饭,收拾停当,我来到卧室。妻子正在整理孩子的衣服。看着程程满满一橱子的衣服,我又想起刚刚父亲的话。是啊,还有什么比我们最常接触的衣服更能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呢?回首那段朴素的美,放眼现在的新时尚,老百姓春夏秋冬四季衣衫件件新,不仅如此,还要讲究穿起来是否舒服,是否有气质,是否显派头。真丝、纯棉、彩棉、羽绒等诸多面料,哪样舒服穿哪样;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礼服等各类款式的衣服,装点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杉杉”“花花公子”“金利来”“李宁”“阿迪达斯”等等各种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人们显示身份的好标签。 我默默的想着,不禁为祖国的发展而陶醉。

 

 

作者:王维利

兖矿集团杨村煤矿离退中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