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期,父母亲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带着我们全家从冰城哈尔滨,来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山沟里,开始了“三线厂”的生活。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我留下最难忘的记忆。 当时“老转兵”的称呼,在我们厂里叫得最响亮,他们就是那些最能吃苦,仍然一身军人气质的转业军人。他们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从农村参军的。当时他们之所以参军,首先是为了保家卫国,当然也少不了有转业后能留城市工作的想法。到70年代初期转业时,他们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里工作,可他们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加入到支援国防建设的队伍中来,当然也少不了有到“三线厂”工作,家属就可以“农转非”的诱惑,因为他们找的媳妇都是农村的。 那时,无论是开动员会,还是参加大会战,到处都是军绿色一片。只要是一声令下,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那些转业军人。别看他们干技术活儿是个新兵蛋子,可他们的党龄、工龄和年龄都不小,特别是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和从不讲条件,能吃苦,好相处的精神,得到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厂领导的肯定,厂里的人们就给他们起了个统一的名字,亲切地叫他们“老转兵”。后来“老转兵”就成了我们厂里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而正是这些不戴领章帽徽的“老转兵”,他们抛家舍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那时遍布厂区和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又是我们厂的一景。只要厂里的大喇叭一响,该起床时就起床,该上下班时就上下班,有紧急任务该突击的就突击,该开会的就开会。 一次,工厂决定下午2点召开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厂办秘书临下班前就通知到各单位。到下午,厂领导都准时坐在了主席台上,可还有不少中层干部没有到会,厂长没好气地追问厂办主任:“这是怎么回事?”又过了一会儿,那些迟到的中层干部才气喘吁吁地跑进了会议室,厂长让他们统统站在会议室门口,不把迟到的原因讲清楚,就不准他们入座。那些被罚站在门口的中层干部都委屈地说:“因为今天下午上班时大喇叭没响!”厂长追问宣传部长为啥大喇叭没响呢?宣传部长说:“因为今天下午快上班时突然停电了。”逗得大家一笑,事情就过去了。还有一次,在半夜2点钟,厂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是一位产妇大出血,急需要血浆。不到10分钟,前来献血的人们就在厂职工医院化验室门口排成了长队。由于及时提供了大量血浆,挽救了大人和孩子的生命。 因为家属区在山上,而厂区又在山下的深山沟里,所以有线大喇叭就成了工厂的口舌,职工家属的耳目。无论是工厂领导,还是各处室的领导们,他们都偏爱大喇叭。不管是大会小会,贯彻落实工作时第一项强调的事情,就是让大喇叭先给咱们叫起来!要是哪家门前电线杆上的喇叭不响了,喇叭口对着的职工家属,就会跑到宣传部,说:“快给我们去修修那个大喇叭吧!别让我们两眼摸黑,两耳塞紧,像个傻子似的。”维修电工就得紧随着他们去给修好。 在一次职工座谈会上,一位老军工半开玩笑地对厂长书记说:“你看咱们厂的大喇叭,成天忙得比你们二位都欢呢!大到工厂的大政方针、经营指标、生产进度、产品质量、文化生活、小区建设,小到好人好事,我们都是先从大喇叭里听到的。”厂长在职工代表大会的行政工作报告里说:“拼搏在研制生产第一线的‘父子兵’、‘夫妻岗’、‘师徒花’的典型,就是通过工厂的大喇叭宣传出去的。”党委书记在向上级党委考核组汇报工作时也说:“我们厂爱岗敬业的老军工精神,就是通过大喇叭里的宣传培养形成的。”只要是广播员的声音比往日激动,职工家属们就都在街头巷尾猜测:“咱们厂又有了新产品的研制任务了!”直到前些年厂闭路电视和国家网接入后,有些年轻人提议,城市里都把有线广播淘汰了,咱们厂电视站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演播厅,留下几个大喇叭还有啥用呢?可老职工们坚决不答应,并把不同意拆除大喇叭的提案拿到了职工代表大会上裁决。最终职工代表大会决定,还是把大喇叭保留下来。 看露天电影是我们厂职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听到今晚要放电影了,激动的孩子们在夕阳还有几杆子高的时候,就早早地开始占位子了。晚饭后,大人们都陆续赶到灯光球场,各家找各家的人,各家就坐各家孩子占的地方。有说普通话的,有说东北话的,也有说上海话的、四川话的、天津话的、山西话的。没有占到地方的,坐在银幕反面也看得挺过瘾。 尽管那时工厂里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车间主任叫连长,工段长叫排长,小组长叫班长,军管会是最高领导机构,军管会主任一言九鼎。可在看电影排座位时没有官兵之分,绝对是按照来的前后时间顺序坐。放电影前吵声不断,只要是电影一开始,就像一声令下,只有银幕上热火朝天、激动人心的镜头,而银幕下鸦雀无声。看到最激动的时候,不会有吹口哨和叫好声,只有齐刷刷的雷鸣般的掌声。 看完电影后,大人们都各回各家,可孩子们都不舍得回家,他们围着放映员叔叔一个劲地问:“哪天再放电影呀?下次放啥电影呀?”放映员叔叔就笑着对他们说:“很快!不是《南征北战》,就是《渡江侦察记》,要不就是《鲜花盛开的村庄》。”然后孩子们就高兴地回家报喜去了。 那时候,电影里塑造的英雄人物,就是大人和孩子们追求的偶像,每个人都把英雄们的豪言壮语,当成自己的口头禅,走到哪讲到哪,甚至把每个英雄的细小动作也模仿得很像,并落实在行动上。比如遇到艰难和危险时,谁都会像电影里的英雄一样挺身而出。特别是电影《英雄儿女》里,英雄王成手握爆破筒,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冲向敌军的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每时每刻都震撼着我们。无论是在上下班的途中,还是在文艺汇演里,我们唱得最过瘾的就是《英雄赞歌》。那时的电影和电影插曲,成为最感人、最鼓舞人、最教育人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活教材;它鼓舞着我们那一代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深山峡谷,用艰辛、血汗和生命,谱写了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设的无悔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