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同志,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仅仅饮食方面的变化就让我感叹。 我自小生活在淄博农村,七十年代,生活已经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好多了,不用再过吃树皮、挖树根的日子,但粮食仍是不够,家家都省着吃。那时候的口粮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麦和黄谷。玉米的吃法常见有几种:玉米做成馍馍吃。也有头一天和水后,发一夜,第二天做出的馍有一点酸甜味,称为发馍馍。那时候农业技术不发达,种植技术落后,小麦产量少,一般农户很少能吃上一顿馒头或面条。磨小麦面普遍是不去麦麸,都是用石磨磨,磨出的面做的馍是棕色的,不叫馒头,叫麦子馍馍。黄豆则泡后,用手磨磨成浆,加上蔬菜或南瓜嫩叶煮吃,叫粗豆花。若要做成豆花、豆腐;一般是招待客人的,日常很难如此享受。 平常的蔬菜,则是自留地自产。白菜、萝卜、南瓜、冬瓜等。用鲜蔬菜混煮豆腐,则叫白牛困水。多数吃菜是水煮盐飨,少许菜油而巳。 在70年代末,米每斤0.138元,肉每斤0.68元。单位或居民户口,由国家按计划供应,每月粮食定量,大小人平均在20斤左右,清油4两左右,肉,5两左右。肉、油仅够每天炒菜使用。想吃一顿肉,是不容易办到的,吃肉称为“打牙祭”,也就是说,牙齿多久未沾油了,祭它一下。每月用于吃饭的开支,要占工资收入的70%以上。在农村,生猪的收购、宰杀、发计划票证、销售权在供销社。给供销社执掌肉销售权有关系的人,常可在计划外弄到猪肉。掌肉权的人是很吃香的,极受尊重和拥戴。城乡,人们对杀猪匠都很客气,人人礼遇有加,招呼应酬,不敢怠慢。过节时,有时能发一点糖票,买到几两白糖或红糖。小孩想吃水果糖、棒棒糖,那是很难的。春节串门走亲戚,没有压岁钱,能收到一把冰糖都能高兴好几天,舍不得吃。 那时候每天两顿饭。做饭都计划着,万不能贪嘴多下锅。不然,提前吃完本月的口粮,就会挨饿。人们对饮食,没有吃好的奢望,唯有吃饱的渴求。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饿。有一个口溜:荞翻山,麦倒拐,玉麦馍馍经得甩。也就说,吃了荞麦,翻过山就饿了,吃麦面走路,才拐过一个弯拐也饿了,只有玉米馍馍经得熬。家里来了客人,也只能忍嘴待客。那时,各家亲戚、朋友是很少往来的,尽管心里惦着,但明知去吃人家一顿,人家就会饿一顿,也就不去了。 拨乱反正后,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纷纷解体。这几个掌控人们食品物资的单位垮台后,随之产生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改革,抛弃了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土地改革,迅速的、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奇迹般的一下就多起来了。家禽家畜一年比一年丰富。粮票、肉、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粮食、油盐酱醋糖,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要有尽有,多得不计其数。农家乐、饭店、酒馆,火锅小食,举目皆是。饮食行业繁荣倡盛。农村场镇也开设了一家家食品超市。食品物资品种繁多,烟酒饮料、糖果糕点,机器生产的饺子汤圆、调料香料,乳品豆粉,货物新鲜,价廉物美,争相竞售。农贸市场十分活跃,各类瓜果疏菜,家禽海鲜,精米精面,带丝虾蟹,要啥有啥。三餐粮足早已是居民农民的现实,顿顿有肉已是千家万户寻常之事。卖水果和各种食品的商人常开车拉着货物到乡村人户满山遍野销售,叫买声不绝,农民购物极其便捷。六、七十年代,红白事大多都不办酒席,谁也无能力去操办,经济拮据,物质欠缺,即使举办,酒宴的菜肴也很简单,无非几种蔬菜一样荤菜加粗豆花而已。能办5桌也就不错了。如今,酒宴大多150桌以上,九碗加冷盘菜十几个菜肴,桌上酒、饮料饭菜普遍剩余,一些肉类常原封不动,无人问津。精美的饮食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实,改革开放到了八十年代,温饱问题巳经解决,吃饱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如今,人们见面问候是:“您好”。但在以往,人们成天关心的就是能吃饱,希望亲朋同事也能吃饱。见面问候,开口就是:“吃饭没有”?现在听来,觉得似乎有一些俗气,而那时却是最实在,最关心的问候。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彻底走完了之前那么漫长的苦难历程。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小康岁月。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饮食健康,鸡鸭鱼肉不再是人们日常饮食的追求,各种养生食材、保健品走进走进人们的生活,海参、鲍鱼、绿色有机蔬菜、各种曾经遭人嫌弃的粗粮成为餐桌新宠,今天已经进入全民养生时代。 作者:刘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