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改革开放前的生活,仿佛一场黑白电影,那时候人们普遍穿着黑灰兰白的衣服,生活艰难。现在穿衣不仅是为了蔽体,更讲究穿出时髦、穿出品质、穿出个性。 回想计划经济时代,衣服的颜色大多是灰兰白三色。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最是流行。夏天男同志能穿一件短袖白衬衫,可以算是那个年代的高富帅了。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个穿裙装的女同志。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重补丁,上衣的肩部和裤子的膝盖处补丁最多。衣服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丢弃的。像我们这样的平常人家三五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份,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那时候小孩流行穿“百家衣”,用裁缝剪下的小布块,三角的,方形的,不规则的拼凑缝在一起,就成了布料。然后,制成衣服,花花绿绿,象万国彩旗。这种彩旗衣服,价格便宜,又不要布票,很受欢迎。有时,供销社也卖一些处理布料,消息传出,抢购者往往疯拥而至,排队碰运气。但常常是排了半天,也抢不到。 冬天,穿着母亲做的棉袄,一件棉袄常常穿十多年还在穿。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穿在身上冷冰冰的。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就这样,打发着一年复一年的严冬。那时候家里穷,虽然发了布票,但没钱买布料,母亲往往趁天黑偷偷的卖了布票,换钱买口粮。 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无论从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老年人若穿着稍讲究一点,前卫一点,人们总是在背后指责为“老妖精”。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时代一天天改变,人们的衣着也不断随经济的好转演变着。用布票的时代早成了历史。从八十年代初起,西服开始风靡城乡,穿西服打领带,着皮鞋。以往认为了不起的西装革履,成为寻常的装束。90年代初,妇女时兴穿健美裤,一开始人们还觉新奇,可是很快也就习惯了,并迅速普及。喇叭裤,牛仔裤,袜裤、裙裤、长裤、短裤,使人眼花缭乱。女装的品种更是众多,城市赶时髦,农村也赶时髦。穿衣不再仅仅是御寒,人们追求衣着的合身和美。城市、农村已无什么区别。春夏秋冬,全身上下各种时装奇装,衣裤鞋袜都在追赶潮流。中老年穿着也款式新颖、颜色鲜艳,追求时髦。除了着装,男女各种发型也花样百出,染各种颜色的,本色的,卷曲的,飘逸的,张扬的,舒展的,城市流行什么,农村也紧跟流行,不慢半拍。 凭衣帽取人这句话已毫无意义。到处衣服店铺林立,布料品种不计其数。各种料子,商铺,网店,各型服装,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由你尽兴挑选。如今要找到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人,反倒成了难事。 回想起当年“开后门”,求别人买一截免布票的确良布时的情景,是何等寒酸和凄凉。两相对比,恍若隔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