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我在地质队做服务工作的经历回顾

2018-11-16 14:36| 发布者: sddkjltxgzc| 查看: 1067| 评论: 0|原作者: sddkjltxgzc

摘要: 欣逢山东地矿局建局六十周年即将来临的喜庆之际,激发了我在地质队工作的经历回顾。我是1958年在河北石油地质大队参加地质工作的,当时年龄十四岁。大跃进、灾荒年,我在井队是钻工;备战、备荒、支援三线建设,我调 ...

欣逢山东地矿局建局六十周年即将来临的喜庆之际,激发了我在地质队工作的经历回顾。

我是1958年在河北石油地质大队参加地质工作的,当时年龄十四岁。

大跃进、灾荒年,我在井队是钻工;备战、备荒、支援三线建设,我调大队工会当干事;“文革”时代受造反冲击,党、政、工、团瘫痪了,我主动干起了野外电影放映员工作。

因组织和工作的原因,我经历变换了编号不同的十五个地质大队,工作区域遍及1 0个省市区。从渤海湾到西南四川,由唐古拉山到五岳泰山,从孔孟圣贤之地到江西革命之乡。

尤其是干起了野外电影放映员工作,当时,我服务的基层单位,大到4000米的井队,小到十几个人的地质组,累计40余个,都有我的脚印,特别是在四川,大家说我是唯一一个“周游”遍全队的人。

在石油大会战的年代,地质部门的石油钻井队是势单力薄、孤军作战的侦察兵,我们的工作区域大部分在渤海湾一带盐碱荒地,所处所遇同石油大兵团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62年冬天,我们在天津北大港打钻,冰天雪地,北风呼叫,上下班走大堤太远,只好走冰冻的湖面,怕滑倒每个人拄个棍子,横着危险要走直线,穿着再生布的空心棉衣(当时没有毛衣、绒衣),一双大雨鞋,带着安全帽,围着毛巾,夹着饭盒……这个场景正印证了当时的顺口溜:“远看是逃难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钻探的。”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环境苦又加上吃不饱这个难。说良心话,当时国家给的粮食定量是比较高的,因为大家家里都有父母、妻儿,谁也舍不得全吃了,省下点粮票就寄回家,以尽孝心和爱心。只好上班两个窝窝头,下班光喝大碗粥。灾荒年我是什么冻、饿死的牛、羊牲口、死鱼烂虾、蛇、猫、鼠、野菜、河藻……都吃过。

可干起工作来大家都是比学赶帮超,革命加拼命,一度创出了从安装到终孔十多天的时间,圆满完成千米多深的钻井记录。搬迁时,两个人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把5吨多重的钻机装到汽车上……

时光流逝。1964年备战、备荒、支援三线建设,经过政审入川,我被调到二普251区队工会当干事,这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基层单位和人员由各地抽调合并而来。机关科室不健全也不完备,人员少。既要大干快上,抓紧组建井队,尽快投入生产,还要进行科室的完善和机关的基础建设,王作确实繁杂。

可是该干的,领导布置的,我都干,基层工会的建立、健全,困难补助、职工互助,广场电影的组建、放映安排,子女入学、卫生防疫、防暑降温、因公和交通事故受伤职工的治疗联系、组织护理、外地治疗的陪护,负伤及意外和因病死亡的职工家属在外地接送、安置、善后处理,逢年过节筹办文艺晚会、组织职工家属观赏灯会游玩,发生了问题与当地协调处理……

做工会工作的几年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获得了职工家属的理解和认可,我和他们建立了诚挚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造反串联、拉帮结派、大字报、大批判,领导被打成了“走资派”,关进了“牛棚”,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了。

电影是当时唯一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野外基层单位要求非常强烈,我只好利用自己在业余时间用闲置的电影机自学掌握的放映知识和技能,主动去野外放映。没有想到自己主动去工作却成了自己主动把自己从工会干事的岗位降成了放映员,从此与工会工作“绝缘”了。

群众渴望说明需要,为他们服务,理所应当。

以前井队正常生产,上中班的同志们不是看不上电影,就是行政人员替班,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主动向井队领导说,我白天到他们宿舍里放“小电影”,问题解决了。

只要井队正常生产,我就一直保持这种方式。

井队大部分在公社驻地施工。当时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凭票限量供应,为了使大家的生活得到改善,我把单纯放电影改成慰问放映,请井队领导陪地方领导一起看,放映前说几句感谢慰问的话,地方领导受到尊敬很高兴,双方关系更好了,还能得到酒、肉食品的特别供应,大家非常高兴。我每到井队去放映,大家就说“电影来了,又有捞头了。”

都说电影是轻松愉快的工作,可我也遇到一些惊险和困难。

“文革”四川是武斗的重灾区,因为有很多内迁的兵工厂。我去野外途中遇到过几次实枪荷弹、机枪高架的场面,后退往回跑更麻烦,只好硬着头往前走,经过盘问、检查,多亏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才获得放行。想起来真有点后怕。

我放电影最困难也是感受最深的是去1207井队(重庆奉节县),一路上要变换6种交通工具,从汽车到火车,火车站雇地排车到码头,坐大客轮下来换小渔船,再雇民工背机器走20多里的山间小路才到井队。那里环境实在艰苦,老百姓没有看过电影,电影快放完了,山上的火把还像火龙一样向这里来。如果白跑一趟看不到电影,我也于心不忍,和井队领导商量后,只好接着再放,直到天亮。共放了五天通宵电影,老百姓表现出的好奇、兴奋,感动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并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

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驻青海格尔木的西藏四普,工作区域在海拔4800多米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离现在国家科学考察的世界第三极很近。每年要工作七八个月。高原缺氧,喘气不畅,随时都会出现高原反应。天气也是变化无常,雨雪、冰雹,说下就下,八月份夜间都有冰冻,气候非常恶劣。

有次晚上放映回来,天突降大雪,天地一片白,看不见路也辨不清方向,只好在车上坐等到天亮。

生活枯燥乏味使人难受,除了自己的同志们,连棵草都没有,恐怕只有我不放电影反而难受的人能体会。在高原可以说是天天巡回放电影,露天不能放就在帐篷里放,记不清放了多少场。因为我们有专车,可以经常去那曲、拉萨换租影片。几年间,在那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我为自己的工作能让大家满意而高兴。

形势有变,四普解散。我又调到山东区队。队地刚确定,基建才开始,工作还要正常开展。

这个队的特点是工作面广、战线长。到基层去放电影,除了本省外,近的两个省,远的要途径五个省。如2501井队,从山东到江苏,经安徽、湖北到江西井冈山地区井队所在地,单程三千里之多。

随着基建工作的逐步完工,既要保持正常巡回放映,还要建立广播室、电影录像放映、人员的培训、礼堂的设备购置、安装,逢年过节多次举办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布置、音响、灯光的筹备、安排……期间参加了济宁地区放映员技术考试,获技师技术资格。1989年,经省地矿局评审,受聘于电影放映技师,颁发了国家技师合格书。

随着电视的发展,为了提高大家的收看效果,我多次向领导建议安装卫星共用天线,这在当时是刚起步的新技术,最后,领导同意,广电部门批准。

为了节省资金,聘请了省科研所人员来设计、指导,我负责组织施工,效果大家很满意。不仅增加了卫星电视节目,还可以播放录像。

在陪伴科研人员的同时,我虚心向他们学习求教,自己也全面掌握了设计、安装、计算、调试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率先工程的外观设计成了过往群众的看点,整体受到了广电部门的高度评价、高度重视,并向工矿、事业单位、学校大力推广,使兖州的卫星共用天线开始了蓬勃发展,我也参与了大部分工程的技术协助工作。

当时的兄弟队水三、二队是我们自己安装的。当地驻军6 1 8 5炮旅,从抗关到曲阜、邹城及滕州所有连队驻地,全部由我设计、组织施工和调试。

回顾我一生,一直陪伴着“胶片电影”和“卫星共用天线”,从开始到兴旺,直到被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数字化所取代,我也退休了。

我衷心祝愿山东地矿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新成果。

 

 

作者:张英健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地质勘查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