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的变化

2018-11-14 10:19| 发布者: 博山区老干局| 查看: 11703| 评论: 0|原作者: 博山区老干局

摘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亲身目睹了这4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中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亲身目睹了这4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中:从黑灰蓝色服装到时尚个性的服装;从定人定量瓜果菜填饱肚子到肉蛋奶,想吃啥都有;从平方草屋到瓦房高楼;从难得出次远门到可以国内外的旅游。这一切是改革开放以来看得见摸得到的变化。

衣:从黑灰蓝色到五颜六色

从单调保守的70年代的服饰,到蛤蟆镜、喇叭裤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服饰,再到风格多样、设计时尚的21世纪服装......改革开放这40年来,人们的衣着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服装不再是一种生活需要,更成为形象、气质的象征。

改革开放前,穿暖和是第一位的。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眼望去都是黑灰蓝色的服装,色彩样式都很单一。上世纪70年代,一件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大家衣服上几乎都有补丁。特别是农村孩子多的家庭,老大穿不上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不上的衣服再给老三穿,尽管有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也舍不得扔掉。泼的是在不能穿了,就撕成一块一块的小布片,用浆糊一层层的摞起来,晾干后该做为自制布鞋的原料,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改革开放后,首先不用布票了,做衣服也不是很普遍了,越来越多的人去百货商场、服装商场买衣服穿。从1980年代初,,棉布衣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些化纤面料如涤纶、涤卡、的确良等。那个时候买件的确良衣服穿,就是很好的是的了。很多人说的确良衬衫不能洗。不能晒,其实这都是舍不得穿,怕洗坏了、晒坏了。如今,各种面料应有尽有,过时的棉质布料又重新获得了人民青睐,成为了好东西。

不仅仅是衣服,几十年前买上双新鞋,得穿上到街上显摆显摆,回来后赶紧拿布子擦擦,再小心翼翼的收起来,等到再出客或者重大节日再穿。那时候,大多数穿塑料凉鞋、布鞋、解放鞋,皮鞋那是“奢侈品”。如今,人们不仅要穿暖,还要穿得好,穿得漂亮时尚。你看现在的年轻人穿衣打扮时尚前卫、个性分明,就连很多老年人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以前能穿暖就行,现在不仅要穿暖,还要穿的舒服、美观,不光是身体的需要,还得精神上得到满足。

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好吃健康

鸡鸭鱼肉,这些东西在上世纪70年代,对普通家庭来说,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从当初的填饱肚子到如今不但要吃好还要讲究荤素搭配,吃出健康,每天都跟过年似的。

改革开放前,市场物资短缺,能填饱肚子已是不易。日常生活用品全凭票供应,包括粮票、油票、棉花票等,不仅票种少,还限量供应。当时人们没有吃好的奢望,唯有吃饱的渴求,吃饭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耐饱经得住饿。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子才渐渐好起来,彼时市场上购物网点也多了,鱼肉蛋等荤菜慢慢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惭怍。而现在,超市、农贸市场、商店到处都是。商品种类丰富,应有尽有,买什么都很方便。付款也不用带现金,直接用手机扫码,几秒钟就能完成支付。偶尔不想出门购物时,用手机APP下载,商品半个小时内就送到家门口,不想做饭时,要点外卖,直接送到家中。

如今,吃在舌尖上的体现在会吃上,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大棚的、改良的、国内国外的不一而是。食品消费讲究营养、讲究风味。商店饭店各种各样的饰品应有尽有,水果、蔬菜不再是季节性食品,奶制品的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在外就餐的花费比例也越来越高,真是“食不厌精”。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渐渐地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的现状一去不复返,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美好岁月。

住:从蜗居到宽敞明亮

安居,方能乐业,兴业。

改革开放前,博山乡镇居民住房普遍紧张,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二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的现象十分普遍。站在高处看城乡,看到的是土木结构的草房、土瓦房,看到的是一片片黑瓦片,即使城区也就是那么几座掰着指头就能数的过来的楼房。

一直到上级是80年代,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还是没有大的改观。自90年代开始,博山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商品房建设也渐渐兴旺起来,普通群众的住房才开始逐步改善。

博山是一座发展比较早的老工业城市,各种工厂、企业林立。烟囱高耸,有些企业浓烟滚滚,环境污染严重。就拿我们居住的峨眉新村来说,80年代的博山水泥厂浓烟滚滚,粉尘乱飞。那时候楼房也少,大多是砖瓦平房,夏天炎热的时候,门窗都不敢敞开,东南风一刮,粉尘就飞扬而至,让人喘不过气来。早晨开门,地上就一片白灰,好像下了一场霜似的,居民环境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后,水泥厂搬走,城中村改造,才真正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环境。现在峨眉山改造成了公园,成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自从博山实施“两区三村”改造工程,那些老旷工、棚户区都得到了开发改造,一片片新社区、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居民的居住条件才有了明显的改变。

如今,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楼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独院落的豪华别墅。农村的改造更是日新月异,一片片的红瓦房子,一栋栋的农村二层三层小楼,青山绿水,让城市人羡慕得不得了。

如今,大街小巷都进行了改造工程,拆除了违章乱搭乱建,铺设了道路并进行了绿化,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服。

行:从难得出次远门到说走就走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买东西办事,走亲访友,上学上班等等,市场需要一种代步工具。

改革开放前,我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当时的道路设施也十分落后,特别是在我们博山的南部山区的农村,大部分村庄不通公交车,很多家庭买不起自行车,出门办事大多靠步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区委区政府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对通往乡镇政府驻地的县乡道路进行了硬化,农村主干道路全部实施了沥青(水泥)化,道路交通有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持续加大道路设施的投入,在对城区道路进行提升的同时,对县乡道路也进行了拓宽改造,实现了城乡道路无法衔接,公交车基本覆盖了所有村庄,人们的出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老百姓出行的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出行工具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家里有辆自行车就觉得很方便了,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早已经进入了普通的老百姓家,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像我这样的家庭,也买上了小轿车,这在那时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公交车、出租车、各种打车软件让出行更加方便,出远门除了选择飞机、大车、长途汽车外,还可以选择更加便捷的高铁和动车。原来去北京、上海、做打车要一两天时间,现在从张店坐上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日行千里”不再是梦想。就我们来说,还有是乘飞机或者火车出去旅游一下,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在从前是不可能的事。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仅仅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就能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穿衣不再仅仅是为了蔽体,吃饭不再仅仅是果腹,住房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出行有个更多便捷的选择。每一个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的人,都在心底由衷的感到幸福,因为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甜美的滋味。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的日渐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作者:任德清

白塔镇人民政府计生办主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