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科技园是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1991年11月批准成立,1992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1994年4月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向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之一,2002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并为发展总部经济量身打造了全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项目。经过26年发展,丰台科技园已经成为丰台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首都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和高技术创新基地、全国知名的总部聚集区。 曾担任科技园区管委会第一任常务副书记、第一任主任的陈家林,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园区的筹建与发展。 石破天惊 “菜篮子”要走科技兴丰的路子 1988年春天,时任科委主任的陈家林向区长李英威提出建立丰台科技园区的设想,在这当时不啻于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因为按照当时的发展定位,丰台可以说还远落后于“工业革命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改变丰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陈家林作为科技产业的内行人,敏锐地跟上改革开放的大潮,准确地把握住了科技发展的趋势,立足于丰台的实际,萌生了建立丰台科技园区的设想。幸运的是,这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好高骛远的想法得到了区长李英威的全力支持。自此,在1988年的春天里,一场科技兴丰的春风也吹进了“北京的菜篮子”。 摸清家底 丰台原来是“北京市第二智力密集区” “菜篮子要建科技园区,凭什么?”面对质疑的声音,陈家林知道,必须要有理有据地给出丰台发展科技的优势条件。1988年5月,调研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首先,是对丰台科技人才的摸底。丰台辖区之内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超过7万人。这一数据也让陈家林兴奋不已,“要知道,当时的海淀拥有的科研人员数量是9万多,可以说,丰台区是‘北京市第二智力密集区’,丰台具备建立科技园区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此外,早在1987年10月,科委就成立了丰台科技开发中心,还租借了一栋3000多平米的办公楼,吸引了几十家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北京那个时候还没有‘企业孵化器’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北京市的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全区在“科技兴丰”的思想指引下,积极争办科技园区的大举措,同时通过科技孵化平台引进培育和促进了丰台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的实践与示范,引导区属骨干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走上科技兴企之路。 谋事在人 努力打通科技园区申报之路 等待市政府批准同意,对于陈家林来说不仅仅是煎熬的等待,更是坚持不懈的争取。“有句老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园区要建起来,丰台要谋事,就必须争取到市里的支持,必须拿到政策。”作为科委主任,他负责与市主管领导以及市科委、市土地局、首都规划委员会等单位联络,以争取支持。“市里领导很忙,办公室找不到,就想方设法到会场、到他们参加活动的地方蹲点,找机会作汇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笑意不止,“里面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很多领导都知道了丰台有个陈家林,一心要搞科技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12月21日,北京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同意丰台开发科技园区。又是一轮机构设置、行政级别、人员编制、发展政策的争取,最终,1991年11月,北京市正式批准成立科技园区。此后,出于北京市科技 “一盘棋”整体发展布局的考虑,丰台科技园区更名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区”。 巧妇要为无米之炊 千方百计借出来启动资金 “当时区里的领导已经形成了共识,一定要建好科技园区,但是,钱从哪里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是个大问题。”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区财政借支150万作为科技园区的启动资金,这些借来的钱解了燃眉之急,科技园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那个时期,没有钱也没有加班费,园区从领导到员工,都是人少事多,加班是常态,甚至是全天候的工作,一定要把园区建好的信念支撑着大家走下来了。”1992年园区建设第一年便获得几百万财政税收,通过税收返还一次性还清了从区财政的借款。 科技园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落户,园区成为了丰台的利税大户,发展势头锐不可挡,对丰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园区也注重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全力扶持,建立了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从这里成长、走出,丰台的企业孵化工作多次被市科委评为先进,也受到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的重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团来到丰台的时候,陈家林又一次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遇,带领园区孵化器全体人员拼力争取,不论是以往的成绩展示,还是园区人“敬业、争强、创新、奉献”的精神,最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看上了 终打动了考察团 1996年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考察,原国家科委批准,丰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为丰台科技园区的重要支撑服务机构,成为全国首批三家“国际企业孵化器(IBI)”建设试点单位之一。1998年被评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丰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之路愈发宽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共建孵化器,现在形成了有二十余家共有60万平方米空间的科技孵化器集群,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技氛围、培育丰台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全国的示范典型。 迈入新时代 丰台科技园区的新征程 26年来的发展,丰台科技园以不足丰台区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丰台1/3的GDP,1/4的税收,1/5的区财政收入。作为科技园区早期的建设者之一,陈家林始终关注着园区未来的发展。“科技园区在科技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可喜可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我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回首我们每走出的一步,每取得的成绩,全体园区人都付出了艰辛与努力。虽然我已退休了,但是作为共产党员,我的思想并没有退休,也时刻关心着科技园区的建设,我还要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老感叹道:“科技园区是改革开放在丰台结出的一个硕果啊。生活在丰台这片热土上,我衷心祝愿丰台科技园区在新时代里走好新的征程,实现新的发展。” 作者:京老宣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