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哨里村,是乳山市崖子镇最大的村,它位于崖子镇驻地东3公里处。新中国成立后,家乡人民虽翻身做了主人,但却一直过着“钱袋子不鼓,人居环境龌龊”的平淡生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反思,把握机遇,认准目标,攻坚克难,连续打了两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使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幸福生活。 第一仗是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探索改革,科学发展,打了一个劳动致富的翻身仗。 上个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在计划经济大环境的约束下,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也曾满怀激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去争取胜利。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出劲不少,收获寥寥。那时期的哨里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下设18个生产小队,一个生产小队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社员们常常是辛辛苦苦干一年,较好的生产小队一个劳日能拉一元多点,多数拉0.6元到0.8元,最差的仅拉0.4元左右,被社员们戏称为“一包火柴”的价(当时一包火柴0.4元)。每年年底,扣除口粮钱,一个生产小队只有几户开支的,开支户最多的能开几十元。那时的粮油产量很低,社员们分到的粮油也少的可怜,如1969年,我家所在的第十二生产小队,一口家只分到小麦34斤,带壳花生10斤。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当时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到底有多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开始实行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摆脱了“集体计划经济”的束缚,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甩开膀子大干了。万事开头难,当时,农村到底怎样改革创新、发家致富,路在何方,谁心里也没有底。人们在经过郁闷的观望、犹豫、徘徊之后,开始在探索中摸着石头过河。村民们除了种粮外,曾养过蚕,养过长毛兔,曾大面积栽培过山楂和梨,也曾栽培过各种各样的苹果,如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红金星等,但均因成本高、卖价低,以失败告终。实践出真知,失败是成功之母。村民们经过近20年的探索、比较、反思、归纳,终于总结出一条符合我镇干旱少雨、丘陵山地特点的一条致富路——大力发展“红将军”和“红富士”两种苹果。理由是,红将军苹果是中熟品种,它的特点是管理周期短,并且果型大、色泽美观、营养丰富,85mm以上的一市斤售价3.50元左右,每年中秋和国庆双节上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红富士苹果是晚熟品种,售完“红将军”再售“红富士”,正好首尾相接,它的特点是果大色美、味好、营养丰富,并且抗寒耐储存,85mm以上的每市斤售价一般4.00元左右,它不但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畅销世界各地。机缘巧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在村民们经过反复折腾后,坚定信念,认准栽种以上两种苹果这条致富路时,党和各级政府春风送暖,适时撤销了农村的“三提五统”和“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并且适时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逐步加大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对果农从资金、科技、政策上大力扶持。2010年村两委规定,村民只要扩栽一亩苹果,就奖给人民币50元,2011年村两委又规定,村民再扩苹果,每亩奖给每棵价值2.9元的50棵苗。从而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把握机遇争主动,坚定信念不动摇,大力发展果业,朝着劳动致富的方向稳步前进。2010年全村扩栽苹果300亩,2011年全村又扩栽苹果500亩。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劳动来创造的,再美好的蓝图、再实在的承诺,也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奋斗变成现实。经过村民们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哨里村的苹果业已逐步做大做强,同时拉动板栗业和农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各项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村共拥有苹果园1300亩,其中红将军550亩,红富士650亩,80%的农户以管理苹果、板栗为主。仅苹果一项,2016年户均收入三万元,其中,有很多户收入六七万元,有十几户年收入十几万元以上。板栗业也年年增收。以果促农,在果业兴旺的同时,农业生产也连年大丰收。家家户户钱袋子鼓了,粮油足了。富裕后的农民为持续增产增收,在进一步加大了果业投入的同时,有的买了农用车,有的买了“小面包”,个别的买上了轿车,有的重新装修了住宅,有的买上了电脑、大彩电。 回想过去,喜看今朝,村民们个个脸上充满了自信、自豪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二仗是村委会带领广大村民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打了一个改善人居环境的翻身仗。 过去的哨里村,村中、村东两条河,九弯十八转,每年夏季汛期一到,咆哮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漫流,常常冲毁农田,冲走农作物,甚至危及民房。村中的大街小巷到处堆满了粪堆、泥堆、草堆,干天大风一吹,路上尘土飞扬,眯眼难行。下雨天被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压来碾去,越来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泥泞不堪,空手单人行走都十分不便。村中牛羊鸡狗到处大小便,垃圾乱堆乱放,一年四季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季,村周围的臭水湾里苍蝇乱舞,群蛙共鸣,令人无法乘凉休息,心烦难眠。村委们挤在狭小的三间平房里办公,村民们无清静休闲的娱乐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对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自2012年以来,为了实现哨里村村民的美好向往,在镇党委和威海市国土局的大力帮助下,村两委千方百计筹资,科学合理设计,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古老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近五年共投资190余万元,把村东、村中河垒起整齐的河堤,村中河上架起了四座桥,河中修建了四道拦河坝。现在的两河,水随人意流,河水清澈见底,小鱼成群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河西边用水泥土硬化后,栽上了松柏、垂杨柳和千姿百态的花卉。村周围的臭水沟已填平。村中五纵五横的主要街道已全部用混泥土硬化。硬化后的街道安装了45盏路灯,下面统一建起了花坛,种植了各种花草。主要路边设有72个垃圾桶,镇垃圾回收站定期派车将垃圾拉走统一处理。村中间建了一个二层十六间的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内外墙粉刷一新,瓷砖铺地,PVC板吊顶,室内办公、开会、休闲等设施齐全。服务中心内设有村两委办公室、会计室、民生事务服务室、党员活动会议室、科普室、阅览室、人口办公室、综治办、远程教育办公室等。社区服务中心楼门上方天天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楼前有面积为480平方米的大院,院内设有村务公开专栏和“远程教育收视天线”。大院院墙上半部分是铁栅栏,下半部分里外瓷砖贴墙,院墙大门旁有两个高2.8米的用酱紫色瓷砖贴面的立方体门垛,门垛前面镌刻着烫金大字,右边是“中国共产党崖子镇哨里村支部委员会”,左边是“崖子镇哨里村村民委员会”,院墙大门两旁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塔松,门垛上各有一个球形的日光灯,在他们的衬托下,大门显得格外威严壮观。大院前有面积为892平方米的中心活动广场,广场西南两面墙粉刷一新,西面墙上有“弘扬三爱五福共建和谐家园”十二个鲜红的大字,下面建有形态各异的花坛草坪,各种鲜花应季开放,南面墙上有“二十四节气图”。墙前面是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 环境整治后,为使村容村貌长治久美,村两委又紧接着制定了“环境维护村规民约”,划分了监管领导小区,加强了维护监管力度,督促广大村民共同维护好自己的美好家园。环境整治后,村容村貌保持良好。第二件事是带领村民在美好的人居环境中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夏季天热时,白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在路灯下聚精会神地打扑克、下象棋,有的聚在一起像诸葛孔明一样手摇芭蕉扇、南朝北国、谈古论今,有的结伴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悠闲自得地散步聊天。年轻的爱好者,晚上常年有五六十人在中心大院跳舞,年龄稍大的爱好者,晚上常年有一百五六十人在村中心广场做保健操、学唱流行歌、跳简易的街舞。逢年过节,村两委都组织村里的锣鼓队、舞蹈队、秧歌队在中心广场表演。每次广场中间是舞姿优美的年轻骨干在跳舞,环场一周是由七、八十人组成的秧歌队耍秧歌,秧歌队中,岁数最大的年近八旬,岁数最小的年仅十九岁。秧歌队中有扭秧歌的,有耍驴的,有跑旱船的,有要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和狡诈多变、梦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有《水浒传》上描述过的西门庆、武松武二郎、人矮无能的武大郎和穿针引线的老媒婆。还有跐高跷的、耍花棍的......恢弘气势,高潮迭起,鼓乐齐鸣,欢乐的笑声,悦耳的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每当此时,村民们都清舍空野,观者人山人海,个个赞不绝口。 现在的哨里村已经形成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回顾过去,四十年打了两个翻身仗的村民们,继续奋斗的底气越来越足。展望未来,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他们正在更加满怀信心的向着小康社会、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迈出了越来越稳健的步伐。
作者:王永平 乳山市崖子镇教委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