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水利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退休前,在我省的水利建设中奔波忙碌了四十余年,可以说经历了山东水利建设的各个阶段。在我从事水利工作的过程中,明显地看到,不论国内政治形势如何变化,党和人民政府治水的决心始终未变,全省水利建设总体部署是正确的,水利建设的成就前所未有,作为一名水利战士感到十分欣慰。 我国历史上就有治水安邦、治水兴邦的古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生产兴业,总是随着水利建设的推进而改善。毛泽东主席生前曾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并设想把长江水调往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山东地跨黄淮海流域,在“修好”“办好”“根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南水北调也已成现实。 1978年12月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的决策”。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实施,给水利事业带来了机遇、增强了动力,科技兴水、依法治水,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 1958年我参加工作,投身于水利建设,在鲁西南一带搞防洪除涝工程。那时兴修水利,靠的是组织群众,用拼体力的办法挖沟开河、修堤建涵。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组织大兵团作战,开挖了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湖腰扩大工程等骨干排水河道,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排水系统,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水利工程施工形式也随之变化,已经开始和逐步推行专业队伍、机械化施工,加快了科技兴水的步伐。不少县、市水利部门组建水利工程建筑公司,当时高唐县就率先行动,用专业队伍推进农田工程建设和河道清淤。1986年到1990年施工建成的引黄济青跨流域调水工程,进入新世纪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都是以专业施工队伍为主、靠先进施工技术和机械建设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显著提高。引黄济青工程,1985年立项,1986年4月15日动工,省内外200多家专业施工队伍参加建设,1989年11月建成通水,充分显示了科技施工的威力。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酝酿论证,水利部和淮委的领导参加调查研究,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线路勘察达十多次,其中我参加过两次。1992年,省水利厅在考虑年度水利工作时,提出大力争取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应进行省内以调节、平衡水资源为目的的调水工程,数库相连、沟河相通、建闸蓄灌等区域调水工程在一些市县相继展开。省内也研究采取措施开展相机引黄、储水备用,并考虑利用汛期洪水问题,以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局面。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全线贯通,具备把江淮之水调送到胶东各市的能力,尤其是对南四湖、东平湖和白云湖等天然湖泊、湿地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水源保证。 科技兴水还体现在灌区的配套完善和灌溉技术的提升上。我省有引黄引湖灌区、水库灌区、河道建闸蓄水灌区、机井灌区。这些灌区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年来管理比较粗放,水的灌溉利用率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加强了灌区管理,田间工程日益完善,灌溉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全省数以千万计的高产农田,有序的灌排渠道,星罗棋布的灌溉和节水设施,形成了一道十分可观的风景线,这是改革开放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又一丰硕成果。改革开放,随着法治建设,依法治水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我省已建成的大量水利工程设施,需要配套挖潜和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工程效益。1981年,我到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工作,根据领导的安排,我参与制定《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办法》,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找立法依据,进行调查研究,到基层水利单位征求意见,了解急需立法解决的问题,在省政府法制办的指导下。经与有关单位协调会签,这项政府规章终于由省政府颁布实施,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了一项法律遵循。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民生水利被放到突出地位,治水为人民,水利为百姓排忧解难。最贴近民生的水利,莫过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解决山区和高氟地区群众饮水问题,是水利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据1986年调查统计,当时全省缺水村庄19800个,缺水人口1129万,另有高氟区8036个村庄652万人。 1988年省政府发布了《农村供水暂行规定》,我省加大措施做好这一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山区搞好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修建水窖、水塘储存雨季降水,有条件的地方搞引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除为青岛提供可靠的水源外,还向渠首所在地和引水渠沿岸平均每年提供五六千万立方米灌溉用水,解决85万人口的饮水困难,使广饶北部、寿光北部和潍坊、高密部分乡村,结束了祖祖辈辈引用高氟水的历史。推进农村社会化供水,是解决乡村农民吃上卫生水的根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步骤,也是农村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1991年,我到淄博市淄川区进行水利经济调查,发现该区的黄家铺乡已经做到了全乡统一的社会化供水,每个村庄都实现了自来水化,这是一个好典型,当即进行了总结推广。乡村统一供水可采取多种形式,有可靠水源地,通过建水厂,统一把水送到各个村庄;也可分片集中统一供水,亦可以村为单位实现户户自来水化。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省里也通过农水经费给予扶持,并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如今在我省广大农村在实现饮水自来水化上大大推进了一步,这是发展水利经济取得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中央一项重大英明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防治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已在中国大地深入人心。水是体现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水缺水脏环境就差,水足水净环境就优。水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在省水利部门,我曾长期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工作,多次到过南四湖、韩庄运河和临沂、聊城等地,亲眼看到过这些地方昔日的状况和今天的面貌。这里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推进水利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力证明。韩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也是南四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我参加南四湖治理规划调查时,多次到过运河重镇台儿庄,那时街道陈旧,古月河基本没有建筑物,只有尚存的一处天主教堂,留下不少抗日战争台儿庄大战时的弹孔。随着韩庄运河扩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台儿庄古城的复建,再现了古运河大码头的恢弘气势,运河经济复苏并超过了昔日的繁荣。同样是地处古运河畔的聊城也是今非昔比,水利的建设开发造就了这座著名的江北水城。1958年支援农田水利建设,我第一次去聊城,当时城区街道都是低矮的商铺,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著名的光岳楼底层楼洞内竟然是百货商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再去聊城时,城市的面貌有所改善,但所见到是运河故道依然是堆积垃圾、草木凋零的干河道。随着引黄开发,古运河得以疏浚,光岳楼、山陕会馆两处著名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如今,古运河石护岸、柳复堤,繁花飘香鸟依依;城区和郊外原来大片的积水洼地,经开发、整修、注水,已成为碧水蓝天、湖丘亭榭、游船放歌的观光览胜之处,为聊城赢得了北方水城的美誉。沂河是纵贯鲁苏两省的淮河重要支流,往往是汛期洪水爆发,如1957年最大洪峰流量超过10000立方米,给下游两岸带来了严重灾害。在治淮高潮中,沂沭河上游修建了像许家崖、岸堤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同时,在中下游整治了河道,并规划实施洪水东调工程,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自然生态也有了变化,一般年份河道只有水库尾水,枯水季节河沙弥漫。记得1978年去临沂看水利工程时,毗邻城区的沂河河床是一片白茫茫的河滩。改革开放后,随着环境建设的加强,城区附近的河段修建了橡胶坝,蓄上了洁净的水,沙滩变成了常年波光潋滟的水域,新开辟的滨河大道,随处可见岸边绿地公园,市民和游客临水观光,尽享大自然之美。南四湖是我多次考察边界水利工程去过的地方,湖西大堤两侧一度是我省微山和江苏沛县、铜山两县边民争种湖田、争收湖产的矛盾之地,对扩大上级湖的泄水通道带来了不少难题,也曾多次发生过因争种、争收的斗殴事件。为解决这里边界水利和湖产纠纷,各级有关领导都花费了不少精力。改革开放,湖区的各项建设步入了快车道,重点治淮工程加快了进度,水资源的管理和开放、利用更加规范,湖区改变了过去一味靠湖渔产维持生计的做法,流通开放,多种经营搞活,湖内外群众采取更加务实的手段走致富之路。如今鲁苏两省在南四湖一带的边民友好相处,生产经营携手共进,各展优势共谋发展大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和谐带来了安居乐业、共同富裕。 现在,水利越来越让人们感到是最接近民生的事业,成为社会安定、美化环境、繁荣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山东省水利厅原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