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人民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献身地质事业光荣、找矿立功光荣、艰苦奋斗光荣”三光荣精神感召鼓舞下,地质行业掀起了普查找矿的高潮。我所在的山东地质局第七地质队二分队普查组每年要完成1-3个普查区的工作任务。我从1978年到1999年间在鲁南地区的泗水县、平邑县、费县、邹县、宁阳县、肥城县、蒙阴县、五莲县、沂南县、莒南县、临沭县、沂水县等十二个县开展过金刚石找矿工作,包括地质填图、重砂测量、化探测量及探矿工程等项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找矿资料。 每一个工作站,我们都居住在当地村民家“空闲”的房子里,十几人或二十几人的普查组开一个简单的大伙房做饭,每天早出晚归、爬山越岭、趟沟过河,在野外工作10个小时左右,身体是劳累的,心情是愉快的,每天的工作指标都在刷新,那时候,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是为国家建设出力的好时候。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天,我所在的普查组接受了“费县三里沟-朱田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任务,全组共有技术干部7人,技术工人13人,分散居住在三里沟村的七、八户村民家中,大队下达的工作任务很重,在工作面积233平方公里范围完成地质填图、重砂采样、工程揭露、异常检查等项工作。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年底终于全面完成了生产任务,找矿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工作区内发现了6颗金刚石、6颗镁铝榴石、8颗铬铁矿及17处含金刚石砾岩,初步揭露了大井头可疑岩体-这个岩体是至今三十几年来不断开展研究并进行多种勘查的重点岩体,从那时起,逐步地汇总了各种有关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岩体产状、形态及延深、金刚石含矿性等方面的资料。 1980年对这个岩体开展了槽探及采样。1986-1988年山东地矿七院与英国奇切斯特公司合作开展金刚石原生矿找矿,这是七院在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个中外合作找矿项目。经过三年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院的技术在找矿技术方法上、成矿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期间,经过综合资料分析最终确定将宋家庄地区的铬铁矿异常,作为进一步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突破口。 1990年下半年,我在完成了《山东省沂南县苏村砂金矿普查报告》。编写任务之后,按照领导的安排到平邑县地方镇开展金刚石原生矿普查,担任项目负责。 这次工作是在经历了三年的中英合作的基础上,查证金刚石原生矿的指示矿物-铬铁矿,开展对铬铁矿异常的追索,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我知道查证这个异常的任务艰巨而辛苦,因为异常是中英两国的金刚石找矿专家经过艰苦复杂的勘查和研究工作圈定出来的,他们一致认为,异常地区在理论上应该存在金刚石原生矿,但在合作期间,曾使用了各种方法并没有发现矿体,应该继续开展工作。由于合作期限已经结束,这个找矿工作只能留给我们第七地质队独立完成了 。 工作区是在平邑县和费县两县交界的地方镇和朱田镇的大井头地区。这里是低山丘陵区,基岩出露较好,只有少部分土层覆盖。如同当年的常马庄,那里是茫茫的片麻岩,而这里又是大片白云岩,找金刚石原生矿要到哪里去找?什么岩石是这里的原生矿?它和蒙阴的金伯利岩一样吗?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一连串问题,根据以往掌握的方法,自然重砂采样是找金刚石矿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当年蒙阴金伯利岩就是首先利用这个方法找到的。金伯利岩是一种非常容易风化的岩石,风化出来的大量的矿物会被水流冲到附近乃至很远的地方,通过寻找其中的特征矿物就能够找到它的母岩,于是我们首先在区内的冲沟中系统采取重砂样,共发现了70多粒铬铁矿,2颗含钠镁-铁铝榴石,还有一颗金刚石,这些矿物都是典型的金刚石矿的指示矿物,这就进一步验证了区内肯定存在金刚石原生矿矿体。 通过进一步的勘查,在发现指示矿物的上游部位有1个火山岩岩体,发现的矿物是不是由它供源?看来不象,因为它与蒙阴的金伯利岩外貌特征没有相似之处。为了做进一步的研究,地矿部直管局领导张培元局长亲自拨发了30万元给七院对这个岩体开展钻探。为了争取时间,1990年10月至12月,在这个岩体及附近施工了5个钻孔,完成钻探工作量1034.37米。 钻探施工的后期,已进入大雪节气,施工相当艰难,钻探施工的储水池已封冻结冰,只能破冰取水。施工地点处于荒山野岭,寒风吹来毫无遮挡,吹到身上、脸上像刀割一样。我和项目组的孙祥远、顾宪法、王礼强几个地质人员每天都去施工工地进行地质编录,观察岩心,记录岩性及其变化,采取分析鉴定样品。那年,降雪来的也早,路面结冰打滑,飘舞的雪花遮挡了视线,看不清道路。编录时,手冻得直发抖,字写的也变了形。 经对岩心样品分析,在2号钻孔中发现了1颗镁铝榴石,呈紫红颜色,折光率1.758,在3号钻孔中发现了1颗铬铁矿,经电子探针测试均确认是金刚石指示矿物,这是第一次在这个岩体中发现这么好的指示矿物,看到这样的成果,我们都非常振奋,张培元局长来视察时听到了汇报也非常高兴,鼓励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详细工作。 回顾1965年七院201普查组在常马庄一个水系重砂样中仅发现了1颗镁铝榴石,就拉开了蒙阴突破金伯利岩矿带的序幕,如今在这个岩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指示矿物,表明突破金刚石原生矿也将为时不远了。 1999年,在岩体及其周围系统地采取了水系重砂样品,共发现了839颗铬铁矿、4颗金刚石。 2004年,在这个岩体上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测量以确定岩体的产状,测量工作确证岩体是一个管状体,向深部延伸300米以上。 2005年在岩体的下游残坡积物覆盖范围按100米x50米网格采自然重砂样,在3平方公里范围又采获1459颗铬铁矿、27颗利马矿、2颗含钠镁-铁铝榴石、6颗金刚石,在6号钻孔中发现的1颗G10组低钙高铬镁铝榴石,这些矿物含矿指示性更强。找矿工作又取得新进展。 2011年对岩体进行V8测深、深部钻探和基岩采样选矿,在岩心中发现铬铁矿22.7毫克(约100多粒)、含钠镁-铁铝榴石3颗、金刚石34.35毫克(因使用金刚石钻头钻进,当时尚不能确定金刚石来源),在基岩选矿样中选到4颗金刚石。 在对岩体的钻探中,有1个当时无法解释的问题,多数钻孔都在钻进到200米左右即穿过岩体进入围岩,这种情况使我们产生了疑问,难道一个管状岩体只能延伸200米吗?这不符合金刚石原生矿产状和形态分布规律,对此我们查找蒙阴和辽宁金刚石矿体的有关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大井头金刚石普查项目负责人王玉峰对比了蒙阴胜利1号管和辽宁省瓦房店50号管的产状,这两个著名岩管都不是直立管而是向南西倾斜与铅垂线交角9°左右,很可能大井头岩管也是这样倾斜的,以至于先前在地表岩体上的直立钻孔斜穿浅部岩管之后,再也打不到岩管的深部。要想了解岩管深部情况,必须离开地表的岩体,在它倾向延深方向上布置钻孔堵截。但是这要冒很大风险。如果产状不像推断的这样,深达七、八百米的钻孔就会落空,造成极大的浪费。通过对岩体和地层产状的进一步详细测算,认为虽然有风险,但成功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冒这个风险,这个谜永远也解不开。于是在岩管倾斜的方向上离开地表岩体边界128米布置了钻孔,设计孔深800米,2016年10月13日终于在垂深571米-582米段穿过岩体,这个深度的岩石不再像地表那么蚀变强烈,已能分辨出清晰的结构,构造和一些新鲜的矿物,从岩石所具有的特征的斑点状构造和具有的红褐色的代表高钾质成分外貌特征,其中还发现了含钠镁-铁铝榴石,含钾绿辉石及具有毛玻璃化蚀像的1颗金刚石,即可判定,这个怀疑了多年,勘查验证了多年的岩体,初步确定是一个含金刚石的第二种岩性-钾镁煌斑岩体。经与我国贵州、澳大利亚阿盖尔的钾镁煌斑岩对比相似度很高,对这个岩体目前正在从岩石、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钻探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重点了解岩体的深部情况以及查证岩体的含矿性及金刚石特征,并进一步评价其经济价值。 大井头地区金刚石工作展示了其找矿意义,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具备进一步工作的前景。大井头含金刚石岩管的发现是正确的找矿理论的指导,使用了正确有效的找矿技术方法,更是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良好机遇,吸收了世界金刚石找矿的经验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利用先进设备、仪器的结果。回顾大井头岩体从1972年被发现线索,到不断地探索、求证、和不断地怀疑再求证,不断地加深认识,至今已40多年了。这个过程再一次证明了金刚石原生矿找矿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世界上几个大型金刚石原生矿都曾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过程,从发现线索到追索验证,从地表到浅部再到深部,完成一个矿体乃至一个矿带的勘查工作是多么的复杂。大井头地区的找矿至今仍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曾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英合作,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期的中加合作,得到国家地矿部地调总局、天津地调局、南京地调局、山东地勘局、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七院胡思颐、胡世杰前总工的决策和领导。院党委书记周登诗,地质分队老技术领导刘文美、蔡传典等曾亲自参加野外工作,任喜荣、冯秀兰、朱源、刘金民、武金秀等,都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验资料。 近几年来主持大井头岩体深部勘查工作的王玉峰、刘岩、郭长胜等是年轻一代优秀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技术骨干,在技术问题上,我和他们一道参加研究和讨论,我感到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具有了较丰富的金刚石找矿技术和经验,在工作中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既分析研究前人积累的找矿资料,又不固守前人的结论,在找矿思路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一定能够在鲁南地区这片生长金刚石的热土上,在研究和借鉴蒙阴三个金刚石原生矿带找矿经验基础上发现第四矿带,为国家找矿再立新功。 在鲁南大地上,我亲历并见证了几代地质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倾注的滚烫汗水。这片多情的土地也慷慨的奉献出了最珍贵的钻石和黄金,还有几十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亲历的改革”征文活动中,心情无法平静,回忆记录我和我的同事在齐鲁大地鲁南地区金刚石找矿的这段难忘经历,以示纪念。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中感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爱鲁南这片大地,愿和在这片土地上艰辛跋涉,从事金刚石找矿的新一代地质工作者一起开创金刚石找矿的新的辉煌。 作者:艾计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