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包头市昆都仑水库旁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排排松树郁郁葱葱,一棵棵柳树随风起舞,成片的柏树迎风挺立,大片的山桃树茂盛地生长着,满眼粉红。护树的鱼鳞坑一行行整齐排列,还有野草和鲜花点缀其间……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无法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的山坡一片连一片,岩石裸露,植被稀疏,无土缺水,风沙成患,真正印证了那句“石头山上不长草,荒山秃岭写苍凉”。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肩上扛着锄头,行走在这绿树葱茏的山间,不时停下脚步,摸摸翠绿的枝条,或是俯身垫垫坑土,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就是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凭着十几年的坚守和努力,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创造出这生态之变,这绿色的奇迹。 他叫邬力群,1942年3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右旗人,1967年参加工作,197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村和水利工作35年,2002年2月从包头市水务局局长岗位上退休后,他毅然决然选择走进大山,开始了义务绿化荒山、水土治理的艰辛之路。 他不畏艰难,甚至不顾三次负伤带来的生命危险,拿出自己和老伴的全部积蓄和收入百万余元,垒梯田50余亩,挖鱼鳞坑60000余个,修筑小塘坝5个,削平山丘8个,打36.5米深井一眼,铺设地下管网3000余米,搬运土石方60000余立方米,淤垫出肥沃土地120余亩,种树12000余棵,使1.5平方公里荒山秃岭变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小青山”。他为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内蒙古的北部重新染上一片片绿色,更为美丽包头建设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矢志不渝 “种树书记”的山水情怀 邬力群常说,自己与黄河有不解之缘,生于斯,长于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都是在农村接受锻炼。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有关,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对山、对水情有独钟。 在任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土右旗耳沁尧乡党委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植树十余种、万余棵,被乡亲们称为“种树书记”。在担任土右旗分管农业的副旗长期间,他走遍了全旗293个村委会,1700多个自然村,组织修建了3个滞洪区,拦蓄洪水,变害为利,将7万多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因为经常被泥土沾满裤腿而全然不顾,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旗长”。在包头市水务局工作期间,他对包头市境内10条大沟、62条小沟进行了深入考察,还在九原区建设了一个哈德门滞洪区,使该区哈业脑包乡乌兰计近2万亩风沙地变成了米粮川,而且解除了洪水对附近村庄和包钢尾矿坝的危害。这些生活工作的经历和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使得他从一个政史系毕业的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 在职期间,种树治山、防治洪水,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快退休时,他和自治区水利厅几位老领导相遇,老领导们对他说,你近几年水利工作做得不错,为自治区做出了榜样,但是水土保持治理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这句话让他心里好几天难以平静。他想,台上干大事,台下干小事,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于是退休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承包荒山治理水土。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不懈奋斗 老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 荒山改造开始时,他不顾山上生活条件简陋,干脆就吃住在山上,每天山前山后、上上下下,勘察地形、地貌,制定合理科学的改造计划。前前后后动员了40余位亲朋好友上山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俩侄女及女婿甚至长期住下,与他一起干活。他们将1.5平方公里的荒山用网围栏围起来,进行封山禁牧。按照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的要求,在山坡上挖鱼鳞坑能够拦截坡面径流,漏淀泥沙,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坑内栽树,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因此,挖鱼鳞坑成为挡在邬力群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在坚硬的石头上挖出一个个树坑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老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镐头不行的时候就用钢钎撬,有时还需要换着方向转着圈撬。坑挖好还需垒出一个个半月形的鱼鳞坑。鱼鳞坑垒起来了,还需要填土。山上没土,就到山下去挑。就这样,他们愣是在山顶、山坡上挖出60000多个鱼鳞坑。同时,还对4大侵蚀沟修筑小塘坝5个,分段截流雨水,有效地涵养和拦蓄了水源。 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他又开始整理土地,在缓坡地段修筑梯田,对沟谷进行综合治理。这需要挖山垫沟,光靠人力已经不能满足,他就雇用装载机将两侧的山丘一一削平,将土填入沟底,推高垫低,坚持不懈终于造出50余亩水平梯田。邬力群笑着说,“寒冬腊月时,我穿着大皮袄指挥机械施工,一天下来浑身是土,整个人就像兵马俑一样。” 在山上种树,最需要的是水,而最缺乏的恰恰也是水。邬力群常说,“天晴我阴,天阴我晴”。最能表达他那焦虑的心情。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干脆就从附近的车站拉水管,一个个、一棵棵地浇,有时在山上浇树一浇就是一天,站累了就坐在板凳上浇,饿了就一边吃一边浇。他的眼里、心里满载的全是小树苗。同时,他和家人决定打一眼井,彻底解决干旱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时间,他们打了36.5米的深井,并铺设地下管网3000余米,提水高度达82米,有效完成山坡、沟谷各类地形的灌溉,确保了所有土地在大旱之年也能得到及时浇灌。 根据多年来治水工作经验,邬力群对于洪水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要变害为宝,利用洪水这宝贵的资源,对流经这一地段的昆河河道展开整治,保持住水土,让荒地变良田。他使出浑身解数,开始了推、拉、运土石6万余立方米,把高差3米左右的河滩夷为平地。同时,他充分利用昆都仑水库定期泄洪的有利条件,一方面留出泄洪河道,保证洪水能够顺利流走;另一方面又在河道上修筑5米高的堤坝,拦截洪水,在荒滩上修筑围堰,让洪水中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滩涂上,让清水从地面上流走,泄洪结束后,再拆除堤坝。通过近十年来连续的淤积,高低不平、满是石头的滩地变成了120余亩肥沃的土地,肥沃的淤泥厚度超过1米。但是垫出的地块小石头却布满了地表,机械无法清理,只能动用人工,这么多年来,他亲手一块块捡出的小石头足以堆成三四个敖包。 走进大山十余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天坚持往返于他居住的小区到承包的荒山之间,总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先后骑坏了2辆摩托车和2辆电动车。他笑着说,“我骑行的路程可以绕地球2圈了。”他流过汗,也流过血,曾三次负伤,都是致命的。2009年,他被山里的疯狗扑倒咬伤,伤口从右眼一直到后脑,当时他本能地把拳头伸进狗嘴里卡住它的喉咙,才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一次经过抢救,他一共被缝了40多针;2010年,由于长期住在山里吃不好、休息不好,造成严重的胃溃疡导致大出血,先后四次休克,输血8000多毫升,还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2011年,在往返大山的路上,他骑电动车经过铁路立交桥时被石头绊倒,颅内出血,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那一次,他的家人以为要失去他了,但坚强的意志令他最终脱离了危险。他笑着说,“事业未竟老天爷不肯收我啊!” 老有所为 退休老人的幸福生活 邬力群十二年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170亩良田。他把一座绿色的大山还给抚育他成长的土地。如果你问他“什么是幸福”,他可以十分自豪地说,这就是幸福。 十年树木。邬力群在山顶及陡坡上栽植的各种耐干旱的柠条、山樱桃等灌木,在半山坡种植的松树、柏树,平缓地段栽植的杨树、柳树等各种乔木,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如今已经苗木成林,一举改变了荒山的面貌。山花烂漫、松柏常青,杨树挺拔、柳树婆娑,花团锦簇、鸟语花香。成为昆河一侧最亮丽的景观。双休日时,来这里踏青、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山间的美景。与它相邻的昆都仑水库,也为此增加不少效益。紧邻他承包的荒山是包白铁路的一个小站,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铁路投资300万元对车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现在已然成为包白铁路上环境最美的示范站点。 他最初住的地方,山石嶙嶙、荒草凄凄、棚户茅檐,现在屋舍虽然简朴,但房前有果园,屋后有菜园,亲朋好友常来拜访,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田园牧歌式的文化生活,感同身受。市政协原主席云占魁说:“我与邬力群同志相处共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市政府分管农业,他在土右旗乡镇任职,后晋升为土右旗副旗长、市水务局副局长、局长。数十年来,他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事业心强,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在水利战线上,土右黄河沿岸,防洪抗洪地段,昆都仑水库整建,都留下他的足迹……规划构建城市水利发展蓝图,他呕心沥血,敬业奉献,人们称之为‘拼命三郎’。退休后,他坚持理想信念,继续为社会奉献,为人民造福。正如他自己所说‘人活着,就要有一股子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治山治水事业上,依然做出了卓著的成就,令人敬佩不已”。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炜东看到邬力群先进事迹后作出重要批示:“邬力群同志的事迹很感人。无论是植树造林、绿化包头,还是弘扬正气、建设文明城市,都需要学习他的精神,作为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动力。”5月8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索耀乐作出重要批示:“邬力群老同志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便充满激情,自觉性会增强,潜能会迸发,创造力和贡献力就会呈献。”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务局局长周志宁这样评价:邬力群同志是退休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他为我市生态建设奉献了全部余热。 夜深人静时,邬力群喜欢读书写作。在山、水间奋斗生活了一辈子,他从中悟出了许多,他要把这些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2001年他出版了《故土情怀》一书,接下来他还想出两本书,题目已经想好了,分别是《情系荒山》和《魂归故里》。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邬力群写了《十八大感言》,文中写到,“这次党的十八大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深受鼓舞,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全国8200万党员中,乃是沧海一粟,但是作为一名党员,理想信念还是有的。我要把自己治山治水的事情继续办好,以此为乐,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