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浅浅,明月弯弯。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2013年2月,台湾老兵高秉涵被中央电视台推选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九死一生到台湾 1949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两岸对峙。当时,年仅13岁的高秉涵正在南京一所中学就读。大战一触即发,学校停课断炊,许多学生陆续返回家乡,高秉涵只得收拾行李,待机返回山东菏泽老家。 一天,高秉涵正在街头行走。突然,两个荷枪的国民党士兵来到身边,把他强行押上了汽车,后换乘火车来到安徽芜湖。在那里,他被编入国民党军第八兵团野战医院,成为了一名小卫生兵。4月20日,解放军强渡长江,国民党军不堪一击,高秉涵便跟着一些士兵逃离芜湖,向南奔走。 一路上,年幼的高秉涵吃尽了苦头。一次,高秉涵正在驻地煮稀饭,恰逢解放军追兵赶到,慌乱之中铁锅被人碰翻,高秉涵的双腿被滚烫的稀粥烫伤。因为天气炎热,加上没有药品,高秉涵的伤口很快溃烂,连骨头都露出来了。无奈,他只得拄着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继续逃亡。 高秉涵的生命还多次遭遇不测。在安徽,他曾搭乘过一辆在山区行驶的军用卡车,等他下车后不久,那辆军车便从山梁上坠落谷底,车上人员全部遇难。在江西,他患上了急性肾炎,好在他命大,才和死神擦肩而过。而在闽南,他因偷吃了山民的红薯,差点死在了他们的柴刀之下。 半年后,当高秉涵衣衫褴褛步行1300公里抵达厦门时,眼前的一幕更让他大吃一惊:那天,海滩上黑压压的一片,溃逃的士兵和逃难的老百姓约有10多万人。可海面上的登陆艇只有两艘,每艘只能装运1万余人。显然,一场生死之争又在眼前。 果不其然。当登陆艇靠岸时,大家像潮水一样往上冲,前面的人倒下后,后面的人就踩着他们的身体冲上去。庆幸的是,高秉涵虽然弱小,但被后面的人挤着推着上了船。可那些没能上船的士兵,怒火中烧,竟端着枪对着登陆艇一阵猛射,甲板上顿时血流成河。 就这样,高秉涵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台湾。但对他而言,艰难的生活还在后面。 剪不断的思乡离愁 到达台湾后,高秉涵留宿在台北火车站,靠捡废品为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位扫马路的大嫂十分同情他,对他说:“你去报考火车站小贩吧(限15岁以下)。要是能考上,你不仅能解决生活问题,还能去铁路医院治腿伤了。” 高秉涵听从她的建议,顺利考入台北火车站卖便当。不久,他被人带到铁路医院治疗,一双腿有幸保存下来。虽然生活艰辛,但高秉涵没有忘记学习。不能上学,他就买来课本自学,后来还上了夜校。6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一名驻守金门军事法庭的法官。 “金门逃兵案”是高秉涵参与审理的第一个案子。在金门,有个姓廖的士兵,本是厦门的一个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1949年的一天,他出门给母亲抓药时被强征入伍,后到了台湾。因为思念母亲,他决定抱着轮胎偷偷地从海上游回家。那天,他在海上游了一整夜,仍没能离开金门海岸。上岸被抓后,他被金门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竟会让骨肉分离?”身为法官,高秉涵却感到无能为力,内心十分痛苦。回到家,他对着镜子大哭了一场。 临刑前,那位“逃兵”请求高秉涵:如有可能,请你到厦门找到我的母亲,并把我的骨灰带回去。高秉涵含泪答应了。两岸互通往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厦门,寻找那个“逃兵”的母亲。遗憾的是,他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不过,高秉涵还是把这位“逃兵”的骨灰埋在了他家乡的山岗上。 在台湾,高秉涵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不亮我就爬上山顶,一个人对着海峡对岸痛哭一场。我边哭边喊:娘,我想你。”高秉涵噙着眼泪回忆道。 1973年,高秉涵从部队退役,当了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他给母亲寄出了第一封信。不巧的是,他的母亲在一年前便已去世。去世前,他母亲的枕头边留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高秉涵幼年的照片,一样是他小时候穿过的小棉袄。闻此言语,高秉涵泪如雨下。由此,他对母亲的思念便成了一个远行游子心头永远的痛。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秉涵对故土的思念与日俱增。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回大陆探亲,带了3公斤的家乡泥土到台湾,高秉涵有幸分得一抔。他把一半泥土拿布包起来锁进保险箱里,另一半则分7次冲水喝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有流浪在外又没有归期的人,才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高秉涵说。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1991年5月1日,高秉涵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菏泽老家。近乡情更怯,那次,他在村口徘徊了半个小时才走进村子。“家里的房子不在了,亲人们也都离开了村庄。”高秉涵发现只有一棵老榆钱树还在,便摘下一片叶子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起来…… 义举感动海峡两岸人民 上世纪80年代初,高秉涵被推选为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一些老乡无缘返回故里,去世前便托他把骨灰带回家乡。从1990年开始,高秉涵把他们的骨灰陆续从花莲公墓接回,放在自己的家中,伺机带回大陆。 起初,高秉涵的做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无奈,他只得将这些骨灰放进地下室,晚上他常睡在骨灰旁边。“如果地下有知,这些老乡一定会感谢我,并保佑我们全家人平安。”经过高秉涵耐心解释,他的家人才慢慢消除了疑虑。 1991年,高秉涵第一次回乡探亲,就带回了“老哥”吴春生的骨灰。上飞机前,安检人员照例检查,高秉涵只得把骨灰坛打开,引来周围乘客的不少白眼。因为害怕骨灰坛摔碎,一路上高秉涵只得小心翼翼地抱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济南机场,吴春生的姐姐接过骨灰坛,泪如雨下,对高秉涵跪谢感恩。高秉涵十分激动,像是完成了人生中一件大事。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过去,他们牵着我的手从家乡漂泊到台湾。现在,我抱着他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了家乡。这是回馈,更是感恩;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1996年第二次回乡时,高秉涵又带回了一个同乡的骨灰坛。可由于路上颠簸,骨灰坛破碎了。高秉涵心里十分难过,当天晚上,他对着骨灰坛喃喃自语:“老乡,让你受惊了。这是我的错,希望你能原谅我”。 此后,高秉涵频繁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之间,陆续捧回100多位去台老兵的骨灰,实现了他们魂归故里的心愿。为老兵们做这件事,他从不收取委托人的任何费用。因为经济上并不宽裕,他出门时舍不得花钱打的,乘飞机也总是坐经济舱…… “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之后,那些去台老兵死后为何要将骨灰运回家乡?”有人问高秉涵。高秉涵回答说,老兵们活着时就有一个信念:活着是流浪汉,死了决不做流浪鬼。无论生前吃了多少苦,死后他们都希望落叶归根。他也交代过自己的孩子,百年之后他的骨灰也要安葬在菏泽老家。 高秉涵入选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这让他颇感意外。他动情地说:“‘感动中国’四个字太伟大,而我没有这么伟大,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他的义举,“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之一、著名词作家阎肃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他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是人心啊。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绝不断。我们敬佩高秉涵的无私和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