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36岁,终圆大学梦

2018-11-4 16:03| 发布者: 嘉言懿行| 查看: 498| 评论: 0|原作者: 嘉言懿行

摘要: 1966年,我高中毕业,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丧失了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1977年,在动乱结束,拨乱反正的背景下,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我虽然已过而立之年,却毅然决然,踌躇满志地踏进了考场, ...

1966年,我高中毕业,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丧失了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1977年,在动乱结束,拨乱反正的背景下,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我虽然已过而立之年,却毅然决然,踌躇满志地踏进了考场,结果被莱阳农学院录取。由于学校不太理想,加上专业不对口等原因,我没有按时报到,把录取通知书亲自送回了县招生办。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未免有些后悔。心想,什么时间再能有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啊!有多少次睡梦中上了大学,结果一觉醒来,眼泪濡湿了枕巾。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无情地荡涤着那些封闭僵化、落后愚昧的污泥浊水;像和煦温暖的春风,给我们吹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美好环境和氛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时隔6年后的1983年4月,我又一次踏进全国电大招生统考的考场,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海阳教学班录取。那年,我36岁,终于圆了大学梦。

全国电大是1979年兴起,1983年全面普及的。79年,我们县只录取了7人,组不起班来,只好插到了相邻的莱阳县教学班。1983年,在中央指示精神指导下,全国电大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年,我们县正式成立了电大教学班。从全县抽调了教师、干部和管理人员。兴建了校舍,成立了党委,成为全县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所大学。

根据中央电大的统一部署,1983年招生是4月中旬全国统考,5月底开学的。那年,我们县设立了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3个专业。全县约400人参加招生考试,其中有86人达到了录取分数线。我以全县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录取在工业企业管理专业。

在被录取的考生中,有“老三届”高中生,大多三十五、六岁;有文革期间毕业的高中生,最少的只有二十多岁。大家年龄差距大,文化知识相差也比较悬殊。所以,开学后,学校在跟随中央电大统一授课的同时,又专门进行了高中文化知识补课。我们这些年龄各异,饱受十年动乱危害的青年,一踏进电大这所高等教育的殿堂,便立刻像久旱的禾苗,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了知识的海洋。

电大的教学管理是非常正规和严密的。我们班的同学全部是在职脱产学习,属于3年制专科。一开学,中央电大便印发了整个三年的教学日志。30多门公共和专业课程,哪个学期开什么课,由谁讲授,多少课时,用什么方式授课,什么时间复习,什么时间期末考试,多少学分,全部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县电大又专门安排了辅导教师,负责解难答疑和批改作业。

中央电大授课主要是收看电视播放的录像和教学班自己播放讲课录音带。给我们讲课的都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教师。例如:《BASIC语言》,编写教材并给我们讲课的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谭浩强。他深入浅出,铿锵有力的教学风格;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大家风度,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后来经常看到他编著的微机方面的书籍,同学们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电大的老师啊!”

再如,学习了3个学期的《政治经济学》,是由人民大学著名的宋涛教授主编并讲授的;《经济法学》是由北京大学副教授高程德编著并讲授的。这本教材是我国第一部大学经济法教科书。还有山东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大学的教授给我们讲过课。人们说电大的教材是最好的,教师是最优秀的,确实名不虚传!

电大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试严格。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是中央电大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组织管理的。每科考试全国统一时间,县与县之间由省电大统一交流教师监场。试卷密封后交省电大统一批阅。每科一般都有20%左右的人不及格,需要补考。其中我们班第4学期的《工业统计》为开卷考试,全班26人,有22人补考。同学们说,6个学期考试,加上入学考试,念3年电大,等于参加了7次高考啊!

严格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起到了巨大作用。有的同学不太愿意学,被逼着去学。而大部分渴求知识,自觉去学的同学,则学得更好。我把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都做了统计汇总,6个学期,30门课程,共进行了37次考试。平均为86.3分,名列班级前茅。

毕业论文是第5学期开始准备的。我根据《应用写作》课程中学到的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制订了详细的写作计划。确定了从选题、搜集资料到研究、写作等具体方法和时间安排。联系所学专业,结合自己入学前的工作实践,经过反复思考,最后确定论文的选题为“海阳县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选题确定后,便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收集资料。通过到图书馆、档案局查阅资料,到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阅读各种资料上百万字,制作卡片300余张,达3万多字。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地的分析研究。打好草稿后,又经过反复推敲和多次修改。历经十个多月。最后定稿的论文题目是:《政企分开  横向联合 ——海阳县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包括:“历史的回顾、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病、改革设想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4部分。全文达12000余字。

论文交给指导老师后,几乎只字未改,便被初评为优秀。评语写道:“本文通过对海阳县工业发展的回顾,摆出了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病,提出了改革设想,对振兴海阳工业生产有着实践意义。文章资料详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后来,学校确定,让我在全校毕业论文集体答辩大会上作示范答辩。

那天,学校请来了县委组织部以及县工业管理等部门的领导,请来了上级电大的老师。我提前把提纲和文中的几个图表绘制到整张大纸上,悬挂在黑板上。我一边宣读,一边讲解。将近2个小时,台下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全神贯注,没有一个走神的,而且,不断地有人频频点头,表示赞许。宣读完后,领导和老师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让我解答,由于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对所提问题都作出了有理有据的正确解答。答辩结束后,博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毕业后的第二年,我由一名普通干部被提升为分管工业的副乡长。后来听说,就是组织部参加论文示范答辩会的那位领导推荐的。他说:“能写出这么好的论文,可以去当个工业副乡长试试。”虽然说这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许多人都不屑一顾的10品小小官。但是,对于我本人来说,却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不但升职,长工资,而且还可以家属“农转非”。尤其后者,可以使全家吃上“公家粮”,可以使几个孩子就业得到统一分配,再不用害愁给他们托亲拜友,走后门拉关系去找工作了。朋友们调侃说:“你这真是三喜临门啊!”

    现在回想起来,电大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帮助千千万万,因十年动乱而失去上大学机会的青年圆了大学梦,对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尽管这些年来,它已逐渐缩减,甚至在不少地方已经消亡。但是,它的功绩永载史册。它培育出来的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开出了璀璨夺目的花朵,结出了饱满丰硕的果实,成为奋斗在深化改革开放前沿的弄潮儿。电大,我们的母校,您是改革开放的一朵奇葩,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于敏晨,原海阳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