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遭遇“护工荒” 在上海,2013年春节前夕,因为许多外地护工要回家过年,致使一些慢性病老人不便出院回家,医院里甚至出现了一名护工要负责照顾20位老人的情景。护工中的短工工资涨到150元一天仍不容易找到,老人出院找不到保姆只好无奈地再进医院…… 在河南郑州一家养老院,因为缺人,连门口负责安全的保安都在帮忙护理老人。卢阿姨就在这家养老院。三年前父亲中风,瘫在床上无法动弹,卢阿姨无奈之下为父亲选择了这家医疗设施不错的养老院,可眼前的情景让卢阿姨有些生气:原本几小时翻次身的正常运动保健,现在一天能翻一次就不错了!对此,养老院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实在没办法,因为人员短缺,一个护工要照顾十多个老人,根本忙不过来。 郑州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前几年养老院还能招到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两年根本招不到年轻护工。目前养老院里的护工大多都是“40、50”人员,不少人年纪大了适应工作已有困难但仍然不得不继续留用,甚至有时连“40、50”人员也招不到。春节前的一个月,养老院挖空心思四处寻找护工,连小区的保洁阿姨都问过,不少人听说一月1500元,马上就以“钱太少人又辛苦”为由而拒绝。 调查发现,2013年春节期间,同样是因为多数人返乡过年,全国多家医院的护工工钱暴涨,以河南一家省级医院为例,护工工钱由平时的一天工资120元左右,最高涨到400多元,是平时的3倍多。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护工都是一人照顾多名患者,很难找到一对一的护工。 来自豫南的护工刘阿姨过年时没有回家,她每天要看护医院病房的5位老人,其中一位是刚刚动过手术的重病患者,需要24小时护理,另外4位病情较轻的,每天需要照顾一日三餐、打针吃药,隔天还要帮着擦身。晚上,刘阿姨只能断断续续睡几个小时。尽管做得很辛苦,但刘阿姨还是无法满足一些患者的要求,一些病人家属抱怨,医院护工负担太重,无法提供一对一服务,到了晚上就喊不应。为此,他们只能到市场上寻找护工。 “护工荒”与严峻的中国老龄化趋势 2013年2月,中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形成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同时蓝皮书还显示,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口规模都在持续上升。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也开始增多。中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我国的养老护理与医疗护理需求也越来越大。一方面,住院患者逐年增多,护士从事的工作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因此,护工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职业。 据了解,当前护工呈现以中年女性为主、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偏低、外来人员多、专业培训少等特点。护工从业人员中,大多是一些“游击队员”,少数人员接受过家政系统培训。如果将护工进行分类,则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往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养老院招聘的护工及病人家属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 调查显示,虽然市场需求巨大,但护工群体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护工荒”也从原先的年末紧缺蔓延至现在的全年皆紧缺,持证上岗的护工更是千金难求。在某些地方,即便护工的报酬不断上涨,可依然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调查中发现,当前一些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具有专业水平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大多不愿去养老机构工作。 针对护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差等问题,北京市曾尝试对全市护工进行统一培训,每人补贴400元,考试合格者发上岗证,让护工持证上岗。但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了味,不少培训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按规定要有12天课程,而且必须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习操作,但实际情况是,培训一两天就完事。而且,培训证书都由培训机构自己发放,很少有人查证。 按照行业管理规定,一名合格的护工除了能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还应该能够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并给予病人饮食、功能性锻炼等方面的指导。由于护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制度滞后等原因,当前我国护工行业的发展难言健康。据披露,当前存在许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独揽活儿照看病人赚钱的“黑护工”。这些“黑护工”价格也多是口头约定,至于责任和分工更不明确。 “护工荒”背后的观念歧视 提到护工,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工作的脏、累、杂等,以及端茶倒水、擦屎接尿,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工资很低且不稳定,福利差及应有的社保没有着落,而且工作干的稍有差错便被雇主训斥甚至随意解雇等。缘于等级观念作祟,护工和清洁工一样,成了现代社会低下人群的代名词和身份符号。 郑州一家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做广告,希望招聘一些有学历有技能的专业护理员,但几乎没有报名的。这位负责人说,过去养老护理员还能从城市“40、50”下岗工人中招收,现在愿意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只能招聘缺乏技能、需要挣钱的农村人。据说在我国一些地方,“一群老人伺候另一群老人”的景象正在各养老机构上演。 河南洛阳一家民办养老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这两年几乎没有那种40岁以下愿意去照顾老人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但照顾老人与照顾孩子不同的是,照顾老人是需要一定力量的,因而年纪越大效果就越不好。恶性循环下,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觉得,照顾老人这种工作会被人看不起,尤其是女性照顾男性老人,很多雇主只能靠提高价格来找人照顾。 护工不好招,所以“专业水平”也迟迟提不上去。早在2007年,我国就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基本的学历要求是初中毕业,并要接受相关职业教育。然而,目前“老龄护工”的文化水平和职业能力远低于职业标准要求。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不少人对照顾老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目前无论是护工的质和量都不能满足需要。 调查显示,当前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文化水平普遍低,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技能,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只是照顾一下老人的生活起居。当前,养老服务的模式要求已从“温饱服务型”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这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调查发现,一些应届护士生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工作,认为养老院护理工作低端,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尊重,薪水也少,虽然大医院的工作也是又累压力又大,但总觉得未来发展比养老院好。 在一些护士生看来,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日常面对的是身体孱弱、病残的老人,时常要为失禁老人处理大小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擦洗、护理,冲洗老人衣物等;对病残老人更要小心翼翼,不能有一点闪失,而且有的老人难以相处;同时实行“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平时没有节假日。因此,多数护士生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工作。 如何破解当前的“护工荒” 目前,在国外尤其是社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如美国,护士分为三级,其中助理护士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护工”,都是经过正规培训和严格考核之后才上岗的,社会认可度高,不存在职业歧视,而且有劳工团体为他们争取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的保障,待遇优厚,以致近年来有很多中国护士“跳槽”到国外去当助理护士。因此,振兴我们的“护工产业”,就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既要引导提高社会对护工的认可度,更要提升护工的实际待遇。而这都要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对护工行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大护工行业条规政策的整合、制定和规范力度,加强护工培训成长速度,满足社会需要。 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王莹认为,真正解决护工短缺的关键,恐怕还是要解决收入问题。提高护工待遇叫了很多年,可是谁来买单,解决路径目前仍是难题。如果是养老院买单,对于许多本身刚刚收支平衡的养老院来说,就可能形成很大负担;如果入住老人买单,每月的养老费上去了,就可能把不少经济条件差的老人挡在养老院门外。 王莹博士认为,当前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不论是民办养老机构还是公办养老机构都需要政府支持,因为护工从事着城市里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收入、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社会应该提高对护工这个群体的重视与尊重程度。 王莹博士说,目前,在许多行业和从业规范上,都出台有许多明细的工作操作规范、权益保障规范、考核细则和准入门槛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护工行业却鲜有规定,即使有少得可怜的关于护工准入的培训规定,也是被胡乱执行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机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同时,还应出台规定,加大补助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完善护工管理方式,将护工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内。 面对护工奇缺的困局,不少业内人士担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未来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报酬机制和人才输送渠道,“护工荒”将会继续蔓延,老龄化的中国未来由谁护养,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也在呼吁,政府要加大对养老院的扶持力度,鼓励义工等慈善助老行为,还应大力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行规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