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李克强总理履新后将印度放在首度出访的第一站,因为印度重要,因为印度是中国的近邻,还因为中国与印度都正在崛起。 那么印度人又是如何看中国的呢?有人这样指出:在印度,希望了解中国的人很多,但是访问过中国的人很少。因此印度人了解中国主要是靠媒体。但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到2%。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这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旅游景点不多,而是旅游设施跟不上。仅北京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星级客房,就相当于印度全国的总和。新德里的五星级宾馆住一晚通常高达400美元,而在北京的类似客房只需100美元。 帕拉维·艾亚尔认为,印度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很差”,连自来水、电和小学基础教育都无法做到基本的保障;而在她看来,中国的不足是对社会的多元化管理经验还不足,这可能为中国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帕拉维·艾亚尔指出,中国与印度的“标杆”不同:当中国一直以美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的印度人,也写下他们不同的观感。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雅认为:印度能说英语的人口,只有不到5%,大约是5500万人。然而中国能说英语的人,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英语基础帮助了印度的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产业崛起,如果印度失去这个优势,那当前的热潮很大程度上在未来40到50年内就会幻灭。 也有人以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合在一起的GDP将占全球GDP的10.5%。两个国家人口占全球40%,自然资源消耗占全球50%,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把印度和中国做一些比较后不难发现,中国确实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尤其是GDP增长,基础设备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服务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一个服务中枢。如果从地方性的机构体制建设来讲,在财政体系上,印度做得非常好,印度非常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两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许多行业进行了重组,比如说钢铁、石油领域,虽然它们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够透明,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拖累。相比而言,印度达到世界级的公司仍然不多,外资进入的速度也比中国慢,另外其官僚体系和官僚体制也依然改进缓慢。而印度股市红火毋庸置疑,看看印度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印度国家改革之后不断上升的GDP,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认识到了印度的潜力。 但是有人这样例举统计数字: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却优于中国: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公费医疗”也称免费医疗,指国家对公民提供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全包。美国、日本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对于退休老人、穷人,则是免费医疗。在俄罗斯,只要是在俄罗斯国土上的人,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概免费医疗。许多人认为,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能够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是不容易的。 有人还指出:印度的国际生存环境比中国好得多。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受到世界的围堵。现在的中国虽然经济上有发展,但国际生存空间仍然恶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打压。印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强国关系友好,也不存在武器禁运,所以,印度的发展空间比中国好得多。 不过,在印度军方以及政界,总有那么少数人对中国耿耿于怀:尽管中印战争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印度某些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至今还无法接受惨败的结果,认为这是印度的奇耻大辱。印度一位将军2008年曾说:“印度决不可能忘记1962年的耻辱。”正因为这样,这些人对中国的心态可谓复杂,既有恐惧和忧虑,又有羡慕与嫉妒。他们喜欢与中国进行对比,似乎总想“凡中国有的,印度一定要有;中国没有的,印度也要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2006年底刚一公布载人登月计划,印度立即就表示“决不能落在中国的后面”。随后,印度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把印度的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样就比中国提前了4年。而当2008年11月印度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携带国旗撞击月球成功后,印度全国为之欢呼,狂喜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这些人对中巴友好也心存芥蒂。由于奉行“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的旧思维,印度对中国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颇有微词。印度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巴基斯坦是无法与印度进行持久对抗的,因为巴基斯坦根本没有能力研制核武器和先进的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