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干事就要干好的“夏一碗”

2013-8-2 09: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77| 评论: 0|原作者: 贾进平

摘要: 在渭南市澄城县机关、学校、企业、乡村,人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位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忙碌的身影,这位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不遗余力地奉献余热的老人,就是澄城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县人大常务副主任夏国 ...

在渭南市澄城县机关、学校、企业、乡村,人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位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忙碌的身影,这位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不遗余力地奉献余热的老人,就是澄城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县人大常务副主任夏国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夏老”。

夏老离休18年以来,不图名、不图利、不忘党员本色,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倾注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老干部工作上。春华秋实,时时播撒着他的关爱情结;斗转星移,处处释放着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光和热---

他说:事总得有人干

  1994年,夏老刚从澄城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县上的领导便邀请他出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当时的关工委,除了一位工作的老同志外,几乎一无所有。几位老朋友都劝他:“干这事一没权,二没钱,领导不重视,单位不欢迎,有啥可图,不如坐在家里享清福。”面对这些善意的劝说,夏老自然知道人家的好心,却总是要耐心地解释:“关心下一代是全社会的事,是关系国家未来的事,总得有人干。”

上任后,夏老第一件事抓的就是乡镇关工委的组织建设,通过和乡镇领导、老干部协商,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县18个乡镇关工委组织(撤乡并镇后澄城县现在是10个乡镇),配备了能干事、会干事、年龄较轻、身体较好的常务副主任。同时又完善了各村组、学校的关工委。从而形成了关教合一、村校合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教网络。目前,澄城全县“五老”队伍已发展到12000多人。

他说:年龄大不能成为不干事的理由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为了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夏老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决定在全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基地旧址都在乡下,必须深入镇、村(社区)、学校实地调研。工作人员考虑到夏老已经年逾八十,就建议夏老留守办公室,等大家调查完了,最后把把关就行了。每当这时,夏老总是说:“年龄大不能成为不干事的理由,再说,我不下去,怎么把关”。教育基地考察好后,经费又成了问题。为此,夏老不顾年老体弱,冒酷暑顶严寒,四处奔波求助于各部门,先后得到驻澄部队、县人大、县政协、县林业局、县城建局等10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并获得赞助3.6万元,在澄合战役壶梯山战斗遗址、武装响应西安事变的崖畔寨惨案遗址、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雷家庄村居住旧址竖立了纪念碑。2004年以来,夏老共联系相关单位在全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5处。全县中小学、单位、驻澄部队先后组织学生、干部、部队战士14万人次到基地进行祭扫、参观、瞻仰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基地的存史育人作用。

同时,利用关工委这一平台,夏老组织“五老”多方收集史料,编写了《古徵春晖》、《情系下一代》、《牢记历史,开创未来》等4部70多万字的爱国主义教材,印发1.4万册赠送给乡镇、单位和村关工委以及中小学校,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说:干事就要干好

2000年9月,寺前镇15岁的中学生习某,因琐事和同学发生口角,失手将同学打死。夏老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为了挽救这个失足少年,他先后10余次咨询律师和法官,3次上法院书面提出5点缓刑建议,希望给孩子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他所提建议最终被法院采纳,对孩子免于刑事处罚,由镇、村和学校关工委“五老”同时结对重点帮教。后来,习某顺利考入咸阳工业学院。

通过这一事件,夏老深切第地感到,现在的孩子没有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练,心理防线脆弱,抗压、抗挫折能力不强,单纯的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行的。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青少年的教育才会不留死角,才可能全面发展,应对各种风险。

多年来,夏老积极联系县教育局,通过报告、讲座、辅导、主题班队会、文艺演唱、道德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全县各学校广泛组织开展了以“我为祖国母亲60华诞献爱心”、“学党史、颂党恩,热爱党、跟党走”等为主题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事件为契机的时代精神教育;以“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祖国、爱共产党”为主题的“六爱”教育;以全国“双百”模范人物和“澄城解放路上的革命英烈”为典型的先进事迹教育……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2008年,在夏老的指导下,澄城县关工委开办了家长学校,先后组织教子有方的15名家长在全县5所直属、47所乡镇学校巡回报告52场次,受教育76500余人。创新中学学生家长樊拴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三个儿子却都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在全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在《辛苦卖馍二十年 供养三个大学生》的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如何含辛茹苦供养儿子上学,以及孩子穷而有志、发愤图强的感人事迹。当他讲到一次大儿子回家要生活费用,夫妻俩人搜遍身上口袋,总共才给了娃1.1元的毛票,到街上买不下一碗面的事情时,引起台下家长的良久反思,对宠惯孩子的家长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全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召开后,夏老又跑前忙后,主动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组建并培训了由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教师和离退休干部代表等44人组成的关工委“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队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2011年5月以来,全县“五老”累计劝退上网未成年人1568人次,重点说服帮教200多人,转变128人。

他说:不要铺张浪费

熟悉夏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夏一碗”。起因是每次开会吃饭,不管人多人少,不管是面条还是煮馍,每人只是一碗,不够由烧饼补齐。了解的人知道他节俭,不了解的人背地里都说他抠门。可不管别人怎么说,“夏一碗”还是“夏一碗”,对别人这样,对自己也一样。每次下乡调研,夏老都要求基层不要铺张浪费,要节俭接待,便饭即可,尽量不给基层增添麻烦和负担,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在生活上抠门,在慈善上夏老却比较大方。“汶川地震”后,夏老慷慨解囊,一次性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用于援助灾区建设。由于天灾、人祸、疾病、贫穷等原因,澄城县一些特困家庭少儿的生命安全、上学受到影响。为了帮助这部分儿童走出困境,从2000年开始,在夏老的呼吁下,关工委成立了关教爱心基金会,他多方奔走,发动单位和老干部赞助,募捐资金2.5万元。2004年4月,澄城县召开关工委扩大会议时,夏老又在会上呼吁为贫困生捐助,最终捐得5万余元,使基金会的资金从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7万余元。

2007年,韦庄镇中学的初一学生党洁患上心脏病,父母都是农民,因无钱医治只好把孩子接出医院。夏老知道情况后,在全县发出“为特困少儿献爱心”的倡议书,这次活动,全县共捐款3万元,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让一个家庭摆脱了困境。

他说:现在的生活好着哩

一些领导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基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很难调整心态,重建晚年生活,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言论。这时,只要遇上夏老,他就会发挥个人威信高、人缘好的条件,积极配合老干局,耐心细致地做好老干部思想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促进老干部队伍的稳定。

用夏老的话说:“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退休有工资,生活有保障,有什么可发愁的。如果向上推,我的祖辈三代别说在县城有地方住,就是吃穿都发愁,天天上顿没吃完就已经发愁下顿吃什么了。现在不管怎么说,我们吃穿不愁,况且在县城也有了立足之地,应该说,现在的生活好着哩,我们也该满足了”。朴实的语言里,满是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殷殷关爱,拳拳奉献,年过八十的夏老,奔忙着,辛苦着,享受着人到晚年的那份快乐和充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温暖着身边许许多多的人----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