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越来越美的乡村

2018-10-25 16:40|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31| 评论: 0|原作者: 夏道富,句容市总工会退休干部|来自: 南山金秋

摘要: 江苏句容城南十公里,位于二圣集镇与赤山湖之间,有一个村庄叫新塘冲村。句容市总工会退休干部夏道富的老家就在这个村,改革开放40年来,他亲眼目睹了老家的巨大变化,乡下老家的那些人和事,常常浮现在脑海中。家乡 ...

江苏句容城南十公里,位于二圣集镇与赤山湖之间,有一个村庄叫新塘冲村。句容市总工会退休干部夏道富的老家就在这个村,改革开放40年来,他亲眼目睹了老家的巨大变化,乡下老家的那些人和事,常常浮现在脑海中。

家乡的故事很多,我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小康生活而由衷的高兴。美丽了,我的家乡;幸福了,我的父老乡亲。

——夏道富

村民越来越富裕

1981年春天,家乡实行集体土地“包产到户”承包责任制。我所在的新塘冲生产队有31户社员,家家都分到了责任田,李姓的社员一家三口人,分到了2.43亩田地。分田后,正值春耕时节,家家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农植物种植传统,忙着整田灌水育秧苗,一个月后秧苗长大,又将秧苗移栽到大田。

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每家每户都是各干各的,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一直到当年11月底收割水稻。老家种庄稼一年两季,收割完水稻,接下来就是忙着种小麦、油菜等过冬植物。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年头,家家户户丰收。对李姓的一户来说,水稻收获近3000斤,小麦也收获了1000多斤。这样的亩产量在生产队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在以后的10多年里,都保持或超过了这样的产量记录。

在分田到户前,生产队分给农户每人每年口粮是480斤,每当到了夏季,粮食就出现青黄不接,村民经常是喝“糊拉子”,吃南瓜度日。包产到户后,粮食充裕,再也不为吃不饱犯愁了。

1998年,老家实行第二轮“包产到户”承包制。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开始大范围土地流转,到去年,新塘冲村30多户农户的大部分田地都进行了流转。村民们不再种田,男人们有的进厂当工人、有的出门当瓦木匠,女人们进了服装厂、工艺玩具厂、电子厂等单位打工,成为新型工人。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仅有经济补偿,而且可以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老家有不少农民住的是草房,经不起风吹雨打,农民没有钱盖砖瓦结构房子,即使有少数能盖起瓦房的农民,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买什么都得要票、要有计划,否则是买不到砖瓦的,因此,多少年都住着那样的老房子。改革开放后,老家的村民有了钱,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夏道富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常趁着休息时间回到村里做农活

道路越来越宽

路,事关村民的出行。过去,从二圣集镇到赤山湖,虽然沿北高河南岸有一条泥土大道,但是一下雨,路泥泞不堪,人们出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烂泥路。从这条泥土大道的两侧进入各个自然村,也就是狭窄的泥土小路,每逢雨天,更是难走。

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后,如今的二圣集镇到赤山湖是一条宽敞的水泥大道,从这条水泥大道的两侧进入各个自然村,也修建了可以汽车通行的水泥马路,再从这些一条条水泥马路到每家每户,都是政府出钱修的一条条水泥路。现在,父老乡亲们出行,可以乘坐村镇公交,然后接转城乡公交,年轻人大多选择骑电瓶车,上个句容街,便捷得很。

▲赤山湖旁的道路不仅宽阔便捷,还专门修建了供单车爱的专用通道

医疗越来越方便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村民们的最大民生。如今富裕的新塘冲村,有3户“五保户”,他们每年享受到近万元的养老费,月月领取。虽然无儿无女供养,但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有几户吃着政府的低保。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年年上涨。60多岁的农民,大多数参加了“新农保”,每月领上一份养老金。这些老人们常聚在一起闲聊,都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在看病就医方面,村民们参加了“新农合”,村上有医务室,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几步路就能看上病配个药。病人到镇上、市里医院住院就诊,医疗保险报销一大半医疗费,自己只承担小部分费用。

▲夏道富幸福的一家

▲退休后的夏道富没有闲下来,依然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作者:夏道富,句容市总工会退休干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