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半个世纪寻恩人,七旬老人的“三碗黄豆”情缘

2013-8-2 00:5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08| 评论: 0|原作者: 阿峻

摘要: 施豆三碗,18岁村姑救人于危难之际这是一个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故事。陈怀军老人今年73岁,家住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填不饱肚子,陈怀军全家也不例外。当时的陈怀军才22岁,虽 ...

施豆三碗,18岁村姑救人于危难之际


这是一个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陈怀军老人今年73岁,家住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填不饱肚子,陈怀军全家也不例外。当时的陈怀军才22岁,虽在当地合作社上班,但家里也是上顿不接下顿,年过半百的父母饿得浑身浮肿,姐姐也病恹恹的。

没办法,陈怀军便和当家的嫂子背上几卷自己家织的土布出来逃荒。那些土布不是卖的,而是希望为全家换些口粮糊口。他们坐着省里特批运灾民的闷罐列车,在安徽的一个小车站下了车,沿着村路换粮食。走过了许多村子,但处处碰壁,没有换得一斤口粮。

不知不觉,两人来到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夏庄村。一连几天吃不饱的叔嫂俩看到有人担水,便在路口讨口水喝。那是一个刚刚开春的日子,井水很凉,饥肠辘辘的叔嫂俩不禁打起了寒战。陈怀军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962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中午,在夏庄村,饥饿难耐的他们形如乞丐,敲开了一家大门,开门的正是18岁的夏淑梅。

夏淑梅正在院子里做家务,见有生人,二话不说,就将两人招呼进屋。得知他们是远道而来用布换口粮的,善良的夏淑梅不仅换了布,还热情地熬了一锅红薯粥,让他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接下来,夏淑梅还号召全村人到她家,拿着地瓜干(红薯干)、地瓜面(红薯面)来换叔嫂俩的布。很快,在夏淑梅召集下,所带土布都被乡亲们换走了。看到用布换来的地瓜干等70多斤口粮,叔嫂俩高兴得连声道谢。

让陈怀军没想到的是,临走时,夏淑梅还拿出一个粗瓷大碗,从自家剩粮不多的粮缸里,舀了满满三碗黄豆,倒进他们的布袋中。陈怀军很清楚,当时夏淑梅家也不富裕,她没经家人同意,就自作主张实施了一场善举。当时,吃黄豆就像现在吃香油一样珍贵,三碗黄豆的分量可不轻啊!

就是那些口粮和三碗黄豆,救了陈怀军全家人的性命。

河南登封的家中已断粮多日。陈怀军将那些口粮和黄豆带回家时,看到金灿灿的豆子,娘再三嘱咐说,这辈子也不能忘记人家的大恩大德。陈怀军的母亲把黄豆磨成豆面,掺上地瓜面和野菜蒸了很多“窝窝”,全家人因此平安地度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

有了那些口粮和豆子,陈怀军的父母也得以康复。陈怀军还娶了媳妇,成了家。可以说,陈家办了一个体面的喜事。

“这辈子不能忘记人家姑娘的大恩大德!”陈怀军的母亲一直念叨着这句话,说日子好了,一定要向恩人当面致谢,这也成了老人临终的心愿。1999年,陈怀军的母亲去世前,把儿子叫到面前,说做人不能忘恩,嘱托今后一定要找到当年的恩人,当面谢谢人家。母亲的话,刻在了陈怀军心里。之后的多年里,陈怀军只要想起那位叫夏淑梅的善良姑娘,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她。


寻找51年,费尽周折联系上恩人


当年,在夏淑梅家吃饭时,陈怀军得知夏淑梅的大姐快要生孩子了,但在当地到处都买不到红糖。陈怀军说自己在合作社上班,满口答应回家后一定邮寄一些来。其实夏淑梅当时并未抱太大希望,她觉得,一来路远邮寄不便,二来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红糖也是稀有食品。但没想到一个月后,竟然收到了陈怀军寄来的两斤红糖。夏淑梅非常高兴,还给陈怀军写了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但这之后,由于生活忙碌,他们就失去了联系。

多年来,陈怀军一直心存感激,按曾寄过东西的地址写过信,但都被退了回来;给当地相关部门打电话,也查不到夏淑梅这个人。为了报恩,也为了完成老娘的遗愿,陈怀军寻找恩人的心强烈起来,他想着忙完了手头的活儿,一定要去恩人的家乡寻找。

托人打听,陈怀军一直没有得到恩人的任何线索。1999年和2012年年底,陈怀军又两赴安徽寻找,天不遂人愿,两次奔波,并没有打听到有关夏淑梅的任何消息。陈怀军不想放弃,也不愿放弃。可是,夏淑梅到底去哪儿了?原来,1985年,夏淑梅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她随丈夫来到了河北沧州安家。夏淑梅的哥哥弟弟也都在外地工作,姐妹出嫁后都不在原来的村庄,安徽老家已经无人居住。

但这些,陈怀军并不知道。其实,陈怀军也是命运多舛,他并不是陈家亲生的孩子。因为小时候家里缺吃少穿,实在养活不起他,就把他送到陈家收养。如今,陈怀军家也有七个孩子,五女二男,其中包括他收养的一儿一女。陈怀军觉得自己虽然是个农民,但必须懂得知恩图报。半个世纪过去了,陈怀军寻找恩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2013323日,陈怀军再次千里迢迢,只身来到安徽省砀山县,费尽周折来到夏庄村打听。幸运的是,这一次,陈怀军终于找到一位了解夏家情况的老者。老者告诉说,夏淑梅已经搬到了河北沧州居住,但她的姐姐在离夏家庄两里地的王庄。陈怀军又找到王庄,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夏淑梅的大姐,由此得到了夏淑梅的电话。

当天,当着陈怀军的面,大姐拨打了夏淑梅的电话。可电话那边的夏淑梅,早已记不清陈怀军是谁了,但她还记得当年三碗黄豆的事儿,至于当年的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她已记不起来了。此时,电话这端的陈怀军早已是泣不成声:“恩人呀,我可找到你啦!”

电话中,两位老人互道珍重,表示以后不能再失去联系了。陈怀军在电话中对夏淑梅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你当面致谢,以完成母亲的嘱托!”陈怀军还说,和他当年一起逃荒的嫂子,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沧州表达谢意,特意委托他一定要向夏淑梅表示感谢。陈怀军的爱人也多次嘱托,一定要感谢恩人当年的善举。而见面,则成了陈怀军要表达感恩之情的迫切期待。


千里奔赴,50年后当面谢恩人


随后,陈怀军就为到河北沧州做准备:红薯叶、红薯面、辣子面……因为在一次通电话时,恩人无意间透露出想吃当年爱吃的红薯叶面条。这些,陈怀军一直记在心里。

2013414日,73岁的老人陈怀军背着红薯叶等河南特产,先从河南登封老家乘坐汽车到达郑州市,之后又改乘火车赶往沧州市。415日上午9时,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赶到了沧州火车站。“就要和恩人见面了,我的心激动得很,还怦怦直跳呢。”陈怀军说。

此时,夏淑梅一家人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夏淑梅手里举着接人牌子,上写“欢迎河南登封陈怀军老先生”。到出站口了,陈怀军快步走出,远远伸出了双手,与此同时,举牌的老太也伸出了双手,向前走了几步。陈怀军一把紧紧握住夏淑梅的双手,话未出口泪先流,原本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感恩话语竟一时无法说出,他只是双唇颤抖着,从嘴里挤出几个发自肺腑的字:“恩人呀,我总算找到你啦!”

“陈大哥!”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又无从说起,所有的感恩和激动都汇聚在相握的手中。泪水湿润了眼睛,打湿了周围人的心。人们围拢过来,搀扶着两位老人走向汽车,驶向夏淑梅老人的家。

“淑梅妹子,这些年,我终于找到你了,恩人呀!”在车上,陈怀军老人的嘴里一直说着这句话。

51年没见了,如果不是这次见面,走在大街上老哥哥可能也不会认出你。以后俺会把你当成自己的亲妹妹,每年都来看你!”下车后,陈怀军激动地说。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大事儿,还让你这样记挂着,你是诚信的人呀!”说起当年收到红糖的事儿,夏淑梅同样感动。

陈怀军老人的情绪也逐步稳定了下来,他开始打开话匣子将夏淑梅当年的大义善举娓娓道来。陈怀军老人说,他也常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学法律知识,为村民们讲解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还帮贫困家庭代理案件争取权益。老人说:“我知道,我用多少东西都不能回报淑梅妹子,但是妹子的爱心是可以在我这里传递下去的。”

夏淑梅老人说:“这事儿早都忘了,陈大哥可真是个有心人,从河南找到安徽,又从安徽找到河北,像大海捞针一样,这么曲折来找我。做梦也没想到,做一点点儿小善事,人家能记这多年,其实不值得让你这么牵挂在心。”

夏淑梅感慨万千,她回忆说:其实,我这个人小时候挺直爽的,见了比我难的人就想帮帮。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够吃,我家也挺困难,要盐没盐,要油没油,一年分一小点儿黄豆,都用来做咸菜吃了。见到陈大哥他们时,觉得怪可怜的。人嘛,有衣服能遮住身子就行,可肚子不填饱不行。听说他家困难,就舀了三碗黄豆给他们。说句实话,我家缸里的黄豆被舀走了一半。当天娘回家后,我只说了换布的事儿,还管了换布的叔嫂一顿饭,只字未提送黄豆的事儿。那几天,我最担心娘查看盛粮食的缸,结果她没有发觉。这件事我一直没和任何人提起。

由于当时的三碗黄豆很稀缺,自己平日舍不得吃。所以,至今,夏淑梅老人还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亲娘。夏淑梅老人坦言,她这一辈子,就为这事儿撒谎了!

夏淑梅的丈夫单玉尧听说老伴儿当年的故事后,也是感慨多多,50多年相依相伴的人,还守护着这样一份善良的秘密。单玉尧有感而发,为老伴写下这样几句话,赞美妻子的善行:“昔日饥饿柴米无着,谁肯雪中送炭?村姑慈悲,施豆三碗,撒下爱心种子。”

对于夏淑梅三碗黄豆的故事,邻居说:“我听说后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夏淑梅平时就非常善良,经常做好事。比如去年,她亲自做了39条棉裤捐给爱心组织,还为白血病患者捐款捐物等……”

夏淑梅的女儿单秀玲说:听说妈妈和陈伯伯的故事,我特别感动。为了见我妈妈,陈伯伯在车上一夜都没睡。我们让陈伯伯在家里多住几天,好好招待,爸爸妈妈还带他去看了沧州的风景。老人们还约定,今后两家人当成亲戚互相往来……

“想想50多年了,一见面都是两眼泪啊,现在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陈怀军老人再三感叹。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50年感恩的心愿也终了。可是,善心结出的善缘,却在岁月的流淌中,更加情深意浓。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