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茅山老区的扶贫之路

2018-10-15 16:42|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1212| 评论: 0|原作者: 魏芳琴|来自: 南山金秋

摘要: 很多人都知道,茅山老区是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革命的圣地。但因为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局限,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前可谓“镇弱村贫人穷”。

很多人都知道,茅山老区是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革命的圣地。但因为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局限,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前可谓“镇弱村贫人穷”。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老区建设、扶贫开发工作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接续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魏芳琴近照

对症施策结对扶贫

1985 年 12 月 15 日的《镇江日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真心真意支援,扎扎实实贡献》,报道这样描述:“我市开发茅山、建设茅山的序幕已经拉开,自市属15个工业局(公司)和茅山地区的15个乡结成‘对子’后,近两个月来,15个局(公司)做了不少工作。14日,在市茅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开发指导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副市长王云海说,他们是真心真意支援,扎扎实实贡献。”

当初结对扶贫的火热场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记得在1985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全省38个乡镇列入“茅山老区经济开发示范区”,我市就占15个。市茅办对老区情况作了调研,结果是:这些乡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处于全市的底部,没有一家年产值在 3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82元,老区“草房很普遍、瓦房很少见,楼房看不见”,老区人民更面临着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

▲茅山老区老照片中难得一见的瓦房

如何迅速改变老区的贫困现状,我市对症施策,开出了老区、城区、开发区联动,局乡挂钩、厂村挂钩、厂企挂钩的良方,帮助老区各个乡镇建立自主产业,实现自身造血。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带领一班人加班加点深入调查、制订方案、研究措施、指导工作。市化工、二轻、机械等部门多次到挂钩乡实地调查,制订发展计划,落实支援项目;市建委派出专业团队帮助研究茅山风景区规划;市水利局将茅山水库的建设列为重点;市交通局对茅山地区的公路全面规划……

▲风景秀丽的茅山风景区

▲四通八达的茅山盘山公路

当年市乡镇工业局帮助建设了行香地毯厂;市汽车公司将下属铸件厂的行车、化验设备转让给茅山农具厂,提高其工艺装备能力;市轻工局所属企业将弓型锯床、轴承外壳等产品扩散到天王乡……

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用好了结对扶贫,我市老区建设从此走上全面开发、综合治理、改革发展快车道。

脱贫攻坚重点推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结对扶贫自此成为我市脱贫攻坚一大特色,得到省领导肯定,在全省推广。

随后我市又扩大到38个部门与老区19个乡镇结对,到1992年还增加了10个大集团与老区乡镇挂钩帮扶,2002年针对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后,有58个单位与老区19个乡镇挂钩帮扶……

进入新世纪,我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各级书记抓脱贫、上下齐心帮致富”局面,大家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之责,因地制宜找路子,量身定做促帮扶,有效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2001年开始,市茅山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同市关工委、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17年组织“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下乡。

2013年至2017年,全市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累计资助1650 名贫困农民子女上学,资助资金287.7万元,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753期,参训农民37037人次。

2016年起“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正式启动,向着“双八”目标迈进。通过完善挂钩帮扶机制,整合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扶贫,经过努力,如今我市老区不少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稳定达到80万元和8000元以上。

▲2005年3月8日,江苏大学将168套桌椅捐赠给茅山老区

老区振兴全面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乡村振兴列为国家重要战略,把老区建设、精准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贫困百姓解难,为老区振兴助力”,我市把“精准务实”核心要求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聚焦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突出“精准”二字,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既解决收入性贫困又解决支出性贫困,既解决收入问题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自我造血功能和长效兜底机制。我市各级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分别选择句容市戴庄村、丹阳市杏虎村、丹徒区五塘村和扬中市中华村等进行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试点,形成“戴庄经验”“西冯模式”等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到全市64个联系点的村,进行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示范扩大,令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高于各市区2.5个百分点。

▲茅山老区有机农业圈一角

▲戴庄村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蔬菜实验园区

我市还将以户为单位的单向扶贫转换到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上来,构建起农民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思路,形成多项目推进、多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多类型促进的帮扶新格局。近年来,不少挂钩单位拿出了资金支持老区经济薄弱村的项目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204个薄弱村共有411个项目,总投资9.84亿元,村集体增收6716.5万元。到“十三五”末,茅山老区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茅山老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


作者:魏芳琴

镇江市原乡镇工业局副局长、

市茅山老区开发指导小组副组长兼茅山开发办公室主任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