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好时代再无“沟通之憾”

2018-10-12 13:48|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08| 评论: 0|原作者: 董志勤,丹东市离休干部 |来自: 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摘要: 由单位公用到家庭私用,由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由单纯通话到智能终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中国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有固定电话和手机总数16.1亿户,在质量 ...

    由单位公用到家庭私用,由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由单纯通话到智能终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中国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有固定电话和手机总数16.1亿户,在质量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与电话打了70多年交道,曾经历过打电话难的年代。1954年我在宽甸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全县电话不超过80部。样式有两种,一种是把电话机装进木箱子里挂在墙上,另一种是放在办公桌上,多是日本投降时遗留的陈旧电话。那时县委与县政府只有一街之隔,不超过300米,打电话得经电话局转接,如果占线就得等待。几个区一条线路,一打电话,几个区的电话铃一起响。最令人闹心的是:电话经常发生故障,信号也不好,打一次电话要费很大劲。打长途电话就更难了!

    改革开放之前,我家和弟弟家没有电话,因沟通不畅,给我留下了终身遗憾!1978年,我母亲由黑龙江省桦南县农村我五弟家来丹东,在我家住一年后要回黑龙江。我因为工作忙实在脱不了身,只好托本单位出差的供销员在沈阳换车时,把母亲送上车。在丹东上车前5个小时我给五弟发电报让他赶牛车去接母亲。母亲从丹东上车,要换两次车,需要40个小时左右能到家。晚上11点母亲下车后不见弟弟接站,独自一人在小站候车室里待了6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自己走回家。母亲到家以后,五弟才接到我的电报。母亲是1993年去世的,一想起这件事,就深感对不起母亲。

  如今,电话普及到城乡的家家户户,不仅国内通话如家常便饭,就是国际长途也不在话下。今年4月12日,我老伴儿给儿子打电话,记错了电话号码,一下打给正在日本旅游的女儿,聊了几句把电话放下,她深有感触地说:“出国了,打电话还这么容易!一打即通,声音像在跟前说话一样。不比不知道,时代发展得真好啊!”


作者:董志勤,丹东市离休干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