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科技创新让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9-29 16:13|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53| 评论: 0|原作者: 沈晓昆,镇江市科技局退休干部|来自: 南山金秋

摘要: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与管理的50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见证国家5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感到十分荣幸。我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与管理的50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见证国家5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感到十分荣幸。我亲身经历、参与的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推广,也折射出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足迹。

蔬菜防虫网的研究推广,开国内蔬菜物理防治先河

我们经常听菜农反映,害虫就是浸泡在农药原药中都杀不死。原因是蔬菜生产上化学农药用得多,害虫产生抗药性。农药超标,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1995年,借鉴日本、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做法,最早在国内将这蔬菜防虫网覆盖技术,应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上,大幅度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此之前,夏秋蔬菜生产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技术。“让阳光雨露畅通无阻,将蔬菜害虫拒之网外”,成了蔬菜防虫网应用推广生动形象的广告词。这项成果先后已推广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当年,上海市蔬菜办公室曾带领上海各县区来镇江参加学习,我在推广会上作了介绍,引起了到访问者们的兴趣。该项成果1998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这项技术现在还应用到了水稻绿色生产上。

稻鸭共作,开创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新途径

现代农业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能的投入,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但我们同时也运用了占世界35%的氮肥,3倍于全球平均值的农药用量、70%的国内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在保证粮食生产增产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稻鸭共作是一项生态农业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巧妙利用鸭子的生物学特性,来为水稻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2000年起,我最早开展了这项工作。稻鸭共作,至少涉及到水稻、鸭子两大方面。水稻种植上,我找到我下放的丹阳延陵农服中心,有丰富水稻种植经验的谢桐洲先生。鸭子养殖上,我找到了镇江生态养殖场,在畜禽养殖上有实践经验的戴网成先生,请他们与我一道来做稻鸭共作。我负责编著的《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种植新技术》,是国内第一本稻鸭共作的专著,获2003年镇江市优秀科技著作特等奖。“稻鸭共作技术” 2004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我的积极争取下,2004年,在镇江成功召开了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

丹阳市因为成绩突出而成为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基地、国家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到2007年,稻鸭共作已在全省推广117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6.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稻鸭共作的研究与应用,现已发展到全国的水稻产区。近年来,在稻鸭共作上又发展出“苕稻鸭模式”。苕-稻+鸭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最早在国内应用推广了植物化感技术,又有效增加了水稻生产所需要的有机肥,使中国的稻鸭共作更加成熟。

图为稻鸭共作打造绿色节能农业

发酵床养殖,畜禽环保生态养殖创新路

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肉、蛋、奶来源,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粪便污染问题。2003年从日本引进环保、生态的发酵床养猪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掌握了发酵床养殖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多项创新,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为我国养猪生态、环保养殖的新亮点。先后被列为省太湖水治理的重点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发酵床养猪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随后我又与我的合作者戴网成先生一道,将发酵床技术推广到养鸡、养鸭上,大大拓宽了发酵床养殖的应用领域。项目实施后,江苏省推广发酵床养殖50多万平方米,出栏生猪300余万头,比传统养猪法增加收入28500万元;减少粪尿排放近10万余吨;这项技术还推广到河南、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南、陝西多个省市。

我还先后到安徽、福建等省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参加了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援建工作,并任畜禽养殖项目组的组长。我多次去灾区工作,发酵床养猪技术已在绵竹成功应用、多点推广。四川省的新闻媒体对我的事迹进行了专门的报导。

图为环保、生态的发酵床养猪技术

再现凤头鸭,填补国内观赏鸭选育的空白

多年前,我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得知,中国早在明清时代,就有了凤头鸭品种的记载,在中医本草、园林观赏上都有应用。可惜后来丢失了,国外也有凤头鸭品种。这与我国是养鸭古国、鸭品种资源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样我又留心起了观赏鸭凤头鸭的选育。2015年秋天,我在一群鸭子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凤头鸭变异材料。我如获至宝,将这只珍贵的凤头鸭材料交到了镇江天成农业公司戴网成先生手中,由此开始了凤头鸭的再现工作。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乌嘴白羽白凤头鸭重新问世,灭绝300多年的凤头鸭成功再现。这不仅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家鸭品种增添了一个全新的门类,在食用、保健、观赏上,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为凤头鸭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已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从青年步入了老年。现在,我与一群农业战线上的老劳模们、老专家们,继续活跃在农业科技战线上,为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我们的余热。


作者:沈晓昆,镇江市科技局退休干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