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滋茎、曹明璐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伉俪情深,从未间断的账本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家庭传统习惯成就自然 记账的习惯来自家庭熏陶,我的父亲是做药材生意的,免不了拨拨算盘、记记账目,全家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都爱上了记账这一行,母亲、兄弟姐妹习惯各自记录日常开销。我1949年参加工作就为自己准备了一个记账本,那时每月工资10元,买支钢笔要攒几个月钱,买块手表要几年积蓄,记账本经常好几天才拿出来记上几笔。1956年结婚了,妻子曹明璐对我记录家庭生活日常收支账目非常支持,大人小孩凡是购物用钱,都会告诉我让我记录。我出差不在家,妻子主动承担起记账的任务,所以我的家庭账本一天也没间断过。现在空闲时,我们老两口翻翻账本聊聊市场物价倒也觉得是生活中的乐趣和享受。 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红卫兵查抄并焚烧了我的家庭收支账本,1966年以前的都没有了,但我没有就此放弃仍偷偷记录着,一直坚持到现在。 ▲表面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居家过日子的流水账,而在这些数据背后,见证的却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串串数字记录幸福生活 1966年, 夫妇俩加3个儿女, 是五口之家, 家庭收支情况从这年起“有据可查”。账册显示:这年,全家年收入为1509.89元,月均收入仅125元多一 点;直到1977年,全家年收入仍只有1847.30元,11年过去了,全家年均增收仅为30元出头,年均增长率只有1.8%。那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1966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家庭超支年份多达9年,1980年“盘点”,全家还累计负债381.31元。 改革开放终于使生活变了样。1981年,当年用全家收入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存款130.57元,并从此年年有余。特别是1989年以来, 日子越过越红火,年收入首次超过万元,达到11066.56元;1990年,家庭存款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78.60元。1994年起,老小“独立”,这年,全家存款超过7万元;2000年,老两口积蓄突破10万元大关。 1989年,我个人月均收入为371.28元;2001年,月均收入达到2250元,13年间月均收入增长了5.1倍,年均递增 16.2%。2006到2010年自己和老伴的工资构成主要收入,分别是74140、86793、99519、128113和137554,前后翻1.86倍。 到了2017年,家庭收入达到274757,全年消费达到343808,“透支”的原因是女儿买房我们资助了20万元。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贫富的一个重要参数,1989 年,全年消费性支出为5500多元,食品消费支出2918元,恩格尔系数53.1%,家庭生活终于达到了温饱标准。2000年,全年消费性支出20825.76元,食品消费支出8100 元, 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8.9%,已然成为“小康之家”。 特别是2002 年,1—10月份家庭消费性支出33922 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9840.60 元,恩格尔系数仅为29.0%, 到2013年全年家庭总支出为62131.79元,其中食品支出为21989.20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6390.3元,“恩格尔系数”是35.39%,近五年来恩格尔系数基本低于30%,还是“相对富裕”的。 ▲叶老的2008到2017年家庭收支曲线图 小小账本见证时代变迁 2013年11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专程来到我家,感谢我把1966年至今的35本家庭生活记账资料捐赠给国家统计局资料管理中心。说起捐献的那些账本原件,我有点恋恋不舍,几十年如一日,记账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一笔一画,一页页一本本,对那些账本也有了感情。“那种心情和我女儿出嫁时我的心情差不多,有点舍不得。” ▲2013年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江苏调研期间,专程看望捐出账本的叶老 账本在我手上,也就是翻翻查查的作用,捐赠给国家统计局,能够更好地发挥价值,展示国家的发展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变迁,也能够为一些做学术研究的人提供资料,而原件比复印件的资料收藏价值更大。 有一位名叫郑红娥的博士后,就是运用我的记账资料完成了博士后论文,而她正在撰写的生活史方面书,也是以我和我家人的生活史作为研究对象。以前记账为个人,现在记账更多的是为社会了,希望我能够记录下老百姓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变化,从而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者:叶滋茎,市交通局离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