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春天的乐章——港闸经济开发区创建亲历记

2018-9-17 14:45|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612| 评论: 0|原作者: 储长林,南通市政协原副主席, 时任南通市港闸区区委书记|来自: 南通老干部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港闸区委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港闸开发区创建及走过的光辉历程,耳畔仿若奏响一曲春天的奋进乐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深深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实践中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港闸区委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港闸开发区创建及走过的光辉历程,耳畔仿若奏响一曲春天的奋进乐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深深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实践中,为振兴区域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篇:风之所向 心之所往

 1991年南通市区实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郊区的狼山、八厂、钟秀、任港4个乡划给城区,组建崇川区,将原城区的天生港、唐闸镇及原南通县的陈桥、幸福、秦灶3个乡划给郊区,组建港闸区。新组建的港闸区人口近20万,面积134平方公里。这个曾经在苏中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一下子成为当时省辖市郊区面积较小财政收入较低的县级行政区。199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17元,城镇居民年收入2590元。面对调整后的港闸区,当时干部群众情绪比较低落,不少人埋怨区划调整,有的甚至要上访,要求再作区划微调。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和区委、区政府的其他领导理智地作出了决定:面对现实,不等不靠,抓紧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措施。恰逢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大家顿觉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区领导班子成员连夜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1992年春天,深圳经济特区冲破条条框框创造性发展的消息不断传来,我感到这是我们发展的极好机遇,立马组建考察团赴香港进行经贸考察和项目洽谈。随后,又组织部分区领导赴有关省、市考察学习经济开发区设立的情况与经验。经过多方论证后,1992年三季度,我区决定组建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图为港闸区大洋桥旧貌

起步:力之所聚 梦之所达

在当时的形势下,区里上上下下的干部对组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示积极支持,但也有两方面的疑虑。一是省辖市的区好不好办开发区?二是有着经济特区特点的开发区,它的上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权限能否成功下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动员大家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汇报,提出建议方案。市党政主要领导陈根兴、徐燕同志当即指示:开发区是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新生事物,可以大胆试、大胆闯,试成了,大家就认可了,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于是我们立即成立了开发区筹建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倪锦华副区长任筹建指挥部总指挥,兼任开发区总公司总经理,同步开展选址和政策制定等工作。区委、区政府克服一切压力和阻力,带头把可以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给开发区,并及时制定了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等多项优惠政策。我们把开发区作为全区全局性工作,作为区划调整后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及新的战略增长点,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方针政策明确了,资金、交通、办公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又接踵而来,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开发区指挥部的同志,不畏艰难,想方设法破解各种难题。没有资金,我们群策群力,向全体区机关干部每人借200元作为开办费用;没有办公用房,租借当地老百姓房子作为临时办公室;没有交通工具,就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步。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我们计划于1993年1月15日举办一个简朴的成立仪式。1月14日下午,天空飘起鹅毛大雪,现场要竖一块大广告牌,制作人员手都冻僵了仍一丝不苟地工作;风雪交加,开发区的工作人员用一块油布遮挡一下继续干;天黑了,看不清了,就举着灯泡照着。我在现场看了感到心疼啊,于是送支香烟,递杯热茶,为他们加油鼓劲。当天,在开发区简易办公区植了部分雪松,一场大雪把树枝覆盖得严严实实的,初来乍到的客人,还以为是栽了好几年的树呢!一夜风雪吹走了几天的阴云。1月15日,阳光灿烂,南通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区全体干部假座在南通市印染机械厂会议室内,共同祝贺港闸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

奋进:真抓实干 砥砺前行

 开发区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项目支撑。除了制定优惠政策,我们着重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营造环境,抓紧推进房屋拆迁、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排污供气等设施保障;二是筑巢引凤,建造标准厂房,让投资者进区就能安排生产;三是请进来考察洽谈,走出去招商引资。这些措施,可以说都很管用,效果也较好。举一个招商引资的例子。那年秋季,我和开发区负责招商工作的姚国成主任到日本、韩国开展招商活动。当天在日本大阪工作到深夜3点,次日招商活动一结束便飞往韩国汉城,直奔招商现场。第二天8点,我们在汉城希尔顿大酒店举办早餐会进行招商。会议开始,一位满面红光、精神矍铄、银须齐胸的长者登台演讲,台下坐着80多位汉城当地的企业家。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掌声雷动,可是我一句话也听不懂。韩国主持人看出了我的心思,立即让翻译告诉我,演讲人是韩国的一位世界级易经大师,名叫徐匡六,他说中国有十几亿人,热情友好,是韩国的好邻居,我们要与中国人交朋友,你们大胆到中国投资兴业。听此,我方知他们用心良苦。几个月后,韩国朋友便拿着投资情况说明会的录像来到南通与我们洽谈合作事宜。当时我深深感到,开发区走出国门开展招商,只要方法得当,定有成效。开发区是较早走出国门的单位,为经济全球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区自筹3800多万资金先期建设污水处理厂。为了解决进区企业用气、用电问题,开发区与台湾新亚建设、吉星工程、中兴工程合作建设了新兴热电厂。通过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以地生财、积累资金、滚动开发等多种办法,建区一年多,先后批租土地21幅,计5400亩,合同地价总额近10亿元,引进项目32个,其中“三资”企业12家,当年开业投产6家,创汇500万美元。一批经营性公司、大型市场等经济实体和金融、学校、医院、文化团体等社会事业单位相继批准建立。有了这些成果,区内干部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和希望,市有关部门也逐步理解和支持了。1993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港闸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迈出了坚实喜人的步伐。

超越:硕果累累 再创辉煌

港闸经济开发区至今已走过了27个春秋。如今到开发区走一走,看一看,处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人感到十分振奋。开发区人秉承张謇思想,将大生的“生”的含义拓展为“五生”,即生产发达,生意兴隆,生态良好,生活舒心,生命充实,并以“和谐五生,智慧兴城”为指导,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跨越发展的路子。这些年来,他们在艰难起步、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拓展思路,拼搏奋进,整合扩张,转型升级,经济总量逐年增大,各类业态日臻完善。2017年GDP超170亿元,占全区45%;完成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3.54亿元,占全区34%;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293.16亿元,占全区65%;全年完成超亿元项目10个,完成投资额21.2亿元,目前开发区已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精心打造五水商圈,建设永兴五水城和龙潭幸福城,万达、宜家、沃尔玛等行业巨擘纷至沓来;在智慧产业、智能制造业、船舶配套、海工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天安、研祥、诚仁中国、中集、吉宝、陶氏益农等领军企业落户区内发展。开发区以全区三分之一的土地,实现了全区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目前已雄踞江苏沿江重点开发的十五大园区之列。

 改革开放40载,回顾港闸经济开发区的创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开发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积累了宝贵经验。它实行集约化经营,以较少的资源换取较多的收益;它严密规划、严格筛选项目,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上,按行业或按门类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功能布局;它以项目开发推动城镇化加快建设,带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它也为政治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路子。从成立的那天起,它就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机构和人员编制差不多是同级政府的几分之一,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还减少了相互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办事效率。开发区的这些做法,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进步起到了引领示范及辐射作用。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和独立的经济实体,借助其特有的经济处置权及灵活性,广泛与国际接轨,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

    我们期待港闸开发区通过自身努力,及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将这曲春天的乐章奏得更华美响亮!



作者:储长林

南通市政协原副主席

时任南通市港闸区区委书记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