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难忘的记忆

2018-8-28 16:37|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500| 评论: 0|来自: 泸西县委老干部局

摘要: 54年前,历经十年寒窗之苦,我有幸考取云南农业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时,我的家乡,这个生我养我抚育我成长的小山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更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父老乡亲那一张张为温饱而发愁、为饮水 ...

54年前,历经十年寒窗之苦,我有幸考取云南农业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时,我的家乡,这个生我养我抚育我成长的小山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更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父老乡亲那一张张为温饱而发愁、为饮水而发难的饱经沧桑的脸,一栋栋居住简陋的茅草房,拥挤不堪的住着几代人;一群群失学孩童在家帮父母带弟妹做家务;一条条通往村外田间的泥泞土路,一辆辆古老的木轮牛车。更难磨灭的记忆,还是村后山下那口百年老树从石缝里泄水的百年老井,这是全村40余户150余人的唯一饮水水源,雨季可满足全村饮用,旱季就难上加难了,时至今日,乡亲们那排长队一瓢一瓢从井底舀水往桶里倒的无奈情景还在记忆犹新,即使滴水是金,瓢水是油,善良的乡亲们也没忘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总是把提前舀水的机会让给村内那些孤独老人和父母双亡的孤儿,一件件,一桩桩都在激励我这个山村学子的心,暗下决心完成大学学业,掌握农业科学,做个农业专家,为改变一穷二白的农村落后面貌贡献青春力量,以回报家乡父老对我的深情厚爱。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五十四年过去,当年的山村学子,如今已是迟暮之年的退休老人,乡亲们几代人苦苦追求的致富梦想,大多已成现实,一幢幢设计新颖、富于特色的庭院式别墅,取代了当年破陋拥挤的茅草房,成为乡亲们改善人居环境的亮点;一条条水泥硬化乡村道路和砂石硬化的田间道路,成为家乡人民创新增收的致富路。走进村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水泥硬化的村内道路,庭院、巷道干净得一尘不染,村口墙上一条醒目标语写着:“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进进出出舒舒服服”的字样,昔日那畜粪垃圾到处堆,猪鸡到处跑,牛屎、猪屎、狗屎处处是的脏乱差现象已荡然无存。房前屋后庭院停放的一辆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面包车、农用车、轿车,是家乡人民新时代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工具,那古老的两轮木牛车已成历史和古董,装修精致、功能齐全的楼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饮水机、电磁炉、电饭煲、沙发、茶机应有尽有,最容易勾起同龄伙伴辛酸往事的还是那家家户户都安装的一拧水龙头就汩汩流淌的自来水,饮水思源,我的同龄伙伴饱尝了大半辈子排队舀水之苦。谈到改革开放由穷变富的话题时,我的同辈及同辈的下辈再下辈三代人个个喜上眉稍,如数家珍地讲述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享有土地自主经营权,在短时间内就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培育发展烤烟产业,推广先进栽培烘烤技术,提高烟叶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培植油桃骨干产业,油桃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这成了改革开放致富路上家乡人民温饱—增收—致富三步曲。

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纷沓而至的巨变,快到村民们无法想象,一步一个新台阶地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1982年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3年后(1985年)解决全村温饱问题,结束了有史以来缺吃少穿的历史,成了前无古人的创举。1983年,国家财政扶持打机井一口,建蓄水300m3水池一个,安装了机井—水池—坝塘—水井的主道水管;1995年安装接通了家家户户自来水,结束了该村历史上水贵如油(排队舀水)的历史。

1991年,烤烟栽种面积开始逐步增多形成规模,特别是1994年后,为确保《国家名烟——“红塔山”翻番更新改造规划》全面实施,省政府将泸西、石屏、陆良、师宗划为玉溪卷烟厂优质烟基地,在玉溪卷烟厂大力扶持下,县委、政府抓住机遇,确立了“以提高烟叶质量为中心,多产上等烟为目的,早栽促早熟,普及‘三化’(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赶超先进水平”的烤烟生产指导思想,加大扶持力度,推广科学技术,全县种植烤烟17.28万亩,烟叶总产突破2000万千克(2139.60万千克)大关,烟农卖烟收入突破亿元(1.13亿元)大关,我那种田靠贷款的家乡烤烟种植最适宜区,也在国家化肥、农药、地膜、挂钩鼓励和技术培训指导的多项扶持下,开天辟地尝到了农民种田、国家出钱、出技术人员指导的甜头。当年,种植烤烟1500亩,烟叶总产26.25万千克,烟农卖烟收入突破400万元(416.4万元)大关,户均收入4.89万元,收入最高的每户6.7万元,相当于当年13个国家工作人员的年收入;一般烟农卖烟收入也在5万元,相当于10个国家工作人员的年收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乡亲们在勤劳致富路上捞到的第一桶金。从此步入烤烟生产辉煌发展时期的乡亲们,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份量,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即使是国家对烤烟生产实行“双控”(1998年开始执行控制面积、控制收购量)、“双降”(1999年开始执行降低烤烟收购价格、降低税率)政策后,也没放松烟烤生产,而是把功夫下在“科技兴烟”上,把文章作在提高烟叶质量上,一步一台阶,一年一创新,做到烟叶生产质量逐年提高,烤烟收入逐步增多。直到2005年,烤烟种植面积仍稳定在1000亩,烟农卖烟收入300万元,是1991年烤烟收入(60万元)的5倍,是改革开放第一年(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的30倍。

改革开放的各项惠民政策,激励着在致富路上争先恐后的乡亲们穷则思变,在稳步发展烤烟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探索开辟致富途径,用十余年的顽强拼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培植了全村的又一经济支柱以油桃为主的水果产业,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铸造了致富路上的又一辉煌。2003年全村油桃由1600亩增至2010年的2500亩和2014年的3500亩,油桃产量由2003年的2000吨增至2010年的5000吨和2014年的7000吨,油桃收入由2003年的1600万元增至2010年的2500万元和2014年的3850万元。油桃成熟销售季节,来自贵州、广西、文山、曲靖的水果商只认准收购圭落哨油桃,油桃远销越南河内,广西百色、北海、南宁和贵州贵阳、遵义、兴义、安顺,以及省内昆明、曲靖、宣威、文山等地。一个有史以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因种植油桃而出名,成了远近闻名的油桃乡。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改革开放致富路上,敢于“第一批”吃螃蟹,靠发展烤烟、油桃致富的,正是那些生于60后、70后甚至是80后的年轻人,是他们创下并保持了烤烟户收入5万元以上,油桃户收入10万元以上的令人羡慕不已的致富成绩。

改革开放历程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和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靠种植烤烟和栽培油桃致富的乡亲们,抓住这一机遇,把致富资金用于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和子女就学。2003年,水泥硬化了村内道路、农家庭院、公共场所,建盖了学校。2007年,被列为省林业厅沼气示范村和省畜牧局生猪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示范村,全村家家户户建了沼气、改建了猪舍。2013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列为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示范村,建盖了老年活动室,公用房屋,支砌了挡墙(路挡、沟档)、排水沟,安装了路灯、垃圾桶等公共场所基础设施,改造了小坝塘,硬化了道路;2018年,又砂石硬化10条总长10.8千米(宽35米)的田间道路;共拆除危房40余幢,按规划重建(折旧换新)和新建庭院式别墅51幢,砖混结构楼房37幢,运输机械由1978年的2辆手扶拖拉机增至75辆三轮摩托车、24辆微型面包车、43辆农用车和13辆轿车,耕作机械由无到有,全村有小型旋耕机91部;村民缺文化缺教育的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毕业生由1978年的3人增至165人,高中毕业生由3人增至31人;2010年,我那同龄好友的孙子程志龙考取重庆文理学院土木工程系,这是近半个世纪(46年)我的家乡出的第二代大学生,在以后的8年间,全村共先后考取15位大学生,其中,女大学生5名。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百感交集的回忆,而更多的是催人奋进的激情。改革开放40年来,从边疆到内地,从农村到城市,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改革开放无止境,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改革开放进入啃骨头、涉险滩的攻坚阶段,改革开放成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成了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作者:刘国祥,73岁,

泸西县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