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给毛泽东做年夜饭

2013-7-8 10:0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15| 评论: 0|原作者: 刘娟 靳延明

摘要: 1962年年夜饭,毛泽东私人宴请溥仪,请了章士钊和另外3个名流作陪。那是3年困难时期过后第一年,桌面上只有几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和大米饭加馒头,唯一撑场面的是葡萄酒。这顿年夜饭的制作者是他们——中南 ...

1962年年夜饭,毛泽东私人宴请溥仪,请了章士钊和另外3个名流作陪。那是3年困难时期过后第一年,桌面上只有几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和大米饭加馒头,唯一撑场面的是葡萄酒。这顿年夜饭的制作者是他们——中南海贴身大厨。

90年代以后就很少由中央给领导人配厨师了。刘少奇的厨师死了,周总理那位也没了,可能只剩下我了。”想了一会儿,康辉又说,“对,还有去年,程汝明也死了。”

89岁了,和老伴儿住在东交民巷32号北京饭店宿舍。原先那栋由周恩来批示修建的筒子楼处现在是一栋高层建筑。

他是国家领导人的贴身厨师,在1998年退休前的43年里,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大员,几乎都吃过他掌勺的国宴。宋庆龄、邓小平曾经请他去操持家宴。有一年他直接住进中南海,担任毛泽东的贴身厨师。

相对于其他场合的国宴和领导人的家宴,毛泽东的年夜饭比较简单。康辉说:“三荤两素,一个汤,什么鲍参翅肚是没有的,他也不爱吃。他一顿饭有个肉菜,有个蔬菜,够了。”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脾气好,“发脾气也是冲干部发。饭里吃到砂子,他也不说话。”

康辉只在毛泽东家过了一年春节。他说,毛泽东家和平常人家里一样,包饺子,年夜饭就比平时多几个荤菜,孩子过来一起吃一顿。在他印象中,毛泽东有忌口,不吃酱油,原因是“他小时候在酱油作坊看到死耗子”。毛不爱吃牛羊肉,不吃鸡。

毛泽东不吃鸡,康辉偏给他做鸡。有一次,他用鸡胸脯最嫩的那一点,剁成泥,裹上淀粉火煎,烹上汁,这样做出来的菜不但色泽漂亮,鸡肉煎得也特别嫩,跟豆腐似的。毛泽东平时对菜没什么要求,但这顿饭他吃完直夸不错。也不是康辉所有显示厨艺的时候都获得夸赞。有一回他炒一个花刀猪肚头,又脆又嫩,毛泽东吃完说,不要让师傅费手弄什么刀功啊,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他一看雕得跟花儿似的,就知道很费事。”

对毛泽东年夜饭有更多记忆的是康辉好友程汝明,他在毛泽东身边干了22年。某一年的除夕,他做了不放酱油的红烧肉、腊肉、苦瓜、辣椒圈、鱼头豆腐、盐水鸡、扒双菜和一小盆三鲜馅饺子,加上中午的剩菜,这就是当天的年夜饭。“那天做完饭之后,我特别想接近他,想和他说说话。”见程汝明凑到跟前,毛泽东特意调整了坐姿,笑了。程汝明也乐了,他不清楚毛泽东为什么笑,他乐是因为“主席乐了”。

国家经济困难,毛泽东主动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程汝明接到以后不准做肉菜的命令。但站在厨师的角度,他愁了,“要保证主席的健康”,肉肯定得做,但又不敢把肉做到明处。想到毛泽东爱吃的葱花饼,程汝明想出“把肉放在暗处”。1960年除夕夜,他用一块肥猪肉熬了一碗大油,做葱花饼时和进了面里,还掺了几个肉丁。

当时毛泽东并没觉察出这顿饭内藏蹊跷,只是盛赞“程师傅的大饼做得香!”但没过多久,“大饼”里的文章露馅了,程汝明被告知“不许再做‘大饼’”。

即便是在粮肉丰足的年代,毛泽东的饭食也很俭朴。关于年夜饭,程汝明印象中最奢侈的菜只有一个罗汉大虾。倒是有几次除夕晚饭,毛都吩咐把中午的剩菜端上来。

“主席的饭好做,但主席夫人的饭不好做。”康辉说。自己随毛泽东去上海,除了他,还有当时专门在主席专列上做菜的程汝明。离开上海前,江青的人把两个厨师找去。

“江青没吃好就骂人,她的厨师不想干了。他们就问我,你和程汝明,谁留下一个给江青做饭?我说我不干,因为我是从北京饭店借调的,我的根据地在那。”程汝明就被留在上海给江青做饭,康辉则随毛泽东回北京。

1955年,13名餐厨高手被国务院从上海挑选到北京饭店,31岁的康辉就是其中之一。他很高兴,因为他一去就当了饭店的小班长。解放初的北京还很穷,没有今天这么多豪华酒店,北京饭店首屈一指,是国务院直属机构,除了接待公务宴请,饭店的大厨被请去操持国宴也是家常便饭。

康辉的老家在广东顺德,粤菜的发源地,父亲是茶楼的点心师。13岁那年,日本人打过来,广州沦陷,他逃难到上海,就进酒店当了学徒。

旧社会厨师教学没什么讲究,靠自己勤学,两年下来升为打荷(炒锅师傅的助手,负责调料、出菜等),师傅出去抽个烟,就让他顶上去炒几下,慢慢就琢磨出功夫。

最喜欢让他去家里做菜的是曾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宋那时居住在后海,她祖籍广东,而康辉是粤菜名师,每逢请客吃饭,便经常找康辉帮忙。

虽然被贾庆林圈点为粤菜“国宝级”烹饪大师,但平日康辉很少会谈起手上的功夫——他总说“没什么好说,也没什么特别难学的”。他拿给宋庆龄做酒烤比目鱼举例,“你见过烧烤吗,就那样烤呗。”

“中国很多高手,往往不愿意露头,就像很多有本事的人,沉在湖底。”接待过钱其琛、李瑞环的上海厨师帅晓剑深知前辈的厉害。

玩感觉,他们一辈子烧菜,不用判断一锅水多少斤,随手往锅里抓一把盐,就能掌握咸淡,这是他们长年累月积累成的经验。

玩刀工,他们能把豆腐丝切到一根一根穿过针眼。一道淮扬煮千丝,他能把一片香干切到36片。这就是顶峰,而普通的厨师切片最多切到28片。

玩配菜,他们拿起一个萝卜或者一个番茄就能报出克数,不差分毫。

最后一关是火候,他们对味道、火候掌握达到了相当精深的程度。

这些贴身厨师给领导人做家宴或者国宴时严守着保密纪律。

康辉也接受过上级分配的秘密任务。一次,中南海派一辆车来接康辉,但不透露找他去做什么。“上了车一看,才知道,好家伙,董必武和董必武的夫人,越南主席胡志明和他的副主席。”

更年轻的厨师帅晓剑在北京保利大厦做宴席时也有类似经历。他说,有领导人来饭店吃饭,上级会提前两天通知,但领导的具体信息都被要求保密。你不知道谁会来,你只知道领导喜欢吃淮扬菜或者浙江菜,厨师们再根据领导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烹制美味又有营养的菜肴。

在他印象中,平时酒店的后厨会有80多人,领导人来的当天只留下七八个厨师,酒店不对外营业。

从毛泽东身边回到北京饭店后,康辉主要负责国宴,他熟悉领导人有关饮食的一切。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有厨师。只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几位常委家有特派的厨师,其他人都吃中南海里的食堂。

领导人在饮食上各有禁忌。康辉说:“总理不吃狗肉。宴会上,厨师们单给他做一个别的菜上去,他瞪一眼,显得很不高兴。他的意思是我少吃一个菜是我的事,你别单给我做一个。搞特殊有意思啊?有些领导人很自爱。”

“总理不吃狗肉,但那些元帅喜欢吃。”陈毅和贺龙经常来北京饭店聚会,他们如果要吃狗肉,一般会在前一天打招呼,因为当天来不及准备。有一次,他们临时起意,康辉只好用冷藏的狗腿做菜。临走时陈毅对他说,今天这个狗肉有火腿味啊。“他的意思是不新鲜。狗肉搁冰箱时间长了,有火腿的烟熏味。”

康辉见过很多领导人在餐桌边上发生的故事。当时,北京饭店有一个舞厅,礼拜六会开舞会,所以每到周六,毛泽东就不吃大蒜,因为他要去跳舞,怕嘴里有味儿。

周恩来有空也会来跳舞。一次,他跳完舞吃宵夜。宵夜很简单,只弄了点小菜,煮了碗面。“总理和别人不一样,他吃完还给钱。一问多少钱?服务员不敢说话,只好找来经理。经理说,‘你就给两毛五吧’,结果总理说,‘你多少岁数啊,32岁你就官僚主义,你管理这个饭店,这顿饭两毛五能吃下来吗’?”

康辉常给人民大会堂做国宴。人民大会堂本身就招了近一百个厨师,但因为担心质量,还是邀请康辉这些大厨主持。“特别辛苦。”在康辉看来,做国宴比单独给领导人做菜累多了,因为量大,办一场国宴就要熬一两晚。

康辉接过人数最多的一顿国宴是某一年的“万人宴”。全国的劳动模范都到北京来,只能容纳5000人的大会堂密密麻麻挤了1万人,没座位就站着吃,连走廊都是满的。

当时正常的国宴是一场3000人,但一些来访的小国代表团只有几十人,只好拉上中方工作人员、服务人员,都上桌撑场面。

康辉记得,有一年,斯里兰卡代表团来访,要回请中方。斯里兰卡大使夫人开诚布公地说,他们国家小,没钱,3000人一场宴会真请不起,只能请600人。“最后总理拍板,其他2400人我们请。”

国宴对厨师要求严格。当时的中央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就给康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吃特别有研究,也特别挑剔。国宴和领导人宴会都由他把关,只有他提要求,别的领导都不提。我们厨师都怕他。他要求进厨房必须戴口罩,大夏天厨房的烟火十分呛人,厨师们都打听余局长今天来吗?余局长来了再戴上去。”

采访结束时,康辉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他和另外3个人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帽,最左边是他,最右边是邓小平,满面笑容地握着他的手。这张照片和他获得的许多奖牌,是他作为中南海厨师的荣誉——19848月,邓小平在北戴河过80岁生日,康辉和北京饭店的几位厨师被请去做菜。康辉记得他做了一道鱼和一道虾。那一次邓小平吃得非常开心。饭后,他特意和康辉这几位厨师合影留念。

事实上,在解放初期,厨师和领导人唯一的接触就是下厨,合影这类行为都被禁止。康辉给毛泽东做贴身厨师时,虽然毛的饮食很简单,但每天的菜单都要销毁,不能外传。毛外出视察时,如果是当地厨师做菜,康辉要负责先尝一尝,一是试口味,二是为了安全。

直到现在,这名见证风云的老人仍保留着一些秘密。“有的故事不好说,有的我已经忘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