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期八天的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该章程共有六章29条,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也都作出具体的规定。它的诞生,标志着党的建设工作走向成熟,党的事业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1921年7月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早期共产党人实践经验不足,尚未完全认清国情、社会性质和当时主要矛盾。加之正值“内忧外患”时期,国内军阀争夺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也不断加强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和共同控制。党章理应伴随着党的诞生而诞生,然而在“一大”召开时我党未制定党章。而从1921年7月到1922年6月底,党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党员增加到195人,团员增加到5000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式的章程,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结束后,中央领导机构按照规定,将大会通过的章程和九个决议案送给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与此同时,还铅印了小册子,分发给党内的有关人员学习贯彻。没有参加中共二大的陈公博得到一本,赴美以后将其翻译成英文并附在了自己的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里,由此有了文献的英文稿。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张静泉也获得了一本。1928年冬,张静泉奉命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那时的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张静泉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些党内文件、书刊的安危,它们既不能让国民党搜去,也不舍得轻易付之一炬,怎么办?经再三考虑,他决定将这些文件、书刊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乡下,托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 一番深思熟虑后,张爵谦编了个“儿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向邻居们佯称:不肖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接着,老人就在镇东面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静泉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把张静泉带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书报用油纸裹好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老人十分清楚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始终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希望有朝一日儿子回来后“原物奉还”。没曾想,老人再也没能见到二儿子。 实际上,张静泉已于1932年殉职。直至新中国成立,老人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想想自己年事已高,这批重要的东西不能再“秘藏”下去了,于是叫在上海的三儿子张静茂连登几期寻人启事,但几个月后仍无音讯。老人便让张静茂回趟家乡,并向他揭开了“衣冠冢”之谜。然后,将从墓穴中取出的一大包文件书报交给张静茂,要他带回上海交给相关部门。张静茂把这批文件书报和照片带回上海后,专门刻了两枚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和“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纪念图章,分别盖在文件和书报上。在这些秘藏文物中,仅建党初期党内学习的著作、杂志就有几百本。这之中就包括了铅印的“二大”小册子,“二大”通过的所有正式文件由此被完好保存下来。1950 年与1951 年,根据政务院(现在的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上海将该小册子上交中央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