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最近突然又焦虑了。 4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26贬值到6.72,贬值幅度超过7%。尤其进入6月中旬以来,12个交易日,快速贬值了近4%。 今天聊聊这事。 任何理财行为,背后,都必须有一套投资逻辑支撑,如果仅仅因为焦虑,就跟风“激情理财”,很容易错上加错。 还记得之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14年3月的6.04,上涨到17年1月的6.96? 以至于16年,不少内地老百姓,都抢着去香港买保险,搞得世界末日一样。 当时老南就写了多篇文章,如《狼来了!香港保险下调预期受益,中产又中枪!》,提醒大家:因为中短期的汇率波动,去买长期的、几十年的、缺乏流动性的理财险,进行汇率避险,逻辑是有问题的。 暂不说17年起,人民币回归强势,上涨了近10%,而且香港理财保险的长期实际收益率,经老南测算,也就5%左右,和大量港险销售,宣传的7%相差甚远。 所以,老南在16年5月份写的《香港保险停售?你的套路我的心》中,就测算过,某香港保险宣传: 1岁孩子缴纳5年保费,每年8200美元,累计4.1万美元,到孩子86岁有1202万美元。 那是按照7.08%的年化收益算的。如果非保证年化收益,少1%,诱人的1000万,瞬间变成500万;如果少2%,仅剩200多万。 嗯,心塞不心塞。 再说个真实的事,16年,各家银行,老百姓排队兑换美元现钞的那阵子,有个银行的朋友和老南唏嘘:他们网点的保安,看天天有人排队兑换美钞,也按捺不住,排队兑换了几百美金。 那问题来了,假设,假设,别删帖啊,人民币真跌到8去,这几百美金,对这个保安,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老南今天想说的核心: 如果,你没个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金融资产,并不建议,草率进行海外资产配置。 因为,国内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不具备境外资产配置能力。毕竟,海外配置有明显的门槛高、周期长、成本大、收益低、套路深的特征。 即使汇率向有利于你的方向波动,但大概率,你从一个小坑,跳进了一个大坑。 所以,一般的投资者,老南仅建议考虑海外的标准化产品,如投资于股票、债券等的共同基金,可目前这个点位,真心不敢买。 至于其他的非标准化项目,一堆英文合同,你看都看不懂,你敢买? 包括海外房产,尤其东南亚的,曾经有位30多年资历的理财老法师,和老南说过: 当年,买东南亚房产最多的,是日本人;然后接盘的,是台湾人民;现在,接盘的,是勤劳的大陆人民。只是,大陆之后,还有谁能来接盘呢。 17年底,《21世纪经济报道》就报道过: 平安好房海外项目兑付延期,其中的Bar Works共享办公项目,卷入疑似庞氏骗局事件。 另外三个海外众筹项目,包括伦敦贝尔格雷弗广场众筹项目、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学生公寓投资项目,均已在平安集团相关网站上撤下。 专业机构,都买到旁氏了,你能保证你的海外投资,绝对安全? 今天这篇废话 老南想说 文章最后,提一句干货,点到为止。 今晚,有个超级重磅新闻:《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官宣是这么说的: 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运行情况,审议了金融委办公室提出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研究了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重点工作,部署了近期主要任务。 老南估计,不少自媒体又要盯着文中的“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做文章,又双叒叕说要放水了。 不过,老南看到的,是第一句话:“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中的“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