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执行:张琦(实习) 7月16日,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中心主任易延友通过微博为李天一案的辩护律师进行辩护,说道:“即便是强奸,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此话一出,网络上便掀起轩然大波,针对公共知识分子“无知”言论的批判铺天盖地,一时间,公共知识分子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家媒体做过一次网上调查: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结果,方舟子、孔庆东、司马南、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名人赫然在列,排在前面的,多是公共知识分子。学者指责“媒体造出了大量公共知识分子”。有人说,中国当下没有公共知识分子,只有职业知识分子。人们批评他们夸夸其谈,沽名钓誉,无所不知,缺乏公信力。本来是脑力劳动者,却常常干着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 一片骂声中,也这样的声音:即使公共知识分子有那么多的缺点,且被一些人不加客观分析地污名化为“公知”,中国当下的社会还是需要他们。理由有三:一是社会需要批判精神;二是民众需要培育理性;三是改革需要共识推动。有人充满同情地说:以传统文人或艺人、或以爱国者的意气转型为关心社会政治的知识分子,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不管怎么说,也有一些人,他们传递正能量,他们秉承五四精神,做现代社会的“鲁迅”。北京大学钱理群就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当前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鱼龙混杂,本应是社会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被网友戏谑地称为“公知”,您赞同这种态度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重建斯文?“家”人们,您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