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重视老年人低血压的防治 —访著名老年病专家、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韩旭博士 韩旭博士介绍说,防治老年人的低血压主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及时发现低血压。防治低血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意及时发现,老年人的低血压往往比较隐蔽,尤其是许多无症状性低血压几乎都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病门诊、住院时才偶尔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低血压耐受较好,加上反应迟钝、其他疾病掩盖等因素,老年人的低血压极易被忽略。及时发现低血压,最简单的办法是经常测量血压。测血压对于高血压和低血压患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老年人愿意成千上万地花钱买营养品,却不曾想过买个血压计,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买个血压计真的很值得、很有必要。 与此同时,要注意及时发现低血压的一些症状。一般情况下,只要稍加注意一些低血压的蛛丝马迹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临床上,从低血压患者的病史中发现绝对没有症状的人很少见,患者往往会有轻度的乏力,有的还会有头晕、头昏等。他们的血压低而脉压差比较小,心率偏慢,性格比较内向,不轻易激动,在体型上肥胖和消瘦者都会见到,其中以体格瘦弱者较为多见。老年人的发生率较年轻人高,女性的发生率较男性高。一般无器质性病变。这些人当中即使头晕头昏,很少有人往低血压方面想,而不少却是先做颈椎的检查,认为是颈椎压迫等所致。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者,更有必要测一测血压,看看是不是低血压的原因。 测血压这样的检查,既不会给机体造成损伤,又不需要更多的花费,检测起来也很方便。对于容易发生低血压的高危人群,包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多系统萎缩和终末期肾病的老年患者,更应进行监测。此外,还可对进餐(特别是早餐)前后的血压变化仔细进行监测。以便及早发现低血压,并及早预防和及早治疗。 二、科学饮食进行调控。对于体质性低血压的人要注意加强营养,荤素合理搭配,保持膳食的营养成分充足和搭配合理,以使体质逐渐增强。可以适当增加使用一些补气养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此外可以适当多喝一些汤,多饮一些水,并注意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 对于餐后低血压患者,提倡给予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并实行少食多餐的方式,同时要控制食物的温度,避免食物过热,应将饮食物的温度控制在40℃为宜。这是因为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过热的食物均会影响胃肠排空及内脏血流的变化,而诱发餐后低血压。一些餐后低血压患者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餐前钠盐和水分的摄入,以保证充足的血容量。有饮酒习惯的老年人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进食的同时饮酒和在血液透析时进食。 一般而言,餐后运动使骨骼肌等组织的血液供应增加,这会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所以,老年人尤其是餐后血压降低比较明显的老人,饭后不要马上运动,应在进餐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站起行走。站立前可先做一些腿部的运动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增加脉率和升高血压。高龄老年人餐后更应尽量限制运动,一旦发生餐后低血压则应立即平卧。 对于原有疾病的治疗也是有利于改善餐后低血压的。对于已经查明是降压药诱发的餐后低血压,应调整降压药物。使用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容易诱发餐后低血压,如患者原先使用含有利尿剂的复方降压药的,则应停用此类药物,请医生帮助选用其他类型的抗高血压药。此外,餐后用腹带增加腹内压也是避免餐后低血压的方法之一。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加以试用。 三、注意正确合理用药。老年人的低血压中不少都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药物引起低血压反应原因很多,主要有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静脉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输出量减少,一种药物引起低血压的机制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两种以上。老年人用药的几率较高,发生低血压的几率也就相对比较高。因此注意正确用药,也是预防老年人低血压的重要方面。可能引起低血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使用时一定要切实加以注意。 1.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作用于血管调节神经,不管其作用部位如何,所有药物作用过强都可能引起低血压。 2.血管扩张药。这类药物中,如常用的硝酸甘油等,可引起显著低血压反应。而硝酸甘油如果同时给予能降低血压的药物,会使两药的扩血管作用协同,发生低血压的可能和情况会更大更严重。 3.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使一些病人引起低血压,尤其在改变体位时更易发生。 4.镇静药和抗精神失常药。多数镇静和抗精神失常药因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降低血压,静脉或肌肉注射可出现明显低血压,注射过快可导致严重低血压。 5.释放组胺的药物。有些药物如右旋糖酐、阿片类通过非免疫机制释放组胺,组胺等多种介质作用于血管引起急性低血压。 6.左旋多巴。由于多巴在外周脱羧后形成的多巴胺和其它代谢产物,可使约30%的病人在治疗早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2~3个月后,这种反应可减弱或消失。 此外还有某些抗菌素,如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引起低血压,特别在浓度较高或滴速过快时更容易发生。 韩旭博士介绍说,引起低血压的药物很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再加上药物还有学名、俗名、一药多名的情况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中有关于引起低血压不良反应提示的就要特别加以注意。 四、注意加强运动锻炼。韩旭博士说,在老年低血压患者中,平时缺乏运动或营养不足引起低血压的不在少数。由于平时很少或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或健身锻炼,久而久之,血管的活动也随之减少,血管的收缩能力差,血液循环缓慢,人体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以及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长此以往,会导致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睡眠不佳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运动锻炼。 经常锻炼有助于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并且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心肌收缩力量增加,使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将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导致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供应各组织器官更多的血液;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这些都有利于低血压患者的血压回升。不少低血压患者通过科学锻炼与合理的饮食,可以得到改善和康复。 老年低血压患者进行体育锻炼要确保安全,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对抗性、高强度和节奏快的或体位变动过大、频繁低头的运动,以免发生危险。如果没有禁忌,可选择快步走、慢跑、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动作比较舒缓的体育项目。 在进行上述运动锻炼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下肢的锻炼,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因为人体有将近一半的肌肉、骨骼、神经、(站立时)血液都在下肢,对下肢采取有针对性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加速下肢血液的回流,促进血压上升,改善低血压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还能延缓下肢肌肉组织的衰老退化,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保持下肢关节的灵活性,有效地延缓腿的衰老,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此外,人在锻炼下肢的同时,也会带动上身肢体的运动,专门针对下肢的锻炼方法主要有原地下蹲、爬楼梯等。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可采取“静立收缩腿部肌肉”的练习。方法是手扶桌沿,挺直腰背站立,大小腿进行有节奏的肌肉收缩运动,每组10次。 老年低血压患者的运动还可以在床上进行,做一些简便易行的床上体操锻炼,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压的升高。具体方法是: 1.取仰卧位,两手臂分别从身体两侧向上举起,五指交叉,双手紧紧相握,胸部尽量挺起抬高。然后双手松开,伸直手指,双臂从两侧放下还原。如此反复5-10次。 2.取仰卧位,两臂自然伸直,放于体侧。双膝并拢后弯曲,向胸口方向尽量上抬致力所能及,然后放下双腿,伸直恢复原状。也可双腿轮流屈膝上抬。如此重复5-10次。 3.取仰卧位,双腿并拢尽量伸直(也可两腿分别单独),尽量抬高到力所能及,如此重复5-10次。 4.取坐位,两腿伸直,上身向前倾,双臂向前平伸,尽量用双手去触及双脚。如此重复5-10次。 运动锻炼是调整血压的好方法,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否则是很难收到效果的。 五、中医中药的防治。对于低血压的药物治疗,韩旭博士说,一般情况下,医生对于低血压不会过分积极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只有在症状严重、晕厥发作频繁,以及上述各种方法都不见效时,医生才会在严密观察下试用。 中医对于低血压的治疗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不仅对于低血压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对于改善临床症状也有较好的作用,对于升压、稳压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必须是专业医生方能进行)。 中医诊断治疗低血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认为低血压都会有头晕的症状,而不同原因(比如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等)引起的低血压又会出现其他一些兼证。比如,由于气虚引起的低血压患者,除了会有头晕的症状,还会有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怯气短、自汗、纳呆少食、舌淡胖嫩、脉虚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见神昏、出汗、肢体发冷,脉搏微弱等症状;更为严重者则可表现出气陷,如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等,同时还会伴有脱肛(女性会有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状。治疗上一般依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等作为主要方,并在原方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加减。而由于血虚所致的低血压患者除出现头晕的症状外,还会出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弱等症状。一般会采用四物汤或十全大补汤进行治疗,并依据具体情况对原方中的药物进行加减。对于气血两虚引起的低血压患者,临床上可同时见到上述气虚和血虚的某些证候,一般采用气血双补汤或八珍汤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并根据具体病情对原方进行加减。 另外,专方中成药生脉饮对于低血压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对升压、稳压都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药物以外,中医的艾灸对于低血压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方法安全,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有文献报道,“百会穴上用艾卷温和灸20分钟;再取关元、气海、双侧足三里,各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各穴上均置以蚕豆大艾炷,点燃,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只要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每灸一个艾柱为一壮每穴灸5~7壮,以穴位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灸时施用补法,即不吹灭其火,尽量待其燃尽乃去之,然后用手按其穴位。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3日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后,效果明显。”一般居家可采用百会、关元或气海、双腿足三里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有一定的效果。 六、谨慎对待姿势改变。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在坐、卧起立时,动作一定要缓慢,不要突起突卧,每次更换体位均应缓慢进行。起床时最好分为三个步骤,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坐起,然后将双脚置于床沿边半分钟,最后才慢慢地下地站起,这样一般都能有效地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对于防治体位性低血压确实非常有效。体位性低血压者还可用穿弹力袜的方法加以预防。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和排尿性低血压的发生,夜间解小便最好不去厕所,可在床边备上便盆或尿壶,以防意外。 七、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对于容易引起低血压和晕厥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其他心血管疾病、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要及时治疗。 韩旭博士强调,无论是采用中药还是艾灸等防治低血压,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