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一位年近六旬的缅甸归侨陈女士,6岁时她随父亲兄姊归国,随后定居厦门。 几年前,其父母相继离世。她父亲去世前交给她一张银行存单,说是他在泰国的亲弟弟,也就是陈女士叔叔赠与他的。陈女士父亲把存单作为遗产给了她,意思是让她继承这笔钱。 “因为金额不大,我就一直没在意,压在箱底。前几天我整理卫生时无意间翻出来,才想起这事,觉得还是尽早把它变现吧。”陈女士说。 那张存单抬头写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存入日期是1973年3月20日,金额1200元,定存期限一年,月息2厘7毫,存单右下角盖着“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支行灌口营业所”的蓝色公章。 但当陈女士拿着存单去找人民银行“灌口营业所”时,却没找到,一番打听,才从当地银行业者处得知,灌口并没有中国人民银行,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改制,存贷款业务都剥离给四大行了。 后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的组织协调下,经过银行系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农业银行厦门灌口支行找到了底单。 找到了底单就能取钱了。那么,这张44年前的存单最后能取出多少钱呢? 01 当地银行业人士表示,利息计算要涉及1972年、1980年、1993年的多次储蓄管理制度变革、至少16次的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多次变化。 经过多方计算确认,在支取日这笔存单本息合计为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也就是说,44年前存进1200元,44年算下来,利息只有1484.04元。 44年前!44年前的1200元跟现在完全是两个天上地下的概念!猫哥就简单算一下,1973年的1200元购买力等于现在多少钱。 当时一个普通职工工资每月20多元钱,120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近5年的工资总和。在1970年代,好一点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1毛钱5个鸡蛋,一瓶茅台酒当时批发价3.87元、零售价4.33元。 我们就选取大米和茅台。现在茅台飞天酒的官方批发价是1299元,大米比较难选哪一个是“好一点”的,猫哥在某东上看了下,觉得“好一点”的米一般在5元/斤左右。 这样算下来,在当时1200元的购买力如果按照米价算,是约合现在的46153.8元,按茅台酒算是402790元,按工资水平算,是300000元。 如此看来,当时的1200元到底是一笔巨款,可存在银行收利息44年下来,却连两瓶茅台飞天都买不起了。 也有人说陈女士父亲当时要是在厦门买几块地,等到今天就发达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钱”也没用,一切都是凭票据供给,“有钱”买不到任何东西,更不用说”买“地了,有”钱“除了存银行也没啥用处。所以,陈女士父亲当年存银行是对的,也得亏他家是归国华侨。 但错误就在于,陈女士父亲把这1200块钱一放就是44年,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起来后也没取出,赶上了一轮又一轮的海量货币发行。 02 9次通胀期 钱是“货币”,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 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 M2是衡量货币发行的最重要指标。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因为,比起之后的M2简直就是沧海一粟了。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9次货币增速较快的时期。 从1952年-19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的速度增加,增长保持在10%左右。但1958年开始,货币增长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1965年-1968年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亿元,第二次通货膨胀。 从1970年-19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 1981年-19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 1984年-1989年更是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19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这是“第四次通货膨胀”。 1994年开始,M2超过万亿,环比增长速度为34.6%,到2001年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第五次通货膨胀期。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是“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 2006年末M2余额34.6万亿元,到了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已经比2003年增长了近一倍。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又比上年末增长27.7%。到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万亿元。这是第七次通货膨胀期。 2011年,M2供应量是85.16万亿元,足足比2010年增加了17.77万亿,增速26.37%。 接下来的几年,M2供应量从2011年的85.16万亿增加到2015年的139万亿,2016年12月末,M2余额又到155.01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11.3%。 65年前的1952年M2是101.3亿,不过只是现在的零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M2平均增长速度是31.5%,除去货币深化的原因,货币购买力贬值速度在10%以上。 03 下一个陈女士可能就是你 在此之下,纸币贬值是必然的。 70年代,20多元可以养活一家。80年代中期,5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现在在一线城市,50块不过一个人一顿午饭钱左右。 未来呢? 目前M2增速是8.9%,已经是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我们就假定往后一直是这个增速,而社会财富年增值官方数据是6.9%(GDP),8.9%-6.9%=2%,也就是以最粗略的方式计算,货币购买力是以每年2%的速度贬值的。 100元钱,连续乘以44个98%,44年后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11元,贬值了24倍。假如我们也像陈女士父亲一样,把钱存进银行,不考虑利率因素,44年后也就大概相当于今天的49.32元,一顿午饭钱。 通货膨胀正在无比残酷地洗劫那些老老实实存银行的人们。 所以,不要嘲笑陈女士父亲,如果你不做好资产配置,那么44年后,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