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不少公园存在的“相亲角”,被媒体报道了。关于相亲角的话题不算新鲜了,但这个报道甫一出现,还是“刷了屏”。此次报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好像也没什么。要说特别,可能就是它更加赤裸了,或者说更加形象地展现了择偶市场的真实状况。 尤其是报道中提到的“相亲价目表”,简直像个点菜单,把人像一道一道菜肴般分成三六九等,明码标价,里面基本都是些“高档菜肴”,还有的甚至标注“属羊的不要”。以至于有些人在看了“相亲价目表”后,痛斥那些在“相亲角”摆摊的大爷大妈太势利。其实物化的、依据理性原则的婚姻市场,其规模肯定远不止那些公园里的几个“相亲角”。那些在市场中公开叫卖的老头老太,他们放下面子和尊严,代替年轻人讨价还价,但角色不过是年轻人的“传声筒”而已。如果不是年轻人有真实的市场需求,这些“代理商”,哪里还有什么活动空间。 实际上,“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姻价值观,早就不算稀奇了。君不见,现在农村有大量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汉,因为男多女少的无奈现实,更因为他们不是穷就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而各地动辄10万、20万的天价彩礼,也早就让许多“有为青年”望媳妇兴叹了。当择偶变成一种如同市场经济般的“自由竞争”时,随之而来是堪忧的婚姻状况还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呢?也许,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给了我们答案。 然而,人们看到了,也感慨一番:“相亲角”展示的不只是当下的婚姻价值观,而且是社会在阶层流动、地域歧视、性别歧视中赤裸裸的残酷真相。但为什么,相亲大军仍然挤破脑袋往里钻呢?“家”人们,对于频现的“相亲价目表”所展示出来的婚恋观的演变和冲突,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跟帖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