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

2017-3-10 10:35|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3210| 评论: 0

摘要: 曹宏 王梦悦 以开国大典为标志,天安门城楼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向往。其实,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在多年前曾重新翻建过。当时翻建工程极为保密,而且工程又发生在“文革”期间, ...

曹宏 王梦悦

以开国大典为标志,天安门城楼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向往。其实,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在多年前曾重新翻建过。当时翻建工程极为保密,而且工程又发生在“文革”期间,更使得这段重建过程神秘莫测……

重建工程极为保密,施工人员需“根正苗红”

在全国解放前,天安门城楼与整个北京城一样,已经是破旧不堪、伤痕累累。解放后不得不进行几次修缮,但天安门城楼的建筑结构已经严重损坏变形,主体梁柱也开始下沉,几次修缮均未能彻底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人员在对天安门城楼的一次检修中发现,大殿正厅一根12米高的柱子,由下至上,柱心已经空了近10米。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强烈地震使天安门城楼结构的损坏变形程度更加严重,随时有垮塌的可能。

于是,有关人员立即上报中央。经过认真调查评估,国务院决定:拆除旧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换新的。

196912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开始。为了保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抽调了一批“根正苗红”的人,按军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五个施工连,施工人员总计约500人。当时,从施工队伍的组建到施工材料的筹备,整个过程是在极为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所有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员都经过了保密教育,要求他们绝不能向外界透露消息,即便对家人也要守口如瓶。

为了确保工程不被外界知晓,在修缮正式开始前,有关部门决定将整个天安门城楼遮挡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当时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时间上至少需要一个月。为了赶工期,架子工人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了一个突破以往传统的方法:他们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一个天棚。天棚将城楼包裹得严严实实,只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搭天棚用时不到10天,大大缩短了工期,为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抢出了时间。

在对天安门城楼翻建拆除前,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仔细地测量。技术人员将城楼所有构件一一测量,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构件都拍成照片,按顺序编号,然后交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再按照图纸进行木构件加工。由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配合默契,拆除旧城楼仅用了7天时间。

天安门的翻建工作得到毛主席的极大关注,对施工组上报的测量数据,他都认真审阅并作出重要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保持天安门城楼的原貌,重大问题由周总理审定

天安门城楼全为木结构,整个城楼的每一个部位、部件,无论是制作组装还是彩绘贴金,都需要尖端的古建技术。这给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被拆下的木料堆满了天安门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木质构件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都找不出一颗钉子。为了能够彻底掌握建筑方法,工人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后来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按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最终才弄明白。

据工人们回忆,重建天安门城楼时,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至于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没有专门统计过,只知道有上千种规格,上万个部件。上下垒叠,纵横交错,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长。那些重7吨以上的,一辆载重15吨的卡车也只能拉一根。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一块吊又太危险。最后,许多木料都靠进口,进口木材似红木,质坚,遇火不着,只冒烟。

木工活完毕,便是油漆彩画,所有描龙画凤的制作都经过严格的多道工序。最后的一道工序是贴金箔,重修天安门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俗话说“一两黄金盖一亩”,可想金箔之薄。油工们都是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金箔,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周恩来总理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为了保持天安门城楼的原貌,一些重大问题,都是由周总理亲自审定的。例如,天安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原来是龙的形状。但在重建时,对图案和彩画的处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古建筑应当按照传统的方式修建;另一种意见是,传统的都是“四旧”,属于封建内容,新中国的天安门应具有革命意义,要用葵花和延安宝塔等图案来代替。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只得将两种意见都上报给周总理。周总理看完报告后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并批示:天安门彩画整体用朴素的“大丽花和玺”,小型琉璃瓦件可用向日葵图案,其余一切照旧。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高度。

悬挂国徽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丝毫不能偏离

天安门城楼竣工前夕,悬挂国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周恩来总理特别重视这项工作。在国徽悬挂前,他特别指示:挂国徽一定要派可靠的人。工作组经过反复挑选,最后将这项神圣的任务交给了八级木工师傅姚来泉。为此,周恩来特意把姚来泉等人叫去,严肃地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国徽必须要挂得正,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否则,外国人来了,说你们连国徽都挂不正,这就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了。”

当时的国徽直径1.7米,需要8个人来抬。姚来泉检查时发现:国徽背后有铅笔写的抬国徽的人名和日期。根据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痕迹,于是他用细砂纸打磨掉了字迹。随后,国徽被左右两个滑轮吊到固定位置。按要求,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悬挂时,技术人员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即经纬仪中的线要和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则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就这样,悬挂国徽的工作整整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自19691215日开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整个工期112天。翻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全部木柱木梁皆为整体木材,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仅采用的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油漆彩绘,磨砖对缝,一丝不漏。建成后的天安门城楼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除重建城楼外,还增设了供电照明、暖气、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整个重建工程中,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共计216个部门参与,紧密配合。在施工期间,每个工种、每道工序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之间不许打听。整个现场施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世所罕见。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