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脱贫攻坚怎么干 □ 常 钦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纲领。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负责人就《规划》进行解读。 《规划》与“十三五” 规划无缝衔接 当前,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0万人。 《规划》提出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发改委地区司负责人说,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无缝衔接。 《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衔接,继承和细化了“十三五”脱贫攻坚总目标。 分类施策, 提出10项具体指标 发改委地区司负责人介绍,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复杂多样。一类是与生存环境和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致贫因素;另一类是因病、因学、因无劳动能力、因综合素质等与个体条件密切相关的致贫因素。为此,《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等8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 《规划》从约束性和预期性两个方面提出了10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等5项,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56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退出和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预期性指标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集中供水率、义务教育巩固率、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等5项,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3%以上,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解决“老、少、边、穷” 区域性整体贫困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能否脱贫致富,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 《规划》明确提出,要将精准扶贫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从着力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入手,通过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加快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途径和措施,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在贫困村建设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实施村级道路、饮水安全、生活用能、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 另外,《规划》提出要创新贫困人口参与机制,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据《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