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局长杨淑卿 1996年6月,山东省烟台市万人瞩目的公众评选“十佳公仆”活动揭晓。当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大会进行表彰、市领导亲自为他们披红戴花时,全场长时间地热烈鼓掌,向他们表示敬意。这“十佳公仆”中,有一位中等身材、穿着朴素的中年女性格外引入注目。她,就是蓬莱市委老干部局局长杨淑卿同志。 一 杨淑卿,今年51岁,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入党。20多年来,她无论是在工厂做工,还是到市工业局、人事局工作,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深知,是党把自己从一个农家孩子培养成了国家干部和共产党员。是国家干部,就要为国出力,做合格的人民公仆;是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不管党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让党和政府放心。1990年,当春暖乍寒之时,市委的一纸调令,杨淑卿从人事局副局长的职位上调任蓬莱市委老干部局局长。 她上任第一天,在全局工作人员会议上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市委安排我到老干部局工作,我一定和同志们一起把工作做好。有人说,老干部工作难干,咱们都有亲人父母,只要像爱护自己的亲人那样爱护老干部,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照顾老干部,掏出心来,铺下身子去干,一定能干好。请大家多帮助我,咱们都来当‘一把手’。”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他们太熟悉杨淑卿了,在市直机关,她的待人热情诚恳,办事认真公道,无人不竖大拇指。 杨淑卿果然是个言信行果的实干家。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装修老干部活动中心。当时,活动中心刚完成土建工程,更艰苦的装修任务摆在她的面前。为了早日让老同志有一个温暖的“家”,杨淑卿和她的同事们自力更生当起了建筑工人。白天顶烈日,晚上披星星,镐刨、车推、手拉、肩扛,连续奋战两个月,清理了建筑垃圾,完成了室内装修,安装了有关设备,搞起了庭院绿化。当老干部们兴高采烈地前来活动时,他们看到杨淑卿瘦了、黑了,一问方知体重减了10多斤。 几天之后,在蓬莱市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向与会的全市科局级以上干部介绍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时说:“各部门如果都能像老干部局这样拼搏,就没有什么工作干不上去!” 有人戏称老干部工作“一无权二无钱,办事如拜年。”可是,在蓬莱,在杨淑卿上任的这些年来,老干部工作并不是那样难。计划经济时期,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杨淑卿总要带着工作人员到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联系有关优惠供应老干部物资的事。经理、厂长们敬重这位老大姐,一看她亲自出马,自然是态度更积极,更何况是为老干部办事,没得说。实行市场经济后,这些行业都实行了承包经营,老干部的节日物资供应,仍旧让他们补贴不太合适。杨局长便想通过“集资”的办法解决,征得市委同意后,召开了一个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出乎人们的预料,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到会者纷纷慷慨解囊,当场集资12万元。现在蓬莱市的老干部春节物资供应补贴,已成为一个固定的项目。 其他单位也纷纷对老干部献爱心。市汽车集团把一辆新生产的“康佳”牌小卡车捐给老干部;市电业局为干休所免费20多万元安装了变压器,又发动全系统干部职工集资5.6万元,购买一辆“松花江”牌面包车捐给老干部;市电视机厂赠送了放像机,市黄金集团公司资助老干部活动经费3万元……,至此,在她的协调、争取下,每年都为老干部解决几十个实际问题,据了解,这些年她们为老干部办的实事、好事已不下120多件。 靠“集资”,靠捐赠,固然是个好办法,但这毕竟是外援,光当“伸手派”,不是长远之计。杨淑卿又和同志们一起,立足自身优势,先后创办了房屋修缮公司、综合开发服务公司,建起了老干部接待室等,通过面向社会,创收自助,用于进一步改善老干部服务设施和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的补贴。这些事,老干部看得一清二楚,并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为两个文明建设奉献余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此,老干部局在全市老干部中开展了“为奔小康作奉献、为仙境添光彩”活动。他们针对全市近七成村庄有老干部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农村奔小康中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组部《组工通讯》转发了他们这一经验。当社会各界群众提起这些事迹时,杨淑卿却从不把它归到自己账上,她口口声声地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今天蓬莱市老干部工作的大好局面。” 二 担任老干部局长7年多来,杨淑卿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为老干部服务上,以一个女同志特有的细腻,时刻关心着老干部的衣食住行、治病求医以及子女调动、户口迁移等问题的解决。 市第一干休所住着33位老干部,经过几次走访,杨淑卿发现干休所由于建所较早,服务设施缺乏。她积极争取市委支持,协调有关部门为老干部安装了坐便器、闭路电视和电话,新建了理发室、开水炉。她还提议在每家每户设立一本购物卡,老干部要买油盐酱醋或粮油食品,只要写清品名、产地、数量,工作人员都采购后送货上门。过春节长辈一般都给小辈压岁钱,老干部都是长辈,压岁钱自然是要多准备点,细心的杨局长就派人到银行换来5元、10元一张的新票,兑换给老干部。老干部都记得,那是1991年11月30日,一场罕见的大雪提前降临,足足有一尺多厚,真可谓大雪封门。那天,离休干部张家尊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了,忽听门外传来“嚓嚓”的铲雪声。他推门一看,面前的杨淑卿头上冒着热汗,脸却冻得通红,她身后是老干部局的几位同志,他们的鞋子都被雪水泡透了。看到这景象,老张牵情动肠:“咳!杨局长,你们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 工作做到家的事,何止这一件、两件。每年雨季来临,杨淑卿都不顾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冒雨向住旧平房的老干部家跑,挨户查看,担心发生意外。一位对过去的职级确定不满、长期上访的军队转地方安置的老干部,由于问题没解决,火气很大,有时不高兴了,甚至连子女都打骂,也是杨淑卿三番五次登门,苦口婆心地劝解,使这位老同志态度有了明显变化。杨局长说的话他听,杨局长的事他也帮。他知道杨局长的母亲患病,便千方百计打听了偏方,亲自送上门去。这位老同志的妻子高兴地对人说:老头子对谁都有意见,就是对杨局长、对老干部局说不出半个“不”字。 做老干部工作,免不了要去医院探望病号,到火化场为去世老干部送行。自打1992年丈夫不幸去世后,杨淑卿实在是不愿往这些地方跑,因为医院的白色使她感到压抑,火化场的气氛最容易使她触景生情,伤及她那滴血的心。然而,做老干部工作就得去,干老干部局长的更得去,这是份内的工作,不是个人感情的好恶。 人们记得,有多少次,在医院的病房里,杨淑卿进进出出,握手交谈,临走还不忘理理床单,掖好被角。有的老干部患有恶性传染病,家属子女都不愿靠前,杨淑卿不在乎这些,仍然是热。隋地握手,俯在床沿上嘘寒问暖。几年来,她探望患病的老干部不下1000多人次。离休干部王德新患肝癌住院,杨淑卿三天两头到医院探望、安慰,两个月的时间她就跑了20多趟医院,感动得王德新老泪纵横,临去世前,他握着杨淑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杨局长,我能活这么长时间,多亏了您的照顾,在九泉之下我也不会忘记您的恩情。”这些年来,杨局长每年少说也有几十次跑火化场,帮助料理去世老干部的后事。每次回来后,都是几天吃不好饭。1990年夏天,一名易地安置在蓬莱的老干部郭衍浩去世,为等原单位来人,遗体停放3天,异味弥漫,令人无法靠前。杨局长前来帮助布置灵堂,刚进门,和杨局长同去的司机“哇”的一声跑到门外呕吐起来,可杨淑卿强抑上窜的五脏六腑,亲自帮助搬抬遗体、摆放花圈、覆盖党旗,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在一次座谈会上,76岁高龄的老干部王长江深有感触地说出了广大老同志的共同心声:“论年龄,杨局长是我们的女儿;若论为我们操的心,她像个母亲!” 三 有人把女人比做一抹皎洁的月光,说她能给大地洒下一片柔情。杨淑卿这抹月光,几乎都洒给了老干部,也洒给了她的同事。 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热情关心同志。直到今天,她还不断用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每年局里检查总结工作,进行机关整顿,她也是组织全局同志重温“老三篇”,提出要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精益求精,像老愚公那样不怕困难,从而使全局同志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有了不断提高。局里的同志包括其父母、子女有了病,杨淑卿听说后都主动前去看望。一次,局里有一个女干部同她儿子食物中毒很严重,做武警的丈夫又在外执行任务,杨淑卿和局里的同志得知后,马上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并亲自拿着这位同志留作化验的大便去化验,感动得大夫说:“这真是少有的好局长!”这位女同志病愈后更加勤奋,现已成为蓬莱有名的“好警嫂。”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杨淑卿为工作、为老干部、为他人付出得很多很多,可对家庭、对亲人却付出得很少很少。为此,她常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 杨淑卿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与丈夫婚后一直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丈夫是驻蓬部队船运大队长,正团职干部,工作比较繁忙,杨淑卿工作自然也忙,丈夫就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此,她曾内疚地对丈夫说:“按政策我比你早退休几年,到那时我一定好好侍候你,补偿补偿。”然而,命运对杨淑卿来说是那么不公平,那么残酷。就在杨淑卿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丈夫查出肝癌,而且已是晚期,很快去世了!杨淑卿心里那个悔呀,如果知道丈夫走得这么急,哪怕请上几天假,也要多陪伴他几天,尽一尽妻子的责任,可是这一切都没想到、没来得及!杨淑卿欲哭无泪……她女儿记得,有一次,妈妈胆囊炎加重,需到医院输液。为了不耽误上班,每天早晨5点钟叫醒女儿,陪着去医院,看着母亲走路艰难的样子,便说,妈,我告诉司机苏叔叔,用车送你不好吗?妈妈说,小苏工作一天够累的了,别再打扰他。就这样,杨淑卿打了10多天的吊针,局里的同志没有一个人知道。 杨淑卿是个独生女。她的父母都年近80岁,且患有多种疾病,母亲的关节炎、肺心病更重一些,常年不能下炕。杨淑卿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务。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老父亲便抱着多病之躯,做点照顾老伴、买菜买粮的事。一次父亲到粮店去买粮,母亲想去厕所,自己试着下炕,却一头栽了下来,是邻居发现,叫来了救护车 送往医院。杨淑卿下乡回来赶往医院,她心里那个愧呀,一下子扑 到母亲身上,泪流满面:“娘啊,你养我有什么用?”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知道,杨局长决不是那种不孝女,决不是不想照顾好亲生父母,只是因为她太忙、太忙。 面对父母家人,杨淑卿又悔又愧,但是,值得她欣慰的是,蓬莱市的老干部工作却由原来的榜上无名,一跃而成为烟台市的“标兵单位。”1995年,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她所领导的老干部局,连续多年被蓬莱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工作部门”,并名列榜首,多次受到烟台市、山东省的表彰奖励。 杨淑卿的事迹得到社会普遍赞誉。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蓬莱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省先进个人”。烟台市委老干部局提出了“远学孔繁森,近学身边人”的号召,发出开展向杨淑卿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荣誉面前,她感到压力更大,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了。她多次婉拒了中央电视台、省有关部门的采访,她一再说:“市委领导对老干部工作这么重视,各部门这么支持,条件这么好,如果做不好工作,问心有愧呀!换成谁也会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