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局长选得好 ——记河南省尉氏县委老干部局局长何向东 走进尉氏县委老干部局宽敞明亮的会议室,许许多多的锦旗、奖匾十分引入注目,有全国的,也有省、市、县的;有综合性的,也有单项的。这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匾,既是对该县近几年老干部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局长何向东的赞扬。 的确,这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凝聚着他的汗水。自1990年担任老干部局长以来的7个春秋中,他以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对老干部的一片真情,把尉氏县的老干部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他本人也先后赢得了尉氏县优秀共产党员、开封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老干部贴心局长等光荣称号。1997年1月,又被评选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受到中组部的表彰和嘉奖。 在尉氏县,提起何向东,县领导说: 他是好参谋 何向东做事总是有条有理、有板有眼。这与他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和转业回地方后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经历不无关系。因此,1990年老干部局班子调整时,县委选中了他。 他果然不负重望。 常言说:“人心齐,泰山移。”老干部工作再难,只要大家心齐、气顺、干劲足,就一定能做好,让党放心,使老干部满意。凭多年的干部管理工作经验,他认准这个理,上任不久,吃透情况后,就燃起了第一把火。 针对机构改革试点中个别地方老干部局被撤销、合并,致使老干部工作人员思想涣散,工作制度松懈的现状,他从加强自身建设人手,狠抓老干部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他要求全局工作人员对老干部态度上要热心、耐心、细心、诚心;工作上要脑勤、嘴勤、手勤、腿勤;服务上要不分时间、不怕麻烦、不计报酬、不顾得失;要坚持做到接人待物讲礼貌、热情服务讲周到、答复问题讲政策、处理问题讲原则。这一带有施政纲领性的“四心”、“四勤”、“四不”、“四讲”一出台,令全局人员刮目相看。如今,这“四字经”已成为全局同志的行为规范和座右铭。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里制定的制度的实践中,何向东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制定了《尉氏县委老干部工作制度》,全面概括了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做法,共8个方面50条,发至全县各单位。这些制度成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尚方宝剑,使该县的老干部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1994年河南省老干部工作制度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尉氏是豫东平原上的农业县,财政收入不高,老干部医药费报销是个难题,尤其是一些微利亏损企业和乡以下单位,职工工资尚难保证,哪里还谈得上老同志的医药费实报实销。面对这一难题,他知难而进,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道走遍全县30多个单位,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改进方案,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的问题。 1994年以来,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工资套改以后,行政事业单位老干部的新增工资部分没能及时补发,企业老干部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老干部、与企业在职干部的工资差距拉大,个别乡镇直属单位出现了拖欠老干部“两费”的现象。何向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和同志们一起深入调查研究,写出报告,县委常委会认真听取了他的汇报和建议。由他代为起草的《关于进一步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的通知》和《关于落实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很快以县委文件下发,使老干部的“两费”拖欠和企业老干部生活待遇偏低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在工作中,何向东十分注意经常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宣传党的老干部政策,反映本地老干部工作的成绩、问题和建议,使领导对老干部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便于决策。几年来,该县的主要领导成员有变化,但重视和加强老干部工作的好传统、好作风没有变。 每当议论起这事,广大老干部都情不自禁地谈到何向东,夸他是老干部的代言人,夸: 他是贴心人 何向东有一句名言:“做好老干部工作,一靠感情深,二靠事业心,三靠办实事,四靠理解人。”这“四靠”归结起来是一个“情”字。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温暖每一位老干部的心,把老干部当做革命的前辈和自己的长辈,做他们的贴心人。他是个言必行的人,做事特别认真。为了便于照顾好老同志,他和同志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风里来雨里去,把全县所有老干部居住的乡村街道、门牌号码一一查清,登记在册,并绘制了一幅老干部住址分布图。工作人员戏称为“联络图”,这张图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人们对老何的精细不住称道。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为了能及时了解老干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还自我约法四章:对全县老干部做到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有难事必访,申诉告状必访。几年间,他单独走访看望的老干部达1000多人次。不管是老同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还是家庭矛盾,只要有用的,他都认真记录下来,并认真分析归纳整理,5万多字的记录和心得,使他成了一位老干部工作通,开展工作越发得心应手。不少老干部翘起拇指:“这个局长真不简单。” 提起“明白纸”,老干部更是啧啧称道。近几年来工资多次调整,补贴名目繁多,尤其是离休干部离休费项目更多。个别单位错发、漏发老干部福利、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老同志年事已高,记忆力不好,不少人对自己的工资、福利等应享受的待遇不清楚,疑虑重重。何向东就和负责安置工作的同志反复研究各种政策、文件,设计印制了《离休干部工资、福利、补贴明细表》,把老同志应该享受的各种款项逐一填写,一式三份,离休干部、单位会计和老干部局各保存一份,从此各方对老同志的工资、福利、补贴都明明白白,各种漏发、错发现象再也没有了。老干部们形象地说:“何局长给了我们一张明白纸。”后来这一做法被《老人春秋》杂志刊载,很快被全省各地普遍运用。 老干部在岗时一心扑在工作上,总是把自己的事放在一边,退下来以后,为了顾全大局,从不愿为个人的事去麻烦组织,哪怕是极其合理的要求。老何理解老干部,他曾动情地说:“就冲着这种可贵的精神,我们就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替他们代言,话要说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事要办到老干部的急需处。”为此,他也真是费尽了心。 子女就业一直是老干部们最大的心病。1992年5月,当老何得知县劳动局有了合同制工人指标时,就风风火火地找县委、县政府领导反映情况,不厌其烦的讲事实、摆道理,一遍一遍地与县劳动局协商。有人说老何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不怕磨嘴皮)、飞毛腿(不怕跑路),他笑笑说:“为了老干部的事,我还有个弥勒佛的大肚量呢。”他的真诚感动了县里领导,为老干部特批了20名合同制工人指标。望着子女安排后老干部们一个个喜悦的脸,疲惫的老何从心底里高兴。几年来,经过他的努力,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为32名老干部子女安排了工作,为15名老干部子女解决了农转非,帮助20名老干部子女调动了工作,解除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许多老同志都把老干部局看作是自己的靠山,说成是自己的“家”。 何向东的事迹在尉氏县产生了很强烈的反响,群众称赞: 他是敬老尊贤的模范 何向东在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老干部工作没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的。而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取决于认识程度。同时,老干部也应该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充分展现其晚年人生的价值和风采。 因此,在工作中他十分注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向领导、向社会宣传老干部工作,二是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针对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变动大,一大批年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对老干部不熟悉,对老干部工作政策不熟悉的实际,他积极向县委建议,把老干部工作列入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必修课,县委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1994年以来,老何每次在党校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都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许多新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说:“老何的课讲的好,这种课讲得实,用得上。”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抓好社会宣传活动,搞好宣传报道,举办老干部工作知识竞赛,召开老干部工作理论研讨会,开展敬老尊贤的明智领导评比活动等。近几年来,该县老干部系统在市以上新闻单位的发稿量每年都在35篇以上。在开封市举办的知识竞赛中,老何获得了一等奖,该县代表队获得第二名。何向东撰写的《浅谈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谈老干部工作中的理解》等论文,在开封市老干部工作理论研究会上引起了轰动。1996年他们共评出了32位尊老敬贤的明智领导,并举行了图片展,好的大力表扬,差的提出批评,对社会震动很大,促进了各级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了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老干部这一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的价值,他向广大老同志提出了“给生命以岁月,予岁月以生命”的口号。这口号说出了老干部的心里话,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他根据每个老同志以前从事的工作特点和个人爱好,聘请了22位同志为县委老干部工作巡视员,5名同志为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员,8名同志为消费者协会监督员。同时因人而宜,组织有写作能力的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有演讲口才的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有经济工作经验的帮助兴办经济实体,发展“五业”生产。 为了使老同志们晚年人生的火炬燃烧的更加灿烂,让他们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伸,何向东十分注重丰富老干部的政治文化生活,他把每月15日定为县城离休干部学习日,还帮助各单位建立离休干部党支部和学习小组,动员各单位为老干部订阅报刊,坚持重大活动请老同志参加,定期向老干部通报工作,组织老干部参观工农业生产等,使老同志开阔视野,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同时,他和局里同志一起积极为老干部筹建活动中心,坚持上好老年养生课,举办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先后组织了老年门球队、老年书画研究会、老年合唱团、歌舞团、气功队、鹤翔桩气功辅导站、香功辅导站等文体组织,使90%的老同志愉快的加入了文体活动的行列,增强了生活的乐趣。 何向东为老干部做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好事,倾注的片片真情,早已同他的名字一起深深地珍藏在县领导、老干部和广大群众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