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夕阳相映红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老干部科科长李清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老干部科科长李清文自1986年从事老干部工作以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老干部政策,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一 棉花研究所地处河南省安阳市白壁乡,现有离退休干部92人。由于地处偏僻,远离市区,条件差,老同志分散居住在市内和所部两个宿舍区。要做好老干部工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1986年,领导决定调所机务队队长李清文做老干部工作。对于放弃干了17年的驾驶和机修的老行当,去做老干部工作,许多关系不错的同志都不理解,并私下里劝他:“老干部工作既无权,又无钱,整天和一帮老头、老太太打交道,吃力不讨好,将来职称、收入都受影响,太吃亏了。"然而,他却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功臣,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工作做好了,同样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研服务。咱是共产党员,组织上把老同志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信任,我一定努力干好。” 李清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86年到1992年,老干部科只有李清文同志一人,同时他还兼做所党办的机要收发工作。这期间,也正是老干部工作最繁忙的时期。在他的努力和所党政领导的指导配合下,逐步建立完善了老干部党的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所党政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老干部制度;老干部患病、住院所领导探视制度等,使棉花所老干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把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他积极建议所里每年按当地规定标准划拨老干部经费,并保证老干部经费专款专用,合理使用,使老干部工作能得到正常开展。并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老干部离退休费、医药费、住房、用车等生活待遇,持之以恒地认真组织好老干部每一次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老同志都感到非常满意。 二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是李清文的突出特点。对老干部的满腔热忱和深厚感情,是他做好工作的动力。自他接手老干部工作以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老干部服务之中。他急老同志之所急,帮老同志之所需。只要是老干部的事情,老同志家中的困难,他都主动热情地帮助解决,从不分份内份外。为照顾老干部,所里将绝大部分老同志安排到条件较好的安阳市区宿舍居住,宿舍距所部近20公里远。为方便老同志,李清文把代领送工资、报销医药费、代办其他事项全都包了下来。老同志患病,他忙前忙后,联系医院床位,安排车辆。尤其对那些身边无子女的老干部,还要陪住、护理、代尽子女职责。离休干部王毅病重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因家庭不睦,儿女都不到医院陪护。李清文见此情景说:“不能让王老一个人受罪。"他毅然的承担起陪护工作,日夜守护在王老的病床前,喂药喂饭,洗脸洗脚,接大小便。自己吃不好睡不好,以至口腔严重溃疡,无法吃饭。直到半个月后,王老病故,等处理完后事,李清文同志也累得疲惫不堪,消瘦得不成样子。1994年10月,离休干部曾泽民在安阳肿瘤医院去世,医院没有太平间,遗体无法停放。李清文骑着自行车,顾不上吃饭睡觉,从头天下午跑到第二天凌晨4时,跑遍了安阳市区几家医院,托熟人找关系,才解决了遗体存放问题。张方玉、王伏学、王继之、刘东升等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老干部住院无人陪护,他和科里另一位同志轮流陪护,不嫌脏,不怕累,精心照料,以至不少医护人员和病人都把他们当成患者的亲生儿子。老同志去世后,他更是主动帮助家属亲友料理后事,从擦洗、穿衣到安排火化和骨灰安放,有些事连亲属和子女都做不到,他都做了。离休干部胡斌的老伴精神不太好,一次发病,不吃不喝,儿女百般劝说,都被她骂走了。李清文得知后,赶到老胡家里,在老太太的叫骂声中,他不急不恼慢慢诱导,不厌其烦的做了半天工作,终于使病人安静下来,正常进食了。每当谈起这些,老干部和遗属们都感慨万分,“这些年真是难为他了!” 李清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干部工作上,自己和家庭都为此作出了无私的奉献。1994年春节前夕,李清文母亲病重住院,老家连续几次来人催他回去,这时他正忙着春节慰问工作。每当老干部住院就会立即赶到床前的李清文,此时却不能守护在母亲病榻前尽孝。他眼含热泪,直至挨家把老干部慰问品分送完毕,才匆忙赶回去。他女儿临出生时,李清文正在医院看护病危的老干部王伏学,直到处理完老王的后事,他才赶去照料已经分娩的爱人和刚出生的女儿。他管理的老干部活动室,几乎没有节假日,并且每天都开放10多个小时。他从不计较工作时间,更不要报酬。每当他陪护老干部或出差在外,他爱人便代行其职,成了他的编外管理员。所里的同志说,李清文一年要干一年半的工作。他就是这样,在处理工作与家庭、工作与亲情的关系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默默地奉献着。 三 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是李清文把老干部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前提;和老同志融为一体,是他贯彻、落实老干部工作的润滑剂;为老干部服务、依靠老干部、发挥老干部作用,则是他工作的核心和主体,也是棉花所管理工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主要原因。 离休科技干部虽然退了下来,但他们受党教育培养多年,有继续为党为人民再做奉献的愿望。为了使这些老同志继续发挥作用,李清文把身体健康的老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于1 991年成立了中棉所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经多次联系,在濮阳县的新习乡建立了科技服务基地,对该乡千亩棉花良种繁育进行指导、咨询等科技服务。他经常陪同六七位专家从县城坐三轮车颠簸30多里到基地。自带干粮水壶,吃在地头,耐心向棉农传授科学种棉技术。风里来雨里去,合计达500多个工作日。这一年,他们服务的地块,比对照棉田每亩增产3 0%,共计增收20多万元。当地政府和棉农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给协会送来1万元科技服务费。1993年,他们被评为安阳市“老有所为先进集体”一等奖。他还帮助其他老同志牵线搭桥,创造条件。经他积极引荐,编审乔海清几年来.一直为北京林科院翻译英文资料,马玉琪、邢以华、蒋国柱等分别被鲁、豫、皖三省棉区和其他单位聘用。 为了使老干部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他组织开展了智能功、养生功等气功锻炼;并协助老同志成立了老年迪斯科队,常年坚持活动;他主持建立的老年书法研究会,有多人多幅作品在中央国家机关、农业部、农科院、安阳市参展参赛并获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棉花所的老干部工作充满了勃勃生机,并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长期的工作中,李清文和老干部建立了深厚感情,老干部也把他当作“亲人”、“贴心人”。他把自己和老干部工作融为一体,须臾不可分开。按他朴实的话说:“能为老同志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做点工作,我累点苦点没啥。我没有啥其他想法,愿意为老干部们服务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