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情 ——记四川省科技厅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项建平

2016-12-30 15:0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32| 评论: 0


  项建平1986年调入省科委(现省科技厅)从事老干部工作,现任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项建平曾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四川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一、服务尽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1986年,时年32岁的项建平从二重调入省科委。在人事处报到后,分配给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去守护一位正因急病住院的离休干部,他不眠不休地在医院的病床前守护了整整一昼夜。从此,他和老干部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有整整2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老干部工作,项建平总结说:“离退休干部工作要说难确实也存在很多困难,因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老同志,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做好这个工作,让离退休同志都满意的确很难。要说不难也不难,只要我们做到了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在感情上贴近他们,真心为他们办实事,熟悉并执行好国家的有关政策,做好这项工作也就不太难了”。项建平在日常工作中也正是以此来要求自己的。
  做离退休工作最经常遇到的是老同志突患急病,只要知道老同志生病的消息,不管是离休干部还是退休工人,项建平和离退处同志总是尽快赶到。1999年,一位退休干部患帕金森氏症,产生幻觉,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极不信任,不愿就医。项建平和离退处两位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到他家里看望,劝说他住院治疗,用了近5个小时才取得他的同意,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治疗,其子女非常感动。还有几位离休同志患急病时,是项建平和离退处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一起,或人背或椅抬及时送到医院。
  在照顾老同志身体健康的同时,他还“兼管”离退休同志的家务事。为了一位患小脑萎缩的退休干部的治疗和家庭矛盾问题,他多次到这位退休同志家里参加他们的家庭会议,倾听病人的委屈,调解她与其丈夫的分歧。这位同志后来为了求医等原因,先后辗转迁移到永川、华阳、眉山等地,项建平和工会等处室同志都专程前往看望,让她感受到组织的关心。
  二、学习专心,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直以来,项建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鉴别力,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己奉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为做好老干部工作,项建平积极主动学习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离退休工作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定,及时掌握文件的精神,努力做到了服务有依据,说服有力度。在厅党组的重视和支持下,项建平带领全体同志认真落实老干部“两个待遇”政策,认真核查档案、搞外调,了解掌握每个老干部的具体情况,及时报请省委组织部门解决了多起符合条件的老同志待遇提升问题;对暂不能提高待遇的老干部,也向其耐心地作了解释说明工作,得到了老同志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项建平在政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灵活处理具体问题,解决老同志的实际困难。如:一位无子女的退休女干部因腰椎骨折,引发其他症状,2000年正月十五晚上九点,两位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即刻赶到她家中,察看病情后马上联系了救护车,因其腰椎骨折不便移动,她家住四楼,楼道极窄,工作人员协同医护人员共6人才将她抬下送到医院。一年后,这位老同志再次因为大腿髋骨骨折住院,当医院通知她需要换股骨时,正值医疗制度改革刚开始启动,所有费用全需自行垫付,两个老人面对巨额的费用心急如焚,项建平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及时向厅领导报告,先后三次为其借款8万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多年来每逢厅机关发放钱物,项建平或是亲自或是派工作人员送到她家里,尽可能减轻两个老人的负担。
  1998年,一位年过七十的退休女干部反映与再婚老伴无法一起生活,项建平会同工会和对方单位离退处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确因子女问题无法调和,为使双方更好地安度晚年,故尊重他们离婚的意愿。此间恰遇当时机关最后一次调房,按当时排队分房办法,这位老同志只能分到五楼、六楼住房,考虑到她年事已高,又高度近视,项建平又多次与分房领导小组协商,才使这位老同志分到了二楼一套三居的住房。
  三、热心和关心,细微之处见真情
  长期以来,每逢组织老同志外出或归来,项建平总是提前到达等候,守着车门扶上扶下。每年省里组织的离退休干部体检和机关每两年一次的体检,他都是清晨提前到医院等候,保证老同志到达后能够顺利地进行体检;陪同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外出时,还为他们洗澡、洗衣。在一次陪同离休干部外出参观的时候,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同志因腿脚不便,行走极为缓慢,一路上一直扶着他的项建平,为了老同志能比较舒适地行走,就跟着他亦步亦趋,完全配合着老同志的步伐。同行的老同志们看了,都笑着说:“小项走路也成了老人了”。
  机构改革时,一部分同志提前退休,其中有些同志心中有些怨气,项建平和全处同志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真心实意的为他们服好务,使他们感到没有人走茶凉。有一次,为离退休同志分发牛奶,当时几位提前退休的同志不愿意到后院活动室领取,要求到办公大楼领取,项建平就用自行车把几件牛奶送到办公大楼,其中一位同志又提出要到后院拿,项建平二话没说,又把他的牛奶推到后院,见项建平如此不厌其烦,这位同志觉得不好意思,火气也消了,态度也好了。
  从这些微小的事情,体现了项建平耐心细致之入微,也体现了这细微之处所蕴含的深情。有人说,项建平把人生最精华的岁月奉献给了老干部工作。也有人说,项建平就是适合干这个工作,这是他天性如此,耐得住性子。不管听到的是赞扬还是批评,面对的是理解还是误解,他对工作都从未懈怠过,总是一如既往的关注细致工作,深情服务老同志。
  四、以心换心,信任来自于真诚和付出
  项建平在多年的老干部服务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老人是一个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他们有的生活上存在困难,有的精神上孤独寂寞。项建平在一次发言中曾情真意切地说过:“离退休同志们的今天,也就是我们在职同志的明天,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当我们逐渐年老,当我们也体弱多病时,同样需要政府、社会和大家的关心和照顾”。项建平热心待人,善解人意,赢得了许多老同志的信任与认同。二十年如一日,他坚持每月到长期生病的离退休同志家里看望,每年家访几十次,送去报纸杂志等学习资料和物品。对长期住院的老同志,更是经常到医院探望,陪他们聊天,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与老同志建立起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老同志们把他看作自家人,有什么问题要反映、棘手问题要解决最爱找他,有什么困难求助也爱找他。
  一位刚刚去世的副省级离休干部,几年前心脏病突发,家属急忙打电话给项建平,接到电话后项建平带领处里同志火速赶到,在等候医生的过程中,项建平不顾病人呕吐到他衣服上的污物,及时为老干部清除呼吸道呕吐物,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事后老干部和家属逢人便说:这次能活过来全靠离退处同志和项处长。2005年8月,这位老干部又患结肠癌住院,在最后8个月里,一度拒绝接受治疗,和家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项建平数十次往返于医院和他的家属之间,并请厅领导和离休支部同志做工作,使其矛盾得以化解。
  一位2005年7月去世的厅机关离休干部,因病十多年来长期住院,由于其儿女长年不在身边,项建平就坚持了十多年每个月去看他数次。去世前不久,由于种种原因诱发了精神错乱,他把女儿、女婿、媳妇等家人一概视为是坏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当项建平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去看到他的时候,老人的陪护人员告诉他:“是你最信任的项处长来了”,本已有些神志不清的老人家看到他,突然说了两句清醒的话:“我知道他”,“只要你在就好了”。老人潜意识里仍然记得项建平是他最信任的人,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女。他虽然不是真正的亲人,在老同志的心里,却胜似亲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