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更迭,春华秋实。朱建东在离退休工作岗位上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耕耘了十年。他的付出,得到了中心党政班子和离退休老干部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他的工作,党组织放心,老干部满意。他深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是推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为己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在离退休工作这个平台上实现着个人的价值: 2006年,获“国家海洋局先进离退休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获国家海洋局“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优秀个人; 2003—04年度、2005—06年度、2007—09年度,三获“大连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但在他看来,千奖万奖,不如老干部的夸奖。 十年来,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主动听取老同志们的诉求,精心细致地处理好事关老同志的每一项工作,充分发挥了中心与老同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多次获得国家海洋局与大连市市委授予的荣誉。朱建东的真心付出赢得了老同志们的信任与支持,而今已经54岁的他,仍被老同志们亲切地唤作“建东”、“小朱子”。 金婚庆典,见证半个多世纪的“我爱你” 2007年10月,朱建东受邀参加中心黄廷喜夫妇结婚60周年纪念日活动。席间,黄廷喜老人讲述了60年来的风风雨雨,令他感触良多,一个为中心离退休老同志举行集体“金婚庆典”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经中心领导同意,朱建东又仔细研究了好几个月,金婚庆典活动便于当年底风风火火地开始筹办起来。 “这些老人们的伴侣,有些是来自农村的,有些是来自部队的,有些是封建包办的,还有些是志同道合的同事。无论他们是因什么缘故走到了一起,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都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感人的故事。”朱建东一心想为这些老人们多做一点事,以弥补他们当年由于条件所限而没有举行婚礼的遗憾,也希望通过“金婚庆典”,为老同志们收获更多祝福和喜悦。因此,即使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再费时费力,他都以微笑应对。 张罗人手、找赞助商、布置会场、请在职员工表演节目……从金婚庆典的策划到执行,哪都少不了朱建东的身影,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着庆典当天的现场主持。2008年5月,国家海洋局系统的首次“盛世金婚”集体庆典终于隆重举行了。其中,朱建东精心设计的小节目“甜言蜜语”,获得了当天17对金婚老人和在场嘉宾们的一致好评。 退休的老所长周家义把金婚庆典的照片和光盘寄给了在国外生活的儿子,以分享他的喜悦和快乐。周家义老人感慨地说:“建东是用心在做工作,家里子女没想到、没做到的事,都为我们想到了、做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快乐、很幸福。”他的儿子回国时,还专门来到中心离退办,对朱建东在老干部工作上的细心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 至今,很多老人的家中仍摆放着当年金婚庆典时送给他们的纪念水晶盘。盘子上细致印着每对老人的姓名,以及“百合金婚”、“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字样。 除金婚庆典之外,朱建东还别出心裁,组织老同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及现代工农业观光,组织健康疗养讲座、书法绘画兴趣活动小组、主题电影周、重阳集体祝寿会等特色活动,深受老同志们的欢迎。好多老同志高兴地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又有建东这样一个热心人,我们太幸运了! 哪里有老同志的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非典时期,退休老工人鞠文秀因乳腺癌手术住院。在人人自危,视SARS病毒如临大敌的时候,朱建东却坚持要去医院看望。是因他感到为这位身患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缠身的最普通、最基层工人师傅,在生命受到威胁,心绪低落到零点时,最需要的是一份来自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于是,朱建东穿上中心研究室的工作服(白大衣),戴上医用口罩,将慰问品装进口袋,毅然地走进了“瘟疫萦绕”的病房。当他把慰问品和补助金交到鞠文秀丈夫手上的时候,这位普通的退休工人紧紧地攥住了朱建东的手,夫妇二人感激地哭了,竟一句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 十年来,每当老同志发生紧急情况,朱建东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老干部的身边。2002年,离休干部黄廷喜在大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时,心脏病突发,他第一个赶去把黄老送到医院,为老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病情缓解后,黄老眼含热泪拉住朱建东的手:“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退休干部杜莲凤到北京做肿瘤手术,他连夜赶到北京,和她的家人一样守候在手术室外,把组织的关心和温暖送到千里之外的病床前。2008年,远在美国的老同志苏先功回国省亲,听说大连的发展变化很大,想要回到中心再看看,朱建东帮助老人查找联系人、接洽联络、安排参观行程,当这位离家近30年的老人重归故土、再遇故友的时候,感慨地落下泪来。 一心想着老干部,一切为了老干部,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风雪凛冽的寒冬,只要老同志有需要,朱建东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为老同志送去真心的关爱、真情的祝福和真诚的服务。 真情服务每一位老同志,直到送他们最后一程 朱建东说:“每一次接近死亡,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次生命的洗礼。” 曾与朱建东共事的原工会主席孙尔昭, 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就这么悄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此后的几天里,朱建东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直到有一天,朱建东梦到了他。梦里的孙尔昭还是得病前的音容相貌,他微笑着对朱建东说,我过的很好,就是想来看看你。“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久了,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他们已经离开,我也会时常梦到。” 2010年,95岁高龄的老领导赵明和去世。此前赵老一年7次入院中,朱建东前去医院看望了十几次。朱建东亲情般的关爱,一次次感动着赵老和他的家人。老八路陈德耀在2010年春节前夕病故,朱建东一边走访老同志,一边安排陈老的后事,他不顾个人的疲惫和辛苦,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安排好这位老功臣的身后之事。老领导万邦和病重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追悼会告别时他一直协助家属到把老先生的骨灰安放好后才离开。 在老同志的最后一程,朱建东总是像老同志的亲人一样,尽心尽力为逝者做好最后的服务。每当有老同志去世,朱建东一定会当天赶到现场,了解老同志家中的情况,并为老同志葬礼的相关事宜四处奔走。出殡时的用车、告别大厅的安排、领导同事的接洽、花圈和祭品的摆设,每一个事项的落实朱建东都尽力帮助家属安排。即使是元旦、春节期间的葬礼,朱建东也会在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赶到殡仪馆,看着化妆师给老同志化妆、换衣服,协助安排告别仪式,帮着火化工一起推遗体,直到焚烧完花圈和祭品,将骨灰盒存放妥当后,他才肯离开。 朱建东心里清楚,从事老干部工作,就必然会比别人更多地面对死亡。之所以说是一种净化、一次洗礼,是因为在直面生命的脆弱时,会让人更加明白,很多人孜孜追逐的名誉、金钱、地位,在生命被抽离时都将化为乌有,烟消云散。与其生前追名逐利,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如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地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样活得才真正有价值。每回想到这里,朱建东就觉得为老干部做好服务,即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心里才觉得好受些。 面对父母,他很愧疚 当谈及父母的时候,朱建东的眼圈红了,须臾便落下泪来。 2005年,远在山东的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的身体不太好,如果不忙的话就回来看看吧。当时的朱建东并没有想太多,但弟弟言辞恳切,朱建东只好一边交托手上的工作,一边向领导请假。就在他安排工作的时候,弟弟的电话又来了——父亲走了。 大连到烟台的船票已经没有了,朱建东连夜乘飞机经北京到济南,半夜时分再在济南机场打车,于凌晨赶到家中。可即使这样日夜兼程,与父亲最后的相见,终究是错过了。父亲住院时没有在身边照顾,父亲离开时也没有见上一面,成为了朱建东一直以来的心病。 每年中秋团圆的时候,朱建东在单位都是把月饼送到每一位老干部的家中或住院的病床前。但送给远在故乡母亲的月饼只能通过邮政快递送到老妈的家中。朱建东说:“我在邮局寄月饼的时候,有人笑话我,‘现在哪还买不到月饼啊?’我说你不明白,儿子送的月饼好吃。”其实,这也是他对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愧疚心情的一种表达。只有寄一盒月饼,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岳父患有脑血栓12年,特别是近几年已卧床不起。朱建东也只是在周末,回岳父家陪老人聊聊家常,帮老人家洗个澡,买点菜。这并不是他不愿意去多照顾自家的老人,而是他把单位离退休老同志的事装在心里,把大家的事当成了分内的事,当成了“家里”的事。有时岳父病情严重住院需要陪护,他都和家里人说,我的事太多,你们别给我多排班,我没时间。在单位老同志的事和家里老人的事有冲突时,他往往都是先公后私,只能在业余时间再积极加倍地弥补对家人照顾不周的遗憾。他的工作之所以能得到单位老同志的认可和赞许,这也和他的家人给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朱建东从事老干部工作以来,对单位的老干部照顾是深怀感恩,热情服务。而他对老八路父亲和老解放岳父的照顾,却没有完美地尽到一个为人子、为人婿的责任。父母远在山东,他不能守在身边尽一份孝道,有情可原;即便是住在同一城市的岳父母他也没有照顾得十分周全。每每提到这些在他心中都有一种隐隐的痛。这也许就是老话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吧。 十年来,朱建东本着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的“四多”工作原则,使监测中心的离退休工作做到了形式上有创新,内容上更丰富,促进了离退休队伍的稳定与和谐,他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爱心温暖夕阳,为中心的240多名老同志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