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参谋 好班长 老同志的贴心人 ——记江西省萍乡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张焕英

2016-12-30 14:2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554| 评论: 0


  张焕英,1992年8月任萍乡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2002年8月任局长。她尊敬老同志,热爱老干部工作,在领导面前,她是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的好参谋;在班子里,她是以身作则、勤奋敬业的好班长;在老同志眼里,她是和蔼可亲、耐心细心为老同志服务的贴心人。

  一、积极进取,当好参谋
  张焕英认为,老干部局是市委开展老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既要为老同志解难,又要为市领导分忧。老干部局的负责人,就是市领导在老干部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她勤于汇报,经常向领导汇报上级的老干部工作部署和要求,汇报老同志的影响和现实作用,汇报老干部工作情况和效果,也汇报老干部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但她不是把困难和问题推给领导,而是既把问题的相关背景、原因等讲得清清楚楚,又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给领导。她考虑这些问题不仅是从老干部工作出发,而是站在全市工作大局高度,使老干部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促进中心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市属国有企业纷纷改制。由于相关法规滞后,一些企业的改制方案没有将企业老干部今后的管理、服务、安置工作考虑进去。张焕英感到,这一疏漏,将会严重影响老干部的待遇落实,影响老干部队伍的稳定,进而妨碍改革的顺利进行。作为当时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她带着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改制的企业 ,了解改制的具体情况,宣传党的老干部政策。回来后,综合全市情况,她提出了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妥善安置的老干部的具体意见,向市领导汇报,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促成了全市企业改制工作政策规定的进一步完善,使企业改制后老干部有人管、基本待遇有经费保障。1997年,正当全市企业改制工作进入高峰期,一些职工思想转不过弯,要上街闹事,有人到企业老干部家中串联。这一情况反映到市局,张焕英敏锐地意识到,老同志的影响大,要是参与了,事态将会迅速蔓延,她和其他局领导一起连夜找到一些政治觉悟高、有威望的企业老干部,请他们出来做正面工作。结果,老干部中没有任何人支持和参与这一上街事件。2004年,省委老干部局决定举办一个全省老干部文艺汇演,张焕英得到这一消息后,向市委领导汇报自己的想法:这一活动是全省各地有影响的老同志参加,如果由萍乡来承办,可以充分展示萍乡这些年改革开放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达到宣传萍乡、提高萍乡知名度的效果。她的想法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她又向省局领导汇报自己的设想和市委的重视情况,争取到了这一活动的承办权。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过问和参与、市委副书记亲自担任筹备组长、相关的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这一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全省各地的400多名老同志相聚在萍乡,受到高规格接待,生活愉快、演出成功,对萍乡留下美好的印象。回去后,一段很长的时间仍在夸赞萍乡。由于反响很好,这次汇演节目不久后再次在省城演出,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善谋实干,当好班长
  萍乡市委老干部局有工作人员30多人。这些年,张焕英带着这支队伍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每年举办一次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读书班;每季度组织一次地级干部视察;每年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重大活动组织老同志参加、重要情况向老同志通报、为满“十”老同志登门祝寿、探望生病老干部;开展“达标创优”、“争创红旗支部、永葆党员本色”活动,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聘请老干部担任老干部工作联络员、通讯员;组建老干部艺术团、时装队、报告团;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等等,使全市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认真落实,老干部“两费”没有拖欠,老干部队伍一直稳定,老干部精神生活丰富,老干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关工委”工作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先进,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被拍成专题片在江西卫视播出。
  张焕英是以什么来凝聚这支队伍的人心、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萍乡市委老干部局的同志说,是以她的人格魅力。第一,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她不以权谋私,不动公车办私事,不用公款高消费,不在单位报销私人费用,不收任何与工作有关的礼物,不浪费单位的财力物力,以至市领导都说,张焕英这人靠得住,不会乱花钱,老干部工作这点钱,我们给得放心。在工作中,她不当甩手掌柜,事事带头干,哪怕是会议前装文件袋,她也到场与同志们有说有笑一起干。第二,她以诚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局班子民主气氛很浓,班子成员间有经常互相交心通气的习惯。开展每项工作前,她总是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她也谈个人意见 ,然后集中起来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第三,她敢于承担责任。她说,有成绩是大家的,出了问题首先是我这个负责人的责任,我会承担。有一次,召开老干部工作表彰会颁奖时,会议主持人没有宣布领奖人依次领奖顺序,弄得有个老同志上台没领到奖,一时很尴尬。事后的总结会上,张焕英诚恳地说,这只怪我考虑不周到,工作不细,这个责任由我负。她这一说,相关人员很受感动,后来找机会向这位老同志道歉,老同志很满意。第四,她非常关心人,帮助他人时不遗余力。她给局里的每个工作人员积极创造成长的条件,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锻炼才干。她善于抓住时机,积极向组织推荐人才,近三年里,局机关每年提拔一个副县级干部。她不仅关心下属的成长,也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下属单位有位同志的子女大学毕业一年多仍未就业,本单位又无法安排,张焕英一直把这事挂在心上,到每个单位谈完工作后,总是问是否需要进人,开人才招聘会,她每次都要去看一看,帮着推荐这位大学生。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家事业单位答应接收,把这位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尽职尽责,当好服务员
  张焕英对老同志的感情很深。她喜欢与老同志相处,一年的时间大部分用于走访看望老干部,走遍了所有离休干部、老红军及遗孀的家,抗战老干部及遗孀以及地级老同志等重点对象,每年要走上三到五次。有的老同志长年瘫痪在床,气味难闻,可她一点不嫌脏,总是要拉着老同志的手说上一阵子心里话。老红军李国元患脑血栓,意识模糊,口齿不清,瘫痪在床近十年。张焕英每个月都去看他,有时一个月去多次,帮他请医生、送药品、推轮椅等。别人听不懂他说什么,唯独张焕英能听懂。他去世时,张焕英一直守在床前,为他送终。老同志的每件事,都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事,她都会全力以赴去办;老同志的每一个困难,都让她心急如焚,她总是千方百计去解决。2005年,有几个企业退休老干部向她反映,计划经济后期,萍乡有一批市属一、二档企业,为配备干部,市委将一些机关干部调到这些企业担任负责人,明确一档企业的正副职为正副县级干部 ,二档企业的正职为副县级干部。企业改制后,他们什么级别也不是了,退休费比机关退休干部差了一大截,医疗保险也没有办,生活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张焕英带着工作人员深入到每个相关企业和老同志家中,摸清情况,再与企业主管部门、经贸部门、财政部门反复协商,仔细测算,提出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得到市委、市政府认可,决定保留他们的政治待遇,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重点解决他们的医保问题,剩下的钱以走访慰问的形式给予生活补助。这些老同志非常感激,说:“本来以为这事困难大,没多大希望,没想到张局长这么执著,组织上也的确没有忘记我们,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她对老干部的一片热心、忠心、诚心得到了老同志的信任和认可。老干部待遇方面的问题,老同志一找到她,她就会认真解决,老同志有什么事非常乐意找她。调解家庭纠纷,再婚介绍等职责之外的事,老同志也喜欢找她。她从来不考虑什么分内分外,只要老同志有所求,她就会尽心尽力去做。老红军龙德家住农村,政策规定的待遇都到位了,但他家建了新房后,还缺少家具。张焕英知道后,主动找到萍乡博昌家具城的老板和安源国税分局的负责人,请求帮助。这俩人被她的真诚所打动,专程给龙德送去沙发、彩电、洗衣机、全套床上用品、棉衣等万余元物资。市食品公司离休干部靳启贞,以前与领养的儿子闹矛盾,告诉张焕英,她立刻上门调解。好上一段时间,不久又闹开了,靳老又请张焕英来调解,这样反反复复,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靳老对张焕英说,真是不好意思,这几年让你为我家的事操透了心,以后我再也不来麻烦你了。靳老的话是这么说,可张焕英并没有停止对靳老的关心和帮助。当她了解到靳老后来一个人住时,她经常抽时间给靳老拉家常解闷,靳老腿脚不方便,张焕英就与市残联联系,送上一辆轮椅车,又给靳老请了个诚实肯干的保姆。靳老逢人就夸,“张焕英比我自己的女儿还亲,她真是我们老同志的贴心小棉袄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