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委老干部局在地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攻难克坚抓实效,为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先后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标兵老干部之家”。 一、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大兴务实之风 一是强力推进“三个机制”的健全完善。目前,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都已纳入市级养老保险统筹,19项统筹外项目已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确保了离休干部离休费按月足额发放,没有拖欠。在医药费保障机制方面,制定了《伊春市离休干部医疗管理暂行办法》、《参加市级医疗统筹离休干部医疗结算暂行办法》,建立了医疗保障金、住院公款垫付、老干部药费支出在本单位公示、在医院建立老干部医疗绿色通道、奖励节约等制度。同时,指导各基层单位将医统标准由人年均3000元提高到了5000元,超出医统标准部分,同级财政负责兜底。财政支持机制方面,从2001年起,在全市建立了市、区两级财政支持机制,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等各项经费等都已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区、两级财政在支付离休干部医统基金标准数内的基础上,每年追补超支部分1000余万元,仅市财政每年就追补600余万元。 二是急事急办。1999年以前拖欠老干部“两费”1500余万元,直接影响了老干部的正常生活。他们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专门组成清欠小组,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两费”清欠任务。2004年,他们针对部分特困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难以保证的实际,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查。市政府决定将8户特困企业陈欠215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240万元,一次性由市财政解决,并将这部分老干部的“两费”纳入市级统筹,统筹金由市财政解决。近几年来,全市由市财政出资纳入市级“两费”统筹的特困企业离休干部达570人。2005年11月以来,他们对29户改制、破产企业的371名离休干部逐单位、逐人、逐问题研究落实措施,确定了离休干部归属单位,落实了资金渠道,每年分别从市财政、区财政和企业落实资金近100余万元,确保了这部分老干部有单位负责、有专人管理、所需经费有保证,待遇得到落实。 三是完善制度,政治待遇落实到位。坚持阅读文件制度。各单位都为老干部配发了一套主干线文件,对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工作人员坚持送文件精神上门。坚持情况通报制度。每年由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为老干部通报情况,仅2005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向老干部通报情况78次。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在重大节日期间和老干部生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各级领导带着慰问金或慰问品到老干部家中走访看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全市走访看望老干部投入经费30余万元。坚持联系老干部制度。全市有360位在职领导与老干部结成了对子,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帮助排忧解难,每年做好事、办实事1000件。坚持组织参观考察制度。市政府连续七年每年拨专款25万元组织副市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到外省、市参观考察。老同志撰写了一批有分量的考察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坚持订阅报刊和学习资料制度。争取各级财政每年投入145万元为老干部个人订阅一报二刊。坚持评比表彰制度。从2002年开始,在连续举办两届“十佳老干部”评选活动后,2005年在全市老干部中开展了先进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先进老干部评选活动。坚持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先后四次组织全市老干部开展了各方面知识竞赛活动,在伊春广播电视报开辟了《夕阳红》专版,登载老同志创作的小说、诗歌、学习体会、书法绘画等作品,为老干部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完善设施,优质服务,大兴“建家”之风 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把开展创建老干部之家活动作为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有效载体。一是场所建设步入新高。2001年,市政府投资530万元,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建造了一座5000平方米高标准活动中心,购置了先进的设施设备。近四年来,新建活动场所9处,对简陋的活动场所普遍进行了改建或扩建,辟建室外健身园、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所16处,更新设施设备,四年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全市有16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已进入省、市“建家”先进行列。二是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直活动中心修订完善规章制度33项,建立各种簿册10套;科学地制定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做到了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规章,管理规范,工作秩序井然;投资50万元购置了汽车、摄像机、照相机、微机、音响、电视机、桌椅等新型设备,建立了自动化办公局域网。逐步加大美化绿化力度,指导各级活动中心(室)在庭院修建花池,栽树养花,每个房间种植各种花卉4盆以上,实现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市直活动中心提出了“三不让”承诺,即“不让老干部因见到我而受到冷落,不让老干部的事在我这里耽误,不让因我的过错而影响部门形象”,深入开展了“一张笑脸面对老干部,一句问候亲近老干部,一把椅子礼让老干部,一杯热茶温暖老干部,一个满意答复慰藉老干部”的“五个一”活动。在开展为老干部送温暖、一助一结对子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老干部传达文件精神、送报刊、谈心唠嗑、寻医买药、洗衣理发、修剪指甲、充灌液化气、购物买菜、打扫家庭卫生等;对患病的到床前探视,帮助寻医问药,端水送饭;对病故的,忙前忙后,张罗料理后事;老干部用车,随叫随到,不分早晚。局机关有23名工作人员与老干部结成了一助一对子,每月至少一次登门看望,半月进行一次电话联系。三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指导各级活动中心(室)开展了每周学唱一首歌活动,活跃了老同志的文化生活。市直活动中心等基层活动室普遍成立了老干部艺术团或合唱团,老同志们用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到街头广场、社区或重要庆典现场进行演出。每年全市组织大型活动120次,仅市直活动中心2005年就组织大中型活动19次,参加老干部3000余人次。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中,市直活动中心成功地组织了报告会、图片展、文艺巡回演出等。四是老年大学成果丰厚。开设13门课程,组织老同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习先进理念,已成为老同志终身学习的课堂。建校20年来,已毕业学员3000余人,有70多人的书画作品分别被列入《中国名人书画大辞典》、《中国老年书画大全辞典》、《冰雪情中外华人书画大辞典》。校艺术团在参加全国首届大都市中老年合唱邀请赛获得金奖,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等。 三、围绕大局,找准定位,大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风 全市建立老干部发挥作用的组织123个,有组织地发挥作用800多人,占有行为能力的老干部人数70%以上。一是组织老干部发挥智囊作用。近两年来组织老干部参加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召开的座谈会310次,老干部提出意见、建议600多条,其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林权制度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市政建设、革命老区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大部分被各级党委和政府采纳。组织伊开委的老同志们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仅2005年就撰写发表调研文章33篇;编辑出版了25万字的《小兴安岭抗日斗争简介》一书;勘察确定抗联遗址35处;向上争取老区扶贫开发项目到位资金235万元。二是组织老干部发挥对青少年的帮教作用。配合“关工委”组织700余名老干部担任“十大员”,每年向青少年作传统报告和荣辱观教育报告会30余场次。三是组织老干部发挥监督作用。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干部使用、廉洁从政、工作作风等情况明察暗访,对加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