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俞克顺是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二处处长,1986年从部队转业后,20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服务,还是服务”这一工作理念,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从思想关怀等精神层面着手,从生活照顾等日常小事做起,热忱细心地服务老干部,把自己的美好年华献给了老干部工作事业,成为离退休干部的“健康顾问”和值得信赖的人。 在服务中彰显党员风采 在服务老干部的过程中,俞克顺深刻体会到:老干部工作部门既然称作老干部之“家”,其工作人员就必须搞好这个“家”,让老干部体会到“家”的温暖。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逐渐摸索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四心”:工作热心、办事诚心、服务耐心、解决问题尽心。他认为,老干部工作者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情,才能与老同志彼此建立起真挚情谊,从而做好老干部工作。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最爱听老同志的唠叨”是他干好工作的一个窍门,只有通过耐心地听老同志的“唠叨”,才能真正了解老同志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每次到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传阅文件,他都坚持与老同志讨论交流,并认真分析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老同志的心声。多年来,他就是在老同志的“唠叨”声中,做好几百名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老干部的心理慰藉和思想工作,并赢得老同志赞誉的。 老同志王双梅膝下无儿女,年高体弱又多病,而且没有自己的住房,俞克顺为此多次找相关部门反映协调,为老同志争取到住房后,又帮着装修、置办生活用品。他的真心不但感动了王老,更得到王老的充分信任,王老的银行卡也交由他代取现金。老同志华志群病危时,俞克顺第一个赶到病床前,握着华老的手做临终关怀。当华老去世时,他亲自帮助华老穿寿衣,为华老做了最后一程的关怀。许多老同志动情地说:老同志的子女们没做到的事情,俞处长做到了,这一点太难能可贵了。 有位老同志在老伴去世后,常与子女发生矛盾,俞克顺多次到家中进行调解;有老同志夫妻吵架、再婚后出现问题、涉及遗产分配时,他就依据法规政策做老同志及其子女的思想工作,妥善化解家庭矛盾。部里每次向老同志发放苹果、大米等慰问物品时,他总是不顾自己体质状况,始终和处里同志一起手提肩扛,为老同志送到家里,让老同志十分感动。为给特困老干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他多次到社区和老同志家中调研,建立帮扶机制,与社区服务站联合实施空巢援助计划,推荐服务质量好、有信誉的家政服务公司,让许多特困老干部享受到社区“四就近”服务。同时,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部里所有70岁以上的老同志免费安装“999”呼救器。 时刻惦念老同志健康 出门背药箱,身边常备听诊器和老年人常用药品,是俞克顺的日常习惯。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老同志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老同志都亲切地称呼俞克顺为“俞大夫”。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对老同志身体的诊疗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每次老同志支部活动、上门报销医疗费用甚至是与老同志不经意的一次谈心,都是他的“义诊时间”。一次,他参加部老干部支部学习活动,其中有位老同志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他娴熟地打开药箱,取出速效救心丸,亲自帮老同志服下,病情好转后,又打车亲自把这位老同志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之后又送老同志回家,待老同志身体状况正常后才离去。 除了应对上述突发事件,俞克顺坚持把诊疗工作细化到工作的每一处,始终把老同志的身体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他常说医院里看病的人多,医生无法给老同志们作更多的答疑,容易给老同志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这同样影响健康。为了让老同志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每次报销药费时,除了认真核对药费外,他更关心老同志的病情、处方,看医生开的方子是否对症下药,并给老同志作详细解释。为让老同志掌握科学预防疾病的方法,他克服无场地、无经费的困难,亲自讲课或者想办法邀请有关专家,专门为老同志举办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受到老同志欢迎。根据常年积累的经验,他悉心总结,重点讲解衰老、高血压急症、脑卒中、冠心病、心梗、老年糖尿病和骨关节疾病等。老同志们说:“俞大夫讲的课,跟我们的健康结合得比较紧,非常实用。”在非典、禽流感肆虐时,俞克顺及时举办了健康大课堂讲座,在《离退休干部之友》杂志开辟健康专栏,特别强调了科学、冷静、积极对待这些疾病的观点,给老同志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近几年,城市空巢家庭、养老方式、养生及保健等新情况、新问题逐渐增多,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在街上晕倒或迷路是经常的事。俞克顺调研后设计制作了一个老同志携行包,里面有联系卡、药盒等物品,联系卡上印有老同志本人详细信息、用药禁忌等,深受老同志喜爱,先后有10多个部委借鉴效仿。为纾解老同志孤独、感伤等心理问题,他重视做好心理慰藉工作,先后帮助30多名老同志消除心理阴影。为依托社会资源来满足部分老干部异地健康休养需求,他先后5次到杭州、海南等地调研,经部领导批准后,选择杭州海勤疗养院作为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健康休养基地,深受老同志欢迎。 随着俞克顺对老同志身体与心理状况的关心和了解,许多老同志对他有了依赖心理,不管大病小病能不去医院就尽量不去,有了病先找“俞大夫”。面对这些老干部,俞克顺非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唠叨”,细心地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疾病症状,从不轻易打断,然后在“唠家常”中给他们提出治疗建议。再次遇到他“倾听”过的老同志时,他都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询问病情和治疗进展情况。相处时间长了,他义务为老同志量血压和提供疾病预防咨询、心理咨询等便成了家常便饭。 多年来,他坚持做到走访巡诊经常化,先后上门为老同志巡诊7000余人次,祝寿、住院看望、走访慰问3500多人次,电话心理辅导2300多人次,与处里的同志一起上门代报医药费870余万元。 甘做人梯搞好传帮带 多年来,俞克顺以做好老干部工作为己任,围绕健全服务老干部的制度和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合老干部工作特点的服务管理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和培养年轻同志,搞好传帮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针对局里新调入同志对老干部服务工作缺少经验的问题,俞克顺从培养年轻同志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入手,点滴帮带,特别是对一些棘手问题,他手把手地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他结合实际工作,向新同志传授经验,教会他们如何做到“三勤”(眼勤、脚勤、嘴勤)、“三快”(发现问题快、反映问题快、解决问题快)、“四常”(常走、常访、常听、常看)和“五清楚”(清楚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主要困难、爱好专长),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从而切实提升了部门服务水平和干部工作素质。比如,2010年,有一位老同志写信反映自己居住环境差、子女失业要补助等问题,俞克顺骑自行车亲自到老同志家中,认真了解情况,依据政策耐心做思想工作,直到老同志满意。同时,他注重总结经验,把注意事项、政策规定、处理方法传授给年轻同志。再比如,每一次组织老同志健康休养,他都带着处里的同志,总是最后睡、最早起,认真摸索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规律,从细微之处做好服务工作,让同事们十分佩服。 20多年来,俞克顺就是这样始终坚持尊老为师、敬老为宾、待老为友,为老同志办实事、解难事,想老干部之所想,急老干部之所急,做老干部的贴心人,为老干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老干部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出色,他连续四年被民政部评为优秀公务员、两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2011年7月1日,他被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