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洒向敬老路 ——记云南农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傅再军

2016-12-30 13:47|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847| 评论: 0

他以勤政务实的作风,耐心细致地与离退休干部打交道,展示出来的品格,印证着他的忠诚;他以敬业奉献的精神,始终把离退休老干部当作亲人,体现出来的真爱,展示着他的孝心;他以忠实勤恳的态度,坚持为离退休老干部谋利益,塑造出来的形象,诠释着他的奉献。他,云南农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党总支书记傅再军。

用真心、动真情,甘当离退休干部的勤务兵

欣然换岗,勇挑重担。20014月,年仅34岁的傅再军刚刚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云南农大动科院党总支副书记,正值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蒸蒸日上之时,欣然服从安排,担负起了离退休干部管理和离退休干部党务工作的重任。面对一个工作难做,大多数人都不愿去的部门,他没有退缩,一干就是10年,把农大离退休干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连年考评名列前茅,成为了云南省高校中从事老干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轻的老干部工作者。

转换角色,真情敬老。接手老干工作后他告诉自己:“老干工作就是做好离退休同志的勤务兵。”为了把这个勤务兵干好,他怀着对老同志的深厚感情,精心干好老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他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处处把离退休老同志当作自己的亲人。不论白天晚上,只要接到老同志生病、去世的消息,他都首先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好有关事情。老同志生病住院,他亲自去看望,即使是节假日,他也有事必到。医院、殡仪馆是他常去的地方,深夜还常常在医院看望病人。

200612月的一天深夜,昆明下着大雪,傅再军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位退休教师的子女从云大医院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正在抢救。他立即翻身起床,驾车赶往医院,结果发现那位老教师正打着吊针,子女已经回家。询问才知道那位老教师病后体弱,感到太孤独就打电话给他。傅再军听后不但没有责怪,还耐心地安慰他,并陪他打完吊针后才离开医院回家。

退休教师覃仁祥,20多年前退休后,返回老家贵州省铜仁市桐木亭桃寨,从未返回过学校。20097月,傅再军亲自带领工作人员驾车1200多公里赶到他家,带去慰问品、慰问金和学校的温暖与问候。看到不远千里前来慰问的同志,覃仁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样的,元谋县的罗盛国、寻甸县的马加泽、患精神病回上海老家居住的周建民等许多异地安置的离退休同志,他都亲自上门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问寒问暖,把学校的问候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20088月,退休工人戴亭荣晚12点突然在家去世,家里只有刚买好车票准备到省外上大学的17岁女儿、长期生病的妻子和80多岁年迈的老岳母。接到电话后,他马上起床赶到逝者家里,亲自将遗体从里屋抬出,送到灵车上,并全程参与办理后事,协调资助其女儿按时报到入学。

20104月,校内一位独居的老人,在一个雨夜自寻短见,吊死在自家门后,样子十分可怕,许多人都不敢进屋。傅再军接电话及时赶到,进家看望后,立即与公安局刑侦队取得联系并配合刑警做完现场勘察,直至深夜把遗体运走。并又亲自为老人办理丧事。像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他常说:离退休教职工为党和人民工作一辈子,丧事我们每年要办很多次,但对于某个老同志来说永远只有一次,我们都要当亲人一样来办,才对得起逝者,对得起家属。

74岁的孤寡老人谢宇被人骗到北京昌平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被当地派出所收容,他亲自赶到北京,历尽艰辛将其接回昆明。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傅再军10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地为老同志服务,将这些琐事化为了离退休同志们满意的微笑和赞许。

积极创新、树立品牌,实现老干部工作新跨越

管理创新,成效显著。他积极开拓,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从组织、制度、工作方法上紧密结合离退休工作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团结和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关心老同志、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校离退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离退休工作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服务到位、待遇落实、老人满意、领导放心、队伍安心、上级肯定。他所带领的团队也连续10年在全省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前茅,评为优秀;个人也先后荣获全省德育先进个人、老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伍达观奖、红云红河奖、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方法创新,群众满意。在离退休处工作,需要处理老同志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越级上访的群体性大事。做工作,既要有原则,又要有灵活,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大量的疏导、解释工作,化解了多起矛盾和纠纷。为给老同志提供方便,他要求工作人员把学校发放的各种津贴、费用亲自送到老同志手中,帮助离休干部报销医药费,对手脚不便的还要送上家门。他把自己的手机电话号码发给每位离退休老同志,随呼随到。刘家营小区的老同志年事已高,离校太远,阅文不便,他到省委老干局请示,经校长、书记批准,每月定时专车专人送机要文件上门给老同志们阅读。他多方协调,解决了老同志们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联系群众,创出品牌。在他的组织协调下,现在广大离退休党员、教职员工遇到困难、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离退休处和党总支。总支各支部自觉担负起了联系群众、反映问题,关心老同志的任务。每次党总支会议都要将听取收集到的意见及时研究解决,并及时把上级的文件、会议精神传达到群众中。在党总支的指导下,各支部经常开展慰问困难党员、职工,看望生病老同志的活动。老年组织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和老年组织负责人研究后向校党委提出开展的“五个工程”活动,创出的“五大品牌”,得到了学校党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充分起到了联系群众、关心党员、关心困难职工的作用,为维护校园稳定,支持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章立制、加强基础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云南农大地处昆明远郊,离退休老同志多,驻地较为分散,管理不便。针对这一特点,他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提出了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基础建设,实现老干工作管理模式再创新的工作思路。

加强组织建设,设立活动场所。根据农大老同志驻地分散的特点,按驻地相对集中的原则,建立了12个老干部党支部,并租借房屋作为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开展活动。

狠抓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针对离退休老同志居住分散、流动大、支部班子稳定性差、信息不灵、困难党员群众多的特点,先后建立了《离退休总支(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独居老人管理办法》、《离退休老同志看望慰问制度》、《离退休老同志信息通报制度》、《离退休党总支委员增补办法》等20多项规章制度,促进了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工作和离退休处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收集离退休人员信息,建设老干工作信息库。为使老干工作底子清、思路明,他认真抓好离退休干部信息库的建设,及时更新了离休干部和地厅级退休干部的信息资料库,还建立了退休人员、孤寡老人等多个老干工作信息资料库,为学校老干部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决策参考。

勤学习、善思考,在工作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

傅再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注重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老干工作。先后撰写的《针对老年人特点,做好老干工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做好离退休的党建工作》、《做好老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等数十篇论文在多家学报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获奖;主编了《云南省高校离退休工作研究》著作一本;主持云南省教育基金课题《云南高校系统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课题一个。

傅再军在老干工作的平凡岗位上体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他10年来为老同志服务的工作历程,也是他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历程。他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敬老事业,把青春的汗水浇洒在了敬老的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歌,换来了夕阳的真心笑容。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