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他对老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人人无不同声称赞;说起他为老干部所做的点点滴滴,个个都是如数家珍……在他从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32年平凡岁月里,留下了一串串令人钦佩的数字:为老干部出车2.3万余次,行驶90余万公里;先后18次被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次在公务员年度考评中获优秀等次,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他,就是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离退休干部处干部张祖常。 “做老干部工作,就要常怀对老干部的朴素感情”
1979年5月,年仅27岁的张祖常从部队退伍到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分配到老干部工作处。从此,他与老干部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省人民检察院正处于恢复重建之初,人员少、装备差、工作任务重。一个老干部工作处,就只有两个人,加一台接近报废的老式“伏尔加”牌轿车。刚开始几年里,院里的离退休干部不多,工作还算轻松。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都有六七位老同志退下来,事情渐渐多了起来。老干部上医院看病、参加有关会议、活动等都要派车,当司机的张祖常经常是跑了东头跑西头、这边送来那边接,忙得不可开交,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些要好的同事多次劝他:当初干嘛要到老干处,做事不留名,出力不讨好,出了差错还要挨批评,找个机会换个部门得了。每当这个时候,张祖常总是嘿嘿一笑,还是埋头干事。 张祖常出生在鄂西大巴山区,自幼丧父,从小跟着母亲长大。多年的山区艰苦生活和土家族人文风情,培育了他憨厚、耿直、挚诚、孝义的性格。进机关工作后,每当看到老领导、老前辈为检察机关的恢复重建、为检察事业的振兴发展而不辞辛劳、忘我工作时候,他在脑海里暗暗地想,这些老领导、老同志在战争年代为人民打江山,和平时期为共和国大厦挥汗水,他们付出得实在是太多了,等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是多么需要得到关爱呀!从那时起,“让他们安享晚年是我们的责任,为他们服好务就是一个事业、一份贡献”的意念,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一直伴随着他。 1991年初,湖北省省直机关进行编制调整,同张祖常一起招录的工人转为了国家干部。当院领导找到他征求工作调整意见时,他只是说了一句:“我愿意继续留在老干处工作。”淡淡的言语中流露出他对老干部的一片真情。 今年88岁高龄的刘民杰是一位抗战时期的老干部,从50年代起就同丈夫一道在省人民检察院工作,为检察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丈夫去世后,由于子女工作忙,经常无法照料老人的生活,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张祖常跑前跑后。1992年初,刘民杰不幸患上乳腺癌,需要住院治疗。这下,张祖常跑得更是勤了。每次老人做化疗和各种检查,都是他在身边搀扶着进出病房和治疗室;每次老人身体有不适症状,都是他呼叫医生、护士及时处理;每次老人因消化不良而呕吐食物,都是他亲手擦干净,再找人换洗衣被……所有这些他都不厌其烦、任劳任怨。一次,一名女护士对老人说:“您这儿子真孝顺,对您的照顾真是体贴入微。”老人满面微笑,自豪地说道:“他呀,是我们检察院老干部处的干部,是我的乖干儿子。”听到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感动。 张祖常就是这样,满怀着对老干部无比崇敬的朴素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追求,默默奉献,支撑着老干部工作的一片天。 “为老干部服务,就要处处让老干部感到温暖”
在常人看来,老干部的事情既有思想上的问题,又有生活上的困难;既有工作不周引发的意见,又有家庭内部产生的矛盾,工作难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中不要自己找事,自寻烦恼。可张祖常不这么想,他常说:老干部工作琐碎烦杂,只要我们对老干部讲真情、付爱心,常思老干部之想,常帮老干部之需,常解老干部之难,就能让老干部处处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为了便于做好工作,张祖常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一个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都要在第一时间到老干部家里问长问短,从老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到子孙工作学习情况、家庭关系等,都要弄个清清白白。如今,全院健在的124名离退休干部情况,他个个了如指掌。 在为老干部服务的过程中,张祖常总是把每一项工作都想细、做实。接送老干部办事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时,他首先站在车门边搀扶年高体弱的上下车;陪老干部到医院就诊时,他争着排队挂号、缴费,领取药品和检查报告单;老同志来机关办事找不到人时,他主动询问具体事项,办妥后送到老干部家中;老干部家中发生纠纷时,他找上门去做化解矛盾工作;老干部去世后,他及时协助家人料理后事…… 离休干部彭建中身患高血压病,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加之住在五楼,家中换煤气罐成了一件挠头事。张祖常听说后,主动承担了这份“差事”,每月按时上门扛上扛下帮助换煤气,每次都是安装好后才离开。从1985年开始,直到1999年彭老搬住新居,这一“扛”就是14年。 老干部高相忠为了离休后生活有人照应,让儿子一家搬来同住。但由于儿媳工作单位远,经常早出晚归,家务活做得少,老人嘴上经常唠叨。时间长了,儿媳心觉委屈,闹着要回娘家住。张祖常在同老人闲聊时得知这事后,一方面开导老人多体谅儿媳的工作压力和辛苦,不要把对儿媳的意见总挂在嘴边上;另一方面劝说儿媳要换位思考,经常询问老人想吃什么,闲暇时多陪老人说说话。不久,老人和儿媳的关系融合了,儿媳再也不提回娘家住的事了。 检察院的离退休老干部大多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机关修建的宿舍里。当时由于资金短缺,9层高的楼房没有安装电梯。近些年来,随着老干部的年事增高、体质减弱,一些住在高层的老同志上下楼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方便老同志的出行,2011年8月院机关决定为这几栋楼房改装电梯。可是,改建方案出台后,有几位老同志觉得不合心意,便游说一位老领导去找院领导反映,要求更改方案。张祖常得知后,马上去了老领导家里,一边汇报这些年院领导和机关为老干部办的大量好事实事和这次改建方案的论证、确定经过,一边称赞老领导多年来支持院领导和机关的工作,德高望众,受到机关同志敬佩,劝说老领导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要撑头出面给领导和机关出难题。听了他的一席话,老领导主动放弃了去机关找领导的念头。 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张祖常从一个毛头小伙,磨炼成了一名老干部工作的“多面手”,深受领导、同事、老干部的喜爱和好评。一些老同志这样评价他:在车上,他是驾驶员;去医院,他是导医员;外出参观考察,他是服务员;出现矛盾纠纷,他是调解员。在他从事老干部工作的32年岁月里,正是这“双手”,时刻向老干部们抛撒着无限的关爱和温暖。 “当老干部公仆,就要时时把老干部的事放在心头”
熟悉张祖常的人都知道,他对待工作,特别是老干部的事情,始终充满了激情,有一股知道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好的倔强劲头。但对待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却十分严谨,要求严格,有时竟可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我到检察院机关工作几十年了,没学到什么大的本事,但我知道,老干部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们只有把老干部的事时时放在心头,才能当好老干部的“公仆”。 张祖常进院后的几年里,正是单位工作繁忙、家庭困难重重的一段日子。那时,他爱人工作单位离得远,上下班路上得转两次车,花费两个多小时,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做家务,不得不起早贪黑。即使这样,她也不愿向丈夫诉一声苦、叫一声累。1986年夏天,武汉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每天雨下个不停。就在这时,刚满6岁的儿子得了流行性感冒,持续高烧达40度降不下来。几天的辛劳,妻子实在有些吃不消了,忍不住向丈夫说:明天早上能不能开车把我们母子俩送一下?看到妻子渐显消瘦的身躯,张祖常内心里一阵酸楚。可当时院里有3名老干部住院,每天要在相距20余公里的两家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哪里能顾得上家里的事呢?他轻声地对妻子说:早些睡吧,明天我送你们到车站。第二天早上,他撑着雨伞送妻子到车站,看着眼圈红润的妻子上了车后,赶到单位上班。妻子是位开明的女性,她心里明白:在丈夫的心里,老干部的事情放不下呀! 长期的司机工作,张祖常身上落下不少病。2006年单位组织体检时,发现他低压高、腰椎间盘轻度膨出。医生告诫他,不宜开车时间过长,尤其是在感到头脑发胀时,最好不要开车,以防发生问题。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从此每天吃一次降压药、每三天在颈椎和右腿关节拔一次火罐、每周做一次腰部按摩,成了他的“规定动作”。 他,就是这样,32年来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做着平凡的工作。 朝阳无限美,终有夕阳时。当年那名充满朝气、为离退休老干部辛勤服务的青年,如今也快接近退休年龄了。“如果说老干部工作是一片沃土,我愿为了明日的夕阳灿烂,在这片沃土上不断地耕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