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身处平凡却不甘平庸,静思善谋却又热情似火,人情练达依旧清澈如水…… 周庆军就是这种人。他曾下过放,做过工人,当过兵,1988年转业到江西省宜丰县,先后在司法、乡镇、组织部门工作多年。2002年6月,他担任中共宜丰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用真情谱写了一曲敬老之歌。 “怨消了气顺了”
“过去老干部开座谈会都开不好,发言就是提意见、发牢骚,火药味浓,参会领导坐不住;现在不一样了,没意见提啊!”老干部们如是评价近年来宜丰县老干部工作发生的变化。 山区小县宜丰2002年时共有离休干部150多人,退休干部2000多人,当年财政收入仅1亿元。为加快地方发展,县里当时率先推进改革,于是各种矛盾突显,老干部工作也面临老干部“意见多、怨气多、要落实的待遇多”的“三多”局面。周庆军调任老干部局局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四个片区召开了老干部恳谈会,详细了解老干部的所想所需,会上还向老干部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承诺24小时不关机。同时,用一个多月时间逐个走访了100多个重点对象和单位。为节省开支,那段时间,周庆军经常独自挎个包,穿梭于大街小巷拜访老干部,鞋底磨透了,嘴角起泡了,人也被晒得黝黑。走访中一个老干部的掏心话让他坚定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信心:“我们知道有些问题不是凭你一人之力或一时就能解决的,你能这么认真听我们说,我们心里就舒坦了。” 周庆军深知:理顺老干部情绪不仅仅要学会倾听,更关键的是要在工作上及时跟进新形势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上任之初,周庆军提出了几条建议:将半年经济形势通报会规格由一名副县长参加提高到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意见建议征询活动,倾听老干部呼声;将老干部意见建议的解答回复纳入每年迎春茶话会的固定议程,这些都一一被领导采纳。县委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对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发挥老干部作用作了全面明确;之后,在全市首个出台了《宜丰县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实施方案》,解决了离休干部的遗留问题;还创办了全市首家县级老干部党校,组织制定了县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等10多项制度,老干部工作逐步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问需于老”、“问计于老”、“问效于老”的“三问”工作法是周庆军化解老干部怨气的重要一招。他还相应地推出了老干部督导员制度,即以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名义聘请8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老干部工作督导员,每年7月和春节前组织他们到县直单位和乡镇开展督查,老干部工作好坏,不听一把手汇报,就听老干部评价。此举坚持十年来各种矛盾和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同时还催生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邀请职能单位一把手轮流为老干部开展专题讲座、每年组织健康检查和配备保健联系医生、为逢十生日的老干部送蛋糕、探望生病住院的老干部、向全县所有去世老干部送花圈、举办“金婚庆”、“入党庆”……这些举措使老干部们真切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党政组织对老干部的关心关爱。 老干部们心平了,气顺了,工作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缠人成了能人”
在领导干部眼中,周庆军特别“难缠”。“只要是老干部的事,非缠到你办好为止,真‘怕了’他。”这是一个县领导的玩笑话。 就是凭着这股“缠”劲儿,周庆军为老干部“缠”出了一桩桩实事:在全市率先将乡镇退休教师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争取财政每年专拨5万元为离休干部和副县以上退休干部开展健康检查;在全省率先推行老干部学习活动经费由财政代扣划拨至老干部局专项管理的做法;全县1600多万元的老干部津补贴全部纳入财政统发;老年大学5万元办学经费列入预算、编制得到落实;27名一般离休干部的津补贴发放标准提高到副科级……只有周庆军自己才知道为落实这一件件事情跑了多少趟腿,费了多少口舌,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有人问他就不怕讨领导“嫌”吗?周庆军呵呵一笑:“为老干部办事,脸皮厚点没啥!” 一直以来,周庆军就这样倾力解决关系老干部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赢得了老干部的充分信赖,领导口中的“难缠人”在老干部眼里成为能办实在事的“能人”。离休干部田宝清的子女全部下岗,无固定收入,全家人都挤在他狭小的租房中,老人很纠结。周庆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先是为老人的孙子落实了一份固定工作,缓解了老人的经济压力;住廉租房不符合条件,周庆军就把此事作为抗战老干部“特事特办”来考虑,找领导、跑部门,终于让老人住进了新家。田老迁新居后,在家人的陪护下专程来到老干部局,老泪纵横地拉着周庆军的手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其实,田老至今还不知道,那段时间周庆军正患有尿结石血尿一个多月,为这事,他是忍着一阵阵剧烈的胀痛多次找县里主要领导作汇报,又同相关单位进行了反复协商才办成的。 离休老教师傅宴如家住距集镇还有10多里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加之已年过八旬,腿脚不利索,老人每月理发都要儿子从山上背下来,老人于是向周庆军写信表达了想下山居住又苦于没有住房的忧虑。周庆军收到信的当天就拉着文教局分管领导来到老人家里看望老人,当晚又赶到乡里落实老人的房子,乡里的干部说房子要找找再说,周庆军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说:“乡里就这么一个离休干部,特殊照顾吧!”就这样,硬“逼”着乡里当天就腾出了一套房子安置老人。老人搬到镇上后生活很舒心,逢人就说:“我要活上100岁来感谢周局长,感谢党和政府!” “精明人也有‘木讷’时”
熟悉周庆军的人都知道他精明能干,涉及老干部的工作再有困难他都能想方设法办好办实。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周庆军的回答是:“只要把老干部装在心里,办法总会有的!” 老干部活动中心争先创优工作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是近年来老干部工作的重点之一,但达标创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钱从何来,一直是压在周庆军心里的一块大石头。2006年,周庆军瞄准当时县里正在开展老城区改造的机会,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提出了关于拨专款对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进行改造修缮对接拟建城区休闲广场的方案。汇报当天,县委书记就到现场办公,15天内筹措资金50多万元,县里随后又投入200多万元对活动中心周边进行美化改造。修缮完工后的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已达到省验收创建要求。 2009年,为了整合资源,提升老干部作用发挥的层次,周庆军经过深入思考,倡导并组建了老干部促科学发展志愿团,志愿团分设6个分团,有针对性地邀请在群众中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老同志作为志愿团骨干成员,组织和引导老干部深入基层有序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惠民志愿活动,使之成为了全县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崭新载体。这一做法还于当年在全国学习实践活动官方网站刊发。如今,这支队伍依然活跃于社区、乡村,为当地群众开展科技培训、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等,倍受群众欢迎。 不过,“精明”人也有“木讷”时。活动中心在修缮铆顶时,施工方报价每平米为160元,周庆军几经测算,认为每平米60元就可完成,于是据理推翻了施工方预算。当晚,工程老板来到周庆军家送红包,被他当场拒收:“你按我们的价把工程做好了,就是给我送了大礼。”最后,施工方只得认了,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5万多元。还有一次,一位企业离休干部家属在周庆军协调落实了老干部待遇后,送上重礼表谢意,同样被周庆军婉言谢绝:“为老同志办事是我们的本分,哪能要回报!” 10年来,周庆军已记不清为多少去世离退休老干部忙前忙后料理后事,而且每次还自掏腰包送点礼金,细细算来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有人说他太“木讷”,完全可以以单位名义随礼,他只是一笑了之。还有朋友说他“木讷”,在老干部局干了这么多年,经常为老干部的事向领导提要求,却从不为自己的个人问题开一次口,周庆军说:“干得顺心,老干部满意,我也满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周庆军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多次获县市表彰,宜丰老干部局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在全省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会上宜丰老干部局被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连续3年被评为县直优秀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