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县也要让老干部满意 ——记福建省仙游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蔡福添

2016-12-30 11:10|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480| 评论: 0

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濒临湄洲湾,人口超百万,是福建省最大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老干部工作能否让老同志感到满意,仙游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蔡福添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由于财政困难,更因为不少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关门、停产,到2002年仙游县仍有50多位离休干部分散在供销、粮食等改制困难企业中。当时仅1000多元的离休费,许多单位仍不能给予足额发放;有的老同志医药费被拖欠12年无法报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资政策更是无法兑现,只能调空挡。这些仅在档案里出现的“工资”,被老同志戏称为“空调”,一些有情绪的老同志,更把它称作“棺材工资”。他们认为有生之年,也许再也无法享受。在一些公开场合,个别老同志发言激动,矛头直指县委、县政府。2002年上半年,仙游县140多位联名、83位老同志集体到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组织部上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的老干局长职位,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经过深思熟虑,县委选定了蔡福添。

蔡福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上任之初,连续数月,几乎每天都有老同志来上访,有时一天多达13个人。

老同志林鸿钦、严明梅、张明镜,由于企业停产,已连续两年,只领500多元的离休费,医药费根本得不到报销。

每月仅有200元的遗属补助款,陈明哥和蒋凤烟各被欠下2万多元……

兴建于1985年的离休楼,居住15户老同志,由于当年没发给他们土地证、房产证,这些房产的归属问题十分棘手,老同志多年上访,始终得不到解决……

公务费、特需费,一些企事业单位就是拖着不交,每年收归局里不到60%......

“这些待遇,都有文件规定,应该得到落实!”“我不是来当领导的,我是来服务的!”“你们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当这局长也没意义!”他的这种迎难而上的真情告白,温暖了每一位上访的老同志,无疑也给他们服下一粒粒定心丸。

当好参谋,主动介入

“社乡是我们县的一个边远偏僻乡镇,乡供销社仅有一两间破房子,即使卖掉,也付不起3位老同志的离休费、医疗费,我们县这么多企业离休干部和遗属,大多都分散在供销社、粮站等基层单位,财政如果不能给予全力支持,老同志的‘两费’问题肯定得不到解决;得不到解决,问题就大了……

面对县领导,他以参谋的角色,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用最生动的语言、最翔实的数据,怀着对老干部深厚的感情,阐述了财政支持的重要性,想方设法让县领导支持他提出的方案。有一次,为了维护事关老干部切身利益的一项政策,他不厌其烦向县领导游说,建议从政治效应和社会安定出发批准这个方案。事后,这位领导通过认真调研,不但批准了方案,还表扬了他。他对工作认真和负责任态度,得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仙游县老干部工作蒸蒸日上。

他上任两年,该县已有33位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转由财政负担;2005年,该县供销社系统、食品系统困难企业24位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全部转由县财政保障……

老干部工作像一张“网”,牵涉方方面面,他必须努力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而对拖欠的单位,他坚持按政策办事。他把每个单位拖欠老干部的项目、金额一一列表,通过朋友以及各种人情关系,找其主管部门领导或上级领导,由他们出面,向这些单位催缴,前后清欠40多万元;一个单位多年前拖欠老干部公务费、特需费1.95万,也被他最终清欠出来。有一次,他在审核2002年前改制的两家企业时,发现预留老干部及遗属的费用少缴了25.5万元,当时企业已改制完成,他立即打报告向国资局要求给予足额补拨。由此,他得到启发,及时向县领导建议应该让老干部局直接介入企业改制工作。在后来的县经贸系统困难企业改制中,涉及到13位离休干部、19位生活适当照顾的退休干部和17位遗属,在他的介入之下,这些企业全部按规定足额预留了资金。

为了管理好这些资金,更好为老同志服务,他主动向县领导要求接收这部分的老干部及遗属的管理服务工作。截至2008年,由该县老干部局管理服务并发放工资的老干部及遗属已达106人。他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两费”保障机制以及遗属补助费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调节机制,全面解决了困扰该县老干工作的关键的核心问题。

在大力解决老同志生活待遇的同时,他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梳理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制度。在他的努力建议下,县委、县政府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县领导和老同志沟通的良好渠道。尤其是老干部季度通报会,在他精心组织协调下,每个季度,都有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亲自出席并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对老干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办和县委老干部局负责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内部刊物《落实与反馈》上及时通报。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激发了老同志积极献言献策的热情,他们非常珍惜来自县委县政府的尊重和认可,他们纷纷表示,要关心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维护安定团结良好局面。

一位老同志说,以前,由于他们对县领导不满,说话都不怎么客气,大会小会经常让领导难堪;而现在,情形则完全相反,双方关系非常融洽。

真情服务,公仆本色

在仙游县城区八一环路坝垄社区,如今矗立着一座高达7层的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综合大楼。这座莆田市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涉老大楼,从方案、选址、征地、立项、设计、基建、筹措资金等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仙游县的旧老干部活动中心位处城区的公园路,占地面积仅一亩,建筑面积不到700平方米,场所严重不足,县老年大学只拥有一个能容纳40人上课的小教室,长期不得不租借、依托仙游师范学校、县党校以及城镇的会议室上课。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给老干部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活动场所,他一上任,就在探索筹建新的县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但因县财政实在困难,筹建工作一波三折。2008年底,他积极多方奔走,终于在省委老干部局、省发改委、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文体局、县交警大队、鲤南镇11个单位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建起了这座大楼。这一年多时间里,为确保质量,尽管在场有监理公司的人员监理,他还特别派驻一位同志在现场监工,但他自己也经常往工地上跑。有一次,施工人员在门口铺水泥路,恰好那天他参加组织部的会议,待晚上6点多,才赶到现场。他发现仅70多米的道路施工,因为被当地社区干群阻挠,竟有多处弯道。他当即找来施工人员,亲自与社区群众协调,坚持重修,待全部修好后才回家,此时已过午夜……

如今,县老年大学设有多媒体会议室、电脑室、书画室、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开设8个课程,有学员500多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设有桥牌室、麻将室、乒乓球厅、室外健身运动场等,日均接待200位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

1985年始建的该县离休楼,由于这15位老同志缺乏必要的购房资料,20年来一直无法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导致产权不明,老同志及家属都十分焦急,三番五次要求解决。2005年,他直接找到县长请求支持,争取事特办。及时与县建设局、土地局、房管局、国税局、地税局、国资局等多家部门协调联系,并提请县领导召集这些部门领导专题研究办证事宜,议定由县委老干部局为申请单位,协助老干部及其家属免费办理“两证”。当时一些老同志已经过世,还必须多方寻找他们有继承关系的子女,甚至还找到远在海外的一位离休干部的儿子。这个涉及15位老干部、60多位子女、近10家部门,长达20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圆满解决。

多年来,无论老同志家里出现困难或因病住院等,他都坚持亲自入户访问或去医院慰问,帮忙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努力下,从2011年开始,县每年由财政专项拨款用于老干部特殊帮困。2010年,在一次工作调研中,他了解到部分老干部,由于年届高龄,看不清普通手机按健,需要“老人手机”,立即与电信局联系,给需要的每位老同志免费赠送一部并免费入网,还协调每月赠送给他们20元话费。

他还努力搭好平台,推荐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建议县委聘请担任县关工委、县老年大学、县老区促进会、县计生协会、县综治平安协会、县企业家联合会、县老科技协会等群体组织的主要领导,既发挥了老同志的作用,又为县委、县政府分忧解难。目前,由老干部局联合县关工委、助学协会等单位已筹集助学资金1600多万元,先后资助贫困生10000多名,涌现出包括“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曾德梅在内的许多先进个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他的带领下,仙游县委老干部局从2002年起连续9年蝉联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绩效考评综合先进单位。他从事老干部工作8年,7次年度考核为优秀。曾经让各级领导颇为头疼的仙游县老干部工作,如今一跃成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县,备受广大老同志的好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