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夕阳更火红 ——记江苏省扬州市商务局组织人事处主任科员王维宝

2016-12-30 10:59|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349| 评论: 0

中秋节前夕,采访王维宝,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三次登门、三次扑空。他的同事说:肯定在老同志家里,每逢节前老王都是这样,十几年来年年如此!

年年如此!从18年前走上老干部工作岗位那一刻起,王维宝就铁了心要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老干部事业,而今,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他,鬓角虽已银丝点点,但只要老干部有需要,他依然能把老人们从十几层高的楼上背下背上。

18年如一日,年轻的同志纳闷:成天和老职工打交道,老王哪来那么多激情?老同志更是感慨:为我们这帮人如此操劳,真难为“小王”了。

18年如一日,王维宝说:我所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光荣的事业。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夕阳无限好!我能做的就是让夕阳更红更美好!

18年前,一次毅然选择,让王维宝和老干部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别人问他是否后悔时,他总是笑着摇摇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四十,正是事业顺达、扶摇直上的好时机,但对王维宝而言,40岁的他却选择了一项几乎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工作。

1993年,原扬州市外经委(现市商务局)的几位领导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做老干部工作的两位老同志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接手,可找谁接手呢?

“以前老干部工作都是由退休老同志兼任,但他们精力有限,很多工作都没做起来,退休的老同志们意见很大,为此,我们打算调年轻一点的同志去抓。”回忆当年的情形,市外经委一位老领导说:“年轻人谁愿意干?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岗位,不仅升迁机会小,而且苦得要命。”

正在事情难以定夺之时,一个人的名字跳到了领导们的脑海中,他就是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的王维宝。在领导的印象中,这个人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吃苦,出生在农村,放过牛做过杂工,做过教师当过兵;二是服从命令,多年的军队生活,让他养成坚决服从和高标准执行任务的品质。就这样,王维宝走上了老干部管理岗位,也和老同志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岗位定了,但接下来的事却让这个行伍出身的高邮汉子措手不及,除了家人的不理解之外,这个看似简单的岗位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般简单,第一天上任,自己就被老同志们将了一军。

“爱人不理解一个响当当的汉子为啥要围着老头老太转,老同志们也不理解,单位安排一个‘小伙子’能给他们做好服务吗?”王维宝回忆,走上岗位第二天,自己的办公室就差点被掀翻。当时,单位要安排老干部出外旅游,可日期恰好和一个老同志去山东参加健康讲座的时间重合,这让这位老同志很恼火,认为老干部科的工作没安排好,故意让自己去不了。

王维宝,你是成心和我过不去?你会不会做工作?你懂不懂尊重老同志,你知不知道你们今天的工作也是我们当年打下的基础?……面对老同志的责问,让平时和领导都敢据理力争的王维宝傻了眼。

“要是换做别人,我肯定和他吵起来,但他们是老同志,和我的父辈差不多,别说冲着我吵,就是打我一耳光我也只能忍着。”满怀怨气的王维宝,只能打开窗户深呼吸几下,然后心平气和地一次又一次解释,一次又一次道歉。

18年,这样的误解和矛盾太多了,可王维宝却从没有怨言,他说: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都会老,我们不照顾他们的今天,谁来照顾我们的明天?只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老同志,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正是这种情怀,让他和老同志的感情越来越深,让他越来越喜爱自己的岗位。

18年来,王维宝送走了27位老同志,写挽联、布置灵堂、每一次他的心都很痛、每一次他都把工作做得很细,他说: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对老人们的孝心。

有人说,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一个个离去,而对王维宝来说,18年中,这样的事经历太多。

“每当有老同志离世的消息传来,我的心都会好几天不能平静。”王维宝很少吸烟,但这个时候,他却点燃了一根烟,“我无法改变生老病死,但我明白,我能做的就是给逝者的家人送去党委政府的关怀,让在世的老人活得更开心。”

“老人们去世,老王是单位第一个知道的,写讣告、写挽联、布置灵堂,这些事情他从来都是一个人包办。每一次都要日以继夜忙碌一个多星期。”市商务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干理蓉说。其实大家都明白,他这样既是为了给老同志做最后一件事,更是为了悼念那些朝夕相处的老朋友、老前辈。

“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孝心。”直到现在,有件事情还一直刻在王维宝心中,刚到岗位那年,单位一位老干部离世,由于时间仓促,一时找不到书法好的人写挽联,结果挽联字迹歪歪扭扭。在场一位老同志随口告诉王维宝:小王,死人不计较活人要面子,人都走了,你们就不能写个像样的挽联?

这件事对王维宝触动很大,他说:“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老人为什么爱计较、爱唠叨,那是他们知道在世的时日越来越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珍惜。做不到这一点,我的工作就无法让他们满意。”

从那之后,王维宝开始围绕自己的工作逐一提高,为了让老同志满意,他开始练习书法,十几年间,光毛笔就用坏了近百支。令他没想到的是,本打算是为老同志们服务才练习书法,竟然在全国业余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在第25届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书法展中获铜奖,部分作品还参加了在东南亚的巡展。

老干部工作关键在细心、细致,每一个方面都不能马虎。18年来,专职负责老干部管理工作还兼管单位劳资工作的王维宝,复杂的人事关系、多样化的工作要求逼得他一刻不敢放松,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做好本职工作。现在,他先后进修了扬州电大经济管理专业、成人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党校本科。并且努力钻研党的政策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各类知识。

有一次,系统内一家企业不给老干部报销医药费,还找出各种理由,无奈的老干部们找到了王维宝。没想到王维宝马上拿出一大堆法规政策找到了企业老板:政策写得明白,药费一定要报销,除非单位不营业,职工发工资!

“每次我问他,年纪这么大了,还翻书本、上课做什么,他总会反驳我,看书我怎么知道老同志的问题该怎么解决。”王维宝的爱人告诉记者,每一次帮助老同志们解决困难之后,老王都要高兴好几天,仿佛中了彩票似的。

18年来,能为27位朝夕相处的老前辈、老朋友做点事,让他们更快乐,那也是一种幸福。”王维宝说。

为了老干部,他离开了重病的母亲,错过了见老母最后一眼的机会;为了老同志,他自学成,对134位老干部的病情了如指掌。他的故事,被拍成小品,让所有观众落泪。

在单位,王维宝有个外号叫“王三多”:老同志家去得多、病房去得多、对老同志的情感多。同事们说,老王心中,老同志们比天大。

1999年的夏天,王维宝的母亲生命垂危,他和兄弟姐妹们都回到老家守在床前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可就在这时,却接到一位老同志家属打来的电话:说这位老同志突发重病,需要住院治疗。

回去工作还是陪伴老母?让王维宝难以选择,回去,母亲怎么办?不回去,老同志出了事情怎么办?要知道,这位老同志还是位老红军,为革命流过血,为建设立过功。

忠孝难两全。给家人解释嘱托之后,王维宝含着泪离开了老家,及时将老红军送到了医院,并守在他的病床前,老红军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第二天一早,母亲去世的消息却传来了。“我对不起母亲。”谈到此事,王维宝哽咽地说,“虽然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但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老红军是党和国家的财富,在我眼里,老红军的身体健康那是天大的事情!

人心换人心。王维宝说,自己和老人们相处时间久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展根章有恐高症,上山要看着他;茅松泉走路前倾,下山要照顾他;朱伯俊有高血压,大热天要注意他;王湛有哮喘,不能长时间运动……”提起老同志们的身体,王维宝如数家珍,每一次组织老同志们外出旅游,他总要提前准备好几天,随身带什么药,晚上在哪里安排住宿,他都是提前打点。“现在我也略通医理,和他们来往久了,必须学点基本医学知识。”

老同志比天大,王维宝一腔真情也换来了老同志对他深厚的感情。吴时梅,是单位一位已经离世的老干部,2009年,病危的老吴已经半昏迷,子女们去看望她都没有反应,然而,当王维宝带着单位一位同事走到老吴病床前的时候,听到王维宝的声音,老吴竟突然坐起来,拉着王维宝的手,一边招呼孩子们找水果,一边热泪直流:“小王,这些年辛苦你了……”此情此景令王维宝和在场所有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小品,在单位春晚上演出,所有人都哭了。”商务局一个年轻女孩说,那个小品的名字叫《盼》。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