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干部服务31年 ——记上海百联集团老干部办公室高级主管张建中

2016-12-30 10:57|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351| 评论: 0

历史走进了2011年,他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已整整31年。

31年星移斗转,他已从当年的小青年接近了耳顺之年,头上渗出了丝丝白发。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干部服务所走过的路可以绕地球一圈。31年,他尽心尽责,工作中探索建立的“一键通”、“五方联系”、“三必”、“二比一优先”等服务机制,就像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拂到老干部心坎里,诠释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他就是百联集团老干部办公室高级主管张建中。他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百联集团先进工作者、百联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八册文件都被他翻旧了

夜已经很深了,雨淅淅沥沥地下不停,此刻,张建中正戴着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党的基本知识》,一面读一面将重要内容摘录在工作手册上。作为一个老干部工作者,他经常温习党的历史,提高对搞好老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张建中所在的百联集团是由原上海市的一百、华联、友谊、物资四个大集团合并而成的国内最大商业集团,集团系统的离退休干部多,工作量大。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他体会到要做好老干部工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重学习和积累,掌握好党的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他学习很勤奋,白天出去访问了,挤不出时间来,就晚上在家挑灯夜读。他不仅熟读党的老干部工作政策文件,还阅读党史、近代史,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报刊上登载了许多党史方面的文章,他都认真阅读,还进行摘录和剪辑。

打开张建中的文件柜,一组组整齐堆放的材料中,有历年来老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有党史知识汇编,也有他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心得笔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市委老干部局编印的《老干部工作文件选编》共有8册,从1979年到2002年时间跨越23年,一册又一册,张建中都翻得十分陈旧了,有的还被翻得翘起了角,每一册的重点部分他都夹着条子,重要章节都能背出来。因此,老同志一般的信访、同志间遇到“退改离”等什么政策问题,他总能详尽解答。

集团系统有一位193712月参加地下党的老同志,是按“抗战”待遇离休的。几年前,老同志找张建中提出他在1936年就参加了抗日救亡组织“同乐社”,算不算是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张建中脑子一闪想起了在中央组织部的有关文件中提到过这个党的抗日救亡外围组织,他立即翻出文件找到出处。“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这位老同志按政策应属于‘二次革命’。”他思索着,接着外调找到当时与他一起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写了老同志参加“同乐社”的证明材料。这样,老同志参加革命的年限由抗战时期改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位老同志激动地说:“小张啊,你对文件政策真熟啊。”

在老干部信访工作中,不仅要熟悉政策,而且在接待中还要耐心、细致、入微,不计个人得失。有一次,一位老干部过世了,其家属在抚恤金问题上无理纠缠,多次上访。张建中感到这位家属提的要求是不符合政策的,就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不料他竟拔出拳头朝张建中脸上打来,还对他小腹踢了一脚,霎时,张建中脸上火辣辣的,小腹也隐隐作疼。但他还是忍住了,“打不还手,骂还口”,这是他在信访工作中奉行的一条准则。最后,还是通过张建中和风细雨般的细致思想工作,向这位家属摆政策,讲道理,妥善解决了这起矛盾。

据近5年来统计,经张建中手解决的各类信访件有124起,终结较大的信访案卷47起,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

一键通,像春雨滋润心田

七月的天气又闷又热。骄阳下张建中骑着自行车来到杨浦区一家社区办公室,他来不及擦汗就与居委会主任商议“四个就近”的事(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发挥作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

百联集团在杨浦区的老干部有105人,近几年来,他夏冒高温,冬迎风雪,一个一个社区跑,走访了近50多个社区,足足跑了几个月。他和社区干部一起,为每一位老干部落实了“四个就近”的平台,使集团系统的老干部能就近参加学习和活动,得到企业和社区的双重关爱。逢到每月一次的老干部学习,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深入下去参加,向老干部通报集团近期的工作,听取老干部的反映。

除了搞好市里要求的“四个就近”外,他还针对目前老干部工作进入“双高期”的实情,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一键通”就是他在平时工作中摸索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服务机制。“一键通”原是上海社区推行对独居老人一种关爱的形式,张建中把它运用到老干部工作中,开创出老干部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张建中的“一键通”具体包括“五方联系”、“三必”、“二比一优先”等内容。

“五方联系”是“一键通”的主要部分,是指企业、老干部、子女、居委会、志愿者五方的联系服务机制,它不仅有各方的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还包括医院医生的姓名和联系电话。通过张建中牵头建立起来的“五方联系”,集团内的近700名老干部都落实了社区结对的志愿者。“五方联系”确实在老干部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如有一次集团老干办组织老同志外出参观,结果有一位独居的赵姓老同志没来,张建中一想平时老赵有血压高,担心其是否发病。他立即翻开“五方联系”手册和社区志愿者联系,志愿者到家一问,果然老赵因血压太高,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于是他立即联系医生上门就诊,使老赵得到了及时治疗。像这样的事例又何止一个。平时张建中总是把老干部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坚持做到“三必”:即对不能参加活动的老干部每周必电话问候;每月必访问谈心50人次;老干部遇到困难,必想方设法解决。这“三必”使他与老干部的心又进一步贴近了。从健康状况到思想动态,从子女关系到家长里短,老干部们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他倾诉、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寻求他的帮助。

他还利用自己已与黄浦区中心医院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的优势,尽自己所能,帮助居住在各区的集团系统老干部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等问题。经过张建中不懈的努力,现在集团老干办和“黄中心”已形成“两必优先”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即每月老干部活动,“黄中心”必安排医生到现场服务;每次安排老干部外出参观,“黄中心”必派医生陪同;遇到集团系统老干部生病,“黄中心”优先收住进干部病房。有一次,集团老干办安排老干部去市郊参观,有一位老同志不慎摔了一跤,腿也肿了起来,由于有“黄中心”的医生随行,当场给他敷药消肿,免除了他的痛苦。此外,张建中通过努力,还和华东医院医务处及干部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门卫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随时掌握老干部病情,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提供了方便。

“一键通”,就像温馨的春风,柔和的春雨滋润着老干部的心田。

“你就是俺的亲儿子”

“老干部工作本质的是服务,衡量老干部工作是否到位,关键是看服务是否到位。搞好老干部工作,不仅仅凭责任,更要讲真情,责任加真情,服务就到家了。”这是张建中写在工作日记上的一段心得体会。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系统内广为传颂的他“五下山东”,就是令人称道的感人的事例。

机电公司有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李老,反右时错划为右派,1961年响应国家号召全家回到山东莱州农村务农,1982年《国务院关于发布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文件下达后,张建中到莱州帮他办了离休手续,以后按照有关政策又帮他安排“农转非”,解决住房,再安排子女到上海就业。前几年,老干部去世了,他又赴当地料理后事。依照当地习俗,告别仪式比较简单,但张建中感到老同志参加革命时间较长,按政策可以在遗体上覆盖党旗。但干休所没有党旗,他就到县组织部门商借,并亲手将党旗覆盖在老同志的遗体上,表达对老同志的临终关怀。

从李老右派改正到一系列政策落实、临终去世,张建中是五次去山东。第一次去山东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张建中坐了一夜火车再转长途车到莱州城,接着又步行2个多小时,赶到李德杰所在的沟里村。此时雪花飞扬,气温在零下10几度,戴在嘴上的口罩,一会儿就被呼出的气结成了冰。他深一步浅一步摸到李老家。李老一家为张建中在风雪严寒中到访惊喜不已。李老家离县城远,当晚返回县城住宿已经不可能了。想留宿吧,李家只有一个炕,没有多余的被子。于是张建中就坐在炕上,坐了整整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带上李老到乡里、县里办有关“农转非”、“子女来沪安排工作”等事宜。以后,为了李老的政策落实,他一次次去山东。李老去世时他又从上海赶到山东为李老送行并亲手将鲜红的党旗覆盖在李老的遗体上,李老的爱人激动地跪在地上含着泪说:“张同志,你就是俺的亲儿子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莱州邻近的青岛是著名的风景区,每次去都要从那里转车,李老从农村转到县干休所后,几次邀请张建中到崂山等景区游玩,都被他婉拒了。有一次趁他不注意,李老悄悄地把一个信封塞进他包里,张建中回沪后才发现里面是300元钱,于是立即到邮局把钱退了回去。

得到他如子女般的亲情关爱的老同志又何止李老一人。打从踏上老干部工作岗位那一天起,张建中就把老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老干部的冷暖时时处处挂心头,他与老干部之间建立起亲人般的深厚感情。老干部体检,他在一旁陪同;老干部生病,他马上上门探望;老干部去世,他如亲人般帮着料理后事。

张建中为老干部方方面面想得很多很多,但对自己的家庭却顾及的很少。他的父亲中风多次,走路依靠轮椅。他的母亲因患肠癌,动过大手术。他的爱人胸膛开过大刀,一直病病殃殃,但他家庭的困难从未向组织流露。20114月,他父亲因急性心源性心脏病在医院去世,他都没有来得及与父亲作最后告别。事后了解,原来当时系统内正好有两位老干部住院,一个是病危,一个是病重,分别住在两家医院,他需要两头跑,天天看望并同医生沟通抢救等事宜,因而耽搁了与自己父亲的临终告别,留下了终身遗憾。

百联的同志们说:张建中心里装着老干部,脑里想着如何为老干部服务好,唯独没有他自己。每逢听到称赞,他总谦逊地笑笑:“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老干部工作者,这些是我应该做的!”

这朴实的语言,映照着他一颗为老干部服务的赤诚之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