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是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的中心城区,现有离退休干部3540人(其中离休干部82人,县级退休干部109人)。南明区委离退局有干部职工13人,平均年龄40岁。尤其是局领导班子, 全是女性,平均年龄37岁,在老干部面前是地道的“孙字辈”。正是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以自己辛苦指数的增加,换来了老干部幸福指数的提高。 政策落实到位,“老有所居”心舒畅 “没想到离休20多年了,还能享受到这么漂亮的新居!”近日,南明区离退休老干部王少艾、张永昌、黄守清等24户高高兴兴地搬进电梯楼,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南明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排名全省经济强县第二。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区委离退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老干部工作放到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争取区委将老干部工作纳入区目标考核内容,每年开展一次全区离退休干部“两项待遇”落实情况检查,确保离退休干部各项待遇的全面落实。 住房是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一个重要方面,住房改革后,少数离休干部住房面积不达标,多数离休干部居住的房子修建的时间比较早,设计不科学、采光不够好等,个别的还有滴漏现象,这些情况离退局的同志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广泛调查研究后,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保障性住房解决离休干部的住房困难。几年前,老干部局将这个想法向区委、区政府领导反映后,立即得到区委领导的认同,相继解决了51套住房,但矛盾仍很突出。2010年8月,区委离退局再次向新任区委书记反映老同志的住房情况,柯德来书记表示,“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把帮助老干部改善住房条件作为保障民生的实事来办”,并亲自协调有关部门继续解决15套老干部住房,较好地解决了老同志的实际困难,真正让老干部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丰富活动内容,“老有所乐”乐融融 在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同时,区委离退局注重培养和保持老同志的“阳光心态”,让老同志的思想常葆青春。 首先,立足建设老干部理想的精神家园,争取将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列入区委、政府承诺办理的实事之一,投资九百多万元在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修建了建筑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依托中心,成立了老年大学、体协、诗协、钓鱼协会、合唱队、门球队、京剧班等老年文体组织,鼓励老干部参加,锻炼身体,培养志趣,陶冶情操。做到节节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元旦茶话、春节团拜、元宵灯谜、三八踏青、七一唱歌、八一座谈、国庆登山、重阳餐叙……还适时组织书画展、钓鱼比赛、健美操大赛、老年运动会等,每年老干部活动经费达100万元以上,受到老干部的欢迎。 其次,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邀请省(市)委党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深入开展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重点开展了向杨善洲等优秀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近年,相继组织了“城南晚霞美”书画展、“东方红”电影招待会、“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会、“南明河·杜鹃红”诗词征文等特色鲜明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老党员的政治热情。“保持阳光心态、焕发革命青春”已成为老同志们的共识。 创新服务机制,“老有所依”心气顺 增进对老干部的了解、理解和感情,理顺老同志的情绪,保持老干部队伍的稳定,是南明区委离退局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离休干部周作正过去是个有名的“牛脾气”,也是个老上访户,有一次他到局里要求解决他下岗女儿的再就业问题,一时情绪激动,竟把茶杯扔到局领导面前,还不时用拐杖戳着地板……经过区离退局的反复协调,有关部门最终同意用公益性岗位安排周老的女儿在社区工作,同时,还帮助他大学毕业的孙女也找到了工作。如今的他当上党支部小组长,还经常给老同志作思想政治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心平气顺身体好”。现在,像周老一样气顺了的老同志多了,提个人诉求的少了,全区不仅连续五年没有一次群体上访,个人来访的也屈指可数。 实施“一线工作法”。坚持深入基层、深入老干部中调查研究,先后就老干部住房保障、服务机制、思想教育等问题深入调研,摸清了老干部的所思、所想、所急后,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议。建立完善了老干部生活保障、走访慰问、生病探视、健康检查、生日祝寿、丧葬办理等一系列管理服务制度,重点开展了“进百家门,联百家情,办百家事”活动,做到对老干部“有生病住院、有思想疑虑、有特殊困难”的“三必访”,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为老干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2010年,为每位离休干部购买了方便紧急求救、亲情通话的“老年宝”手机。2008年和 2011年雪凝灾害期间,区委离退局全体干部冒着凝冻走家串户,嘘寒问暖,为独居或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同志送去米、油、肉、菜等生活用品,殷殷关切之情令阎梓英、苏淑梅等老人热泪盈眶。 开展“晚霞彩带”亲情服务活动。针对离休干部进入“双高期”的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于2008年启动了“晚霞彩带”亲情服务活动,动员全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组建志愿者爱心服务队伍,以“一帮一”、“多帮一”方式,开展“一人认一门亲、一月一个亲情电话,一季一次上门探望”尊老敬老活动。区委离退局还制作了“亲情服务卡”,附上志愿者的手机号、常用电话和温馨提示,为老同志提供便利。目前,全区已有612名志愿者加入到活动中。“天冷路滑有人买菜送来,心里烦闷有人来陪着,逢年过节有人来慰问”,这是箭道街社区86岁独居老干部丁莉的话,也是南明区“晚霞彩带”亲情服务的生动写照。 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利用全区136个社区建立了“社区离退休党员之家”,设立“老干部社区服务专项基金”,按每年离休干部人均200元划拨到社区,由社区掌握使用,重点提供家政、代购物品生活服务,提供就近学习和活动服务,开展谈心、聊天,提供精神慰籍和应急服务等,使老干部能够“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 坚持教育引导,“老有所为”显活力 2011年元旦,《贵阳晚报》登载的2010年度新闻人物中,一群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这群臂系绿丝带、胸配党徽的白发老人,坚持每周二、五在人民广场、南明河畔捡拾垃圾、发放自己编写的《致市民的一封信》,成为创建和守护城市文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支由南明区老干部组成的“老年志愿服务队”,是南明区离退休干部党员“创先争优、老有所为”的缩影。 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重视区机关直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每年划拨7.5万元作为支部活动经费。支部运转有序,每月5日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会从不间断。支部还以上党课、座谈会、抢答赛等形式,组织老同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老有所教、思想常新。2011年5月,区机关离退休党支部倡议全区所有老党员、老干部作出“保持本色作表率、教育后代传精神、发挥优势献余热、乐观健康促和谐”的“四项公开承诺”,128名老同志参加了签名活动;把“建设和谐南明、服务跨越发展”和创建“五好”党支部、争当“四好”党员结合起来,涌现了王殿彩、李熙贤、肖志云等一批身边的先进典型,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 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坚持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研究出台重大决策前,主动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在组织开展 “我为南明发展献良策”活动中,老干部提出的“细化部门目标考核”、“加快龙洞堡新区建设”、“合理运用南明区教育资源”等建议均被采纳;组织老干部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贵州雪凝灾区献爱心,累计捐款达15万元。全区有52名老干部在各种老年组织中发挥余热,常年活跃在社区“五老”队伍的超过3千人。 在南明区离退局的服务和带动下,近5年来,机关离退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党支部”,全区有65名离退休干部获中央、省、市、区表彰,真是“南明河畔风光美,真情换得夕阳红”! |